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3,(A5):19-20
中日两国是有着3000多年历史往来的邻国,中国文化渗透在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饮食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例如,豆腐、饮茶等都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本文从中日饮食文化的历史背景、料理构成、特色、制作方法及中日两国人的饮食生活、饮食观来研究日本民族的特有性格。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的不同可以说是由两国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中日两国在各自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影响,有很多相似的特点。特别是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饮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在日本,从遣唐使时期开始,一直到江户时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日本的饮食文化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相似文献   

3.
筷子是东亚文化圈尤其是中日两国广泛使用的餐具,其形状设计非常契合东亚国家的饮食文化。中国是公认的筷子发源地,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受中国古代汉文化的影响,日本列岛的人们也开始学习使用筷子用餐。筷子传到日本后,其形状及功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筷子文化。本文通过对比中日两国筷子,进一步研究中日筷子文化。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之一,佛教文化作为唐代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达到了鼎盛阶段。随着唐代中日交流日益频繁,佛教文化以及唐代饮食习惯也东传日本,在日本生根发芽,这使得日本的佛教文化有了新突破,也使得日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新变化。本文从面食、豆腐、食疗三个方面出发,介绍日本饮食文化与唐代饮食文化的关联,从而加深对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旅游六要素之一,在现代旅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面积广阔,地理环境千差万别,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从事与旅游相关工作的人员,只有充分了解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从事旅游事业.文章主要分析了各种影响我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地理环境因素,并结合现代饮食理念和旅游现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三 朝鲜移民与古风和食 在朝日两国长期频繁的往来中,经常有朝鲜人移居日本,他们不仅将朝鲜的宗教、哲学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了日本,而且同时将朝鲜古代饮食文化传入日本,并对日本古代饮食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须须许里与日本酒文化 日本人素以豪饮著称于世。毫无疑问,酒文化自然也是日本饮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迄今尚存于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中国和日本都带来深深的影响,作为反映时代特征的文学也显现出其明显的发展动向.但受同一影响的中日两国在文学却呈现出不同的内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光要看时代背景的原因,更要从文学传统,政治文化语境,作家文化心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日本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由于文化传统差异和社会制度不同,中日两国中小学道德教育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两国的道德教育有呈现出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趋势.本文试从德育的地位、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对我国和日本的中小学德育作些粗浅的分析比较,以期给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从16世纪中叶开始,耶酥会士携天主教先后进入日本与中国.处于战国末期"下克上"风潮中的日本是由"轻文重武"的武士阶层所主导的封建割据社会,中国则是"重文轻武"的士大夫所主导的中央集权社会.中国明末社会与日本战国末期的社会背景不同,两国深层的社会政治传统也大相其异,迫使远东耶酥会采取了不同的传教策略,这种"因国制宜"的传教策略其实也就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相异所催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料理文化日本料理多是接受海外的影响,后加以改造,从而成为独具日本风味的菜肴。虽然日本菜与中国菜风格完全不同,但日本菜肴从名称、内容到调味料,都可见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子。  相似文献   

11.
郑应芳 《中学文科》2009,(15):44-45
甲午海战中日本倾全国之力和中国的北洋舰队打了一仗,对双方的影响都很深远。日本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得到大量的赔款和割地,同时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实际上处于日本的控制之下。甲午战争给中日两国都带来极大影响,对中国而言无疑影响是负面的;对日本来讲虽然表面上是获利者,但是也有损失,所以甲午战争对日本近代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2.
