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理论来源于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和教育理论问题的需要,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既需要借鉴新的理论,也需要建构新的概念。概念是新理论的细胞,既是理想实践的概括设想,也是构建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关系的桥梁。建构概念是为了变革理论,变革理论是为了变革实践。新概念的系统化就是新的理论,新理论的行动化就是新的实践。教育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当代教育哲学不仅是当代教育理论追求和变革精神的精华,也是当代教育实践追求和变革精神的精华。它对引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变革,对沟通和加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联系都有重要价值。古今中外重大教育变革的过程都是从教育学概念建构到教育理论创新和教育实践变革的过程,但不同时代的教育变革则有不同目的、内容和进程。当代中国教育哲学研究中的从教育学概念的建构到教育理论的创新和教育实践的变革同样有不同的目的、内容和进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教育哲学研究的进程和内容主要表现在:从教育合理性和教育存在概念的建构到教育学研究对象和任务理论的创新,从教育本质和本体概念的建构、主体间指导学习教育本质概念的建构到教育本质理论的创新和教育本质建构实践、教育改革实践的变革,从教育需要概念的建构到教育价值和功能理论的创新和教育实践的变革,从主体间性概念建构到主体间师生关系理论创新和教育实践的变革,从知识合理建构教学认识论概念建构到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理论创新和课程教学实践的变革,从一元多层德育概念的建构到德育理论的创新和德育实践的变革,从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概念的建构到教育公平理论的创新和教育公平教育实践的变革等概念建构、理论创新和实践变革。  相似文献   

2.
人总是从经验到的世界出发,力图以此把握世界,因而所谓的世界观有着显明的主体性,从而有着历史性;对世界的理性把握,尽管超越了直观的素朴,但它仍然是主体对世界的诠释而具有主体性和历史性。任何一种直观与理性的世界都有合理性与局限性,体现过程性。真正地体现时代精华的哲学就在于不断超越"已"和"个体"的限制而展示为"类"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于全球化战略而布局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照了全人类之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关于世界问题的哲学回应.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类"概念较为恰当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在"类"概念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感性对象性关系,由 自然进化而产生的人类是自然界本质自我意识的彰显,也体现了个体与他人本质的互证关系.自然是人化的 自然,因而人与 自然是本质同一关系.人是社会化的人,因而人与人是本质一体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体现为"社会化的人类",马克思"类思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 自然观、"仁爱万物"的博爱观、"天下为公"的义利观、"协和万邦"的和合观等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哲学滋养,普惠理念、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旗帜鲜明地提供了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学者瑞比创制的"自由交谈"等四阶段哲学咨商方法,与儒家哲学"克胜收摄"的启发式咨商方法,两者虽然具有中西哲学起始点与展现场域的差异,但是在助人工具、咨商方法和历程等方面亦有其功能之相通互补之处。比较和分析这两种哲学咨商方法,开展哲学咨商实务的个案成效差异之验证性探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中西哲学各自的助人精髓,更利于我们汲取中西哲学咨商方法的精华,推进当代哲学咨商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存在哲学与思辨哲学的理论分野也正是西方现代哲学与近代哲学的本质区别所在。存在哲学否定思辨哲学将人的存在逻辑化和概念化的倾向以及将人归结为理性的思想实体和认识主体的观点,把人的存在视为一个动态的充满矛盾的生成过程,这一生成过程的本质特征是未完成性,它不能为抽象的哲学思辨所把握,而只能为与存在个体相关联的具体思想所关照。  相似文献   

6.
价值的核心是人的生存问题,哲学是人关注自身生存之需的一种精神活动,对价值问题的思考决定了哲学的品质,也决定了哲学的命运。人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从来都是价值主体,承认外部世界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不是为了确立"自然中心",而是为了培育和提升"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自觉。马克思哲学的灵魂和活力是价值论,关注的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翻身解放,由是而使哲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实践概念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批判中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嬗变历程分为自我意识活动、主体对象性活动、感性的人的活动三个阶段,即在实践中改造与创新世界。在当代,马克思实践概念的逻辑嬗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现代社会哲学认为,科学世界(scientific world)是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基础上的,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构成的世界;生活世界(life world)是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的,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而生动的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即"日常生活世界"。用德国著名哲学家胡塞尔(E.Husserl)的话说,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区别在于:前者具有"不可知觉的客观性",即人们永远也无法实际知觉和经验到这个世界本身,所经验到的只是以形形色色的概念原理、规律规则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科学探究教学中经常会遇见学生探究结果与正确概念不一致的现象,特定情境中教师的决策影响探究教学的有效性。针对这种现象,我国相关研究多囿于教育学视角下的问题反映层面,并无从科学哲学层面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而只有在科学哲学和科学教育双重视角的关照下对科学探究教学的认识才能深入、完整,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科学哲学思维,课堂教学以学生的理论性探究为中心,有效利用课堂中的"意外"促进生成。  相似文献   