日本和中国都在世纪末提出了自己新的教育改革方案,这有着一定的国际背景,且专门针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日本的"生存能力"与我国的"素质"教育在内涵上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又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两国都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措施,日本的许多做法对我们推进素质教育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中后期,面对着本国国力落后,帝国主义强国用武力打开国门的情况下,中国和日本都不同程度上地掀起了西学的浪潮,开始寻求富国强民之路.但是在西学的过程中,两国分别针对自身特点,学习西方的不同方面来增强自身国力,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局.中国迫于形势,在技术面上的引进采取了主动,而对西方的制度文化的接受却是极其有限的,但在一定程度地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然而在政治制度上则并未改变.而日本则全盘式西化,不仅从技术、制度,而且在文化等深层方面都接受和吸纳了西方文化,因而从整个社会开始了改革的变通,这使得日本经过短时间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自我意识西方化的国家,从而在世界立于一席之地.学习研究两国在对待西学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两国在对待外来文化的不同,对于我们今天吸取他国先进经验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日本传统饮食文化受中国影响很深,但却至今能够保存自己独特的一些饮食习惯与传统。本文讨论日本饮食中的鲣鱼干,酱汤,赤饭,梅干,寿司,纳豆等传统食品,探讨为何在被称为世界饮食文化大熔炉的日本,日本传统饮食文化还能得以保存,延续与发展。并期望通过这些探讨,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日本的道德教育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同受儒家思想之深刻影响,同经"西学东渐"之文化冲突,同历"现代化"之过程,皆有现代德育之危机。另一方面,中国同日本的道德教育又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从历史发展来看,两国道德教育受儒家道德思想影响的范围和深度不同,两国摄取外来文化的形态不同;从现状来看,两国道德教育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受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方面都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日本经贸关系非常紧密。中日农产品由于地缘、经济、人口等因素,在双边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最近几年,中日的农产品贸易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既有中国农产品自身品质差,出口结构单一等问题,也存在日本通过各种手段阻碍中日农产品贸易的正常进行的问题。同时更受到全球大环境的影响,金融危机、中日紧张的政治局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中日农产品贸易的进行。但是由于历史、地理位置、消费习惯等原因,中日两国农产品贸易存在相互融合的基础。为继续增进两国的农产品贸易,中国应积极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并逐步推进出口结构的优化,而日本就应该遵循世贸组织的规定,撤销各种贸易壁垒,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推进中日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日本的近代文学作品大都围绕着个性自由和社会解放的主题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从两国近代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分析:追求自我成长和分析社会问题的主题一直都表现得此消彼长。在考察中日两国近代文学的主题走向时,需要同时分析两国的历史问题、传统文化、政治变迁、和两国文学家不同的命运观和价值观。中日近代文学都是以批判儒家思想对人性的扼杀为最初主题的,但中日两国不同的社会体制和传统思想也为共处于新旧交替的两国知识分子赋予了不同的创作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日本向来被认为“同文同种”,但中国与日本在数字使用习惯方面有些差异,如中国人偏爱偶数,而日本人更喜爱奇数。另一方面,也存在共同点,比如都忌讳与“死”谐音的“4”,但是随着网络及各种媒体的发展,中日两国在数字的忌讳及喜好方面也随着发生了一些变化,“4”不再被单纯地看作不吉利的数字,在一些数字组合中,反而变成了吉祥、幸福的象征。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由于受社会本位、整体主义以及国家主义的东方伦理的影响,两国都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和传统.但是两国的爱国教育思想还是有其各自民族的特色和差异.例如两国爱国教育的抽象性和具体性的不同;两国爱国教育的由远至近与由近至远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两国的爱国教育与民族危机的关系的差异,即日本的爱国教育的两面性,一方面既与振兴民族、富国强兵思想相关联,另一方面更显示出其强烈的军国主义的侵略性特征.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则往往是与救亡图存、摆脱被侵略奴役的悲惨命运相关联.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被西方列强的炮舰打开国门后,都选择了走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从而有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但这两场运动却有着截然相反的结局。其主要原因在于中日两国在学习西方的态度上有明显不同。中国是被动的、消极的,日本则表现的积极、主动;中国所抱定的是“中体西用”的宗旨,而日本则采取“体用兼顾”的原则。日本迅速迈入强国之列,中国则日益衰败。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和结局很值得我们深思,如何对待和汲取比自己更先进的异域文化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