10.
自皮尔士创立"经验"概念到彻底的经验主义者詹姆斯,再到杜威认为"经验"就是效果,"经验"概念的含义历经了多次的发展变化。解读经典实用主义的"经验"概念,不能忽视德国观念论的作用,德国哲学始终影响着实用主义的发展。康德哲学是皮尔士的思想燃料,打开了皮尔士的实用哲学之门;而詹姆斯的理论也携带着德国哲学的理论基因;杜威哲学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音乐作品是时代声音的反映,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传唱的过程当中陶冶群众思想、涵养道德,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在思想上反映一个时代的精气神,是时代全部思想的凝结。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融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加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整个世界的关照、看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音乐作品的创作是大众音乐作品走向人民,发挥文艺塑人作用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2.
"双主体说"的理论困境在于,转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责任意识、在理论上,"双主体说"同时关照两个过程,导致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混淆;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对主、客体界分的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进主、客体概念可以更清晰地表达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相互作用的情形,不能因这对概念所引起了关于主客体问题的讼争而放弃引进。如果从理论上做两方面的约定:第一,从特定的视角出发考察主客体的相互关系;第二,将某一过程从整体中暂时分离出来,这样可使关于主客体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13.
"前见",就是解释主体在理解对象之前已经存在于头脑中的意识结构,是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概念,是主体解释时的先决条件。本文以伽达默尔思想中所重点论述的"前见"概念为出发点,围绕着其确立、利用和延伸三个方面,试图对"前见"做一个较为完整而具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卞之琳早期诗歌中的抒情主体呈泛化特征。抒情主体的泛化是西方现代派诗歌及其理论东渐的结果,是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主体的泛化浸润着诗人含蓄内敛的性情旨趣,寄寓着主体多元的诗学指归,包孕着兼收"古""欧"诗歌精华、承继更新诗学传统的艺术追求,承载着新诗创作平民化、大众化和多重文化身份构建的价值诉求,蕴涵着"一""多"共存互生的哲学观念和模糊朦胧的美学理念,其内涵丰富而深邃,对中国新诗贡献巨大。  相似文献   

15.
《宜宾学院学报》2015,(11):9-15
在儒家哲学的语境中,生命的真实和整全,非一节时空片段之现实存在所能表达和呈现,某一具体时间、具体情境中的生命的现实存在,并不就意味着它实现了其真实的存在。对于生命真实存在"历程"的察觉和体验,需要生命主体对经验流变的把握,以及伴随经验流变过程而同时实现的自我主体间转换(超越)。一切纯粹的心理活动和自我主体的确认,皆本于能自觉而后可能,故人之生命真实存在的历程由心之"自觉"而呈现。"道不远人",生命主体随处直下自觉人性之自然,将我之"我性"与我之"人性"合而为一,即为真实自我的实现,亦生命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6.
正概念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模式,在过往的教学中,广泛受到教师与学生的欢迎,它是一种以概念引导为主,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给予的概念范围中进行讨论、思考、提炼,进而获得知识精华。新课程改革以来,物理课程被赋予更多意义,而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模式多以课本理论为主,在新课改背景下,怎样将概念教学与物理课堂中的"实践—探究"环节连接起来呢?本文提出如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自我意识"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基础性的哲学概念和基本的思想原则,是西方哲学发展的核心问题。"自我意识"经历了从古希腊主体与客体混沌状态到近代主客二分,再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自我意识理论确立的这样一个明晰的发展轨迹。不同时期的哲学家都从各自独特的理论视域出发对自我意识做了不懈的理论探索,并且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只有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赋予了自我意识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知识化教学视教学内容为科学知识,把教学规定为知识灌输或知识传授,导致教学过分地关注知识而忽视了人,丧失了其应有的生命活力和高贵性。当代哲学解释学的生活世界理论为人们关照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在哲学解释学视域中,教学内容被视为来源于生活世界且无法脱离生活世界而单独存在的教学文本;教学内容应关照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堂上的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相贯通,还要兼顾师生共同的生活世界,并有利于主体间对话的达成。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们的哲学正处于“困境”之中。如何使之摆脱“困境”,真正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除了要研究现实和时代精神外 ,还必须要有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以推动哲学发展的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哲学家的主体能动性在哲学发展中的作用十分明显 ,而哲学家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又离不开哲学家的个人素质。  相似文献   

20.
本通过对唯物辩证法的考察,逻辑地比较,确定实践概念与物质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指出从物质概念到主体意识概念,再到实践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发展的一贯逻辑(历史),进一步认实路概念与物质概念的内在一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而这种内在一致的深层根源就是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