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化是一场革命。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必将大大提升广播电视媒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广播电视报如何面对机遇和挑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我今天主要讨论文化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和法律规制的发展问题,或者说数字化时代广播电视媒体与法律规制之间的关系。今天广电媒体的数字化已经是一个人所共见的事实。它不仅表现在广播电视传媒形态上,也影响到了广播电  相似文献   

3.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2016年,广播电视媒体重现了全球范围的行业重组、资本整合,通过多种发展模式并存,达成内容、技术、平台的全面发展。面对数字化浪潮,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多方尝试,以数字化优先的新闻采编流程,转战移动端内容场,打通新的产业链。它们以社交元素为标配,逐渐成形付费模式。技术与内容的融合步入新的阶段,引发各种媒介形态的进一步融通;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正在引发媒体的新一轮革命。技术拓宽了内容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但为受众提供高品质、高质量的内容仍然是广播电视媒体制胜的利器。  相似文献   

4.
《兰台世界》2015,(S5):20-21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工作已经逐步开始进行数字化建设,广播电视行业的档案管理也已经开始走向数字化。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工作为广播电视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提供档案工作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加快了广播电视行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广播电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广播电视行业档案数字化建设概况广播电视行业档案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  相似文献   

5.
赵思 《今传媒》2011,(8):74-75
广播电视这一大众化的电波传播媒介,从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已经走了将近一个世纪。近年来,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网络等第四、第五媒体的兴起,广播电视的受众范围被进一步分化,广播电视的广告收入这一巨大的"蛋糕"也被这些新兴媒体逐渐蚕食,再加上国家广电总局等部门对广播电视广告的播出管理日益严格,导致广告的增收困难,上到中央台,下至各地方台,纷纷开始拓展各种新业务、新功能,增加创收和传播渠道,为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王凯  郭光俊 《新闻前哨》2005,(10):60-61
国家广电总局于年初发布的《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广播电视数字化是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方向2004年,三分之二以上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以及发达地区试点城市,要全面实施由模拟向数字的整体转换。数字化是推进我国广播电视从根本上转变为现代媒体的重要步骤,它带来的并不仅仅是传播形式的改变,还可能改变传统媒体经营模式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数字化的进程也将遭遇各种现实瓶颈。一、内容供应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7.
视频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传媒只有通过彻底数字化和网络化才能融合在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为代表的第三媒体内(纸介=第一媒体,广播电视=第二媒体),获得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8.
回顾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历程,电视新闻已经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果,从刚开始简单浅显的节目制作,到如今已经成为一条有思想、有系统、有层次的良性广播电视新闻发展之路。但是随着数字化媒体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传播媒介,加快了信息的多样化以及信息的传播速度。几乎每个人都能通过微信,微博等发布的新闻而知晓实事。面对发展如此巨大的媒体革命,如果电视新闻媒体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也终将被时代所淘汰。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电视新闻媒介也应该不断改变现状,不断进步。本文通过探究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现状以及自身优势,探寻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媒介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相似文献   

9.
李岩 《新闻实践》2006,(9):18-19
2005年度浙江新闻奖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评奖活动,是广播电视从业者一年工作的集体展示。此次获奖的和参加评奖的广播电视作品代表了浙江广播电视媒体2005年的整体水平,代表了浙江广播电视媒体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是对浙江广播电视媒体传播特色的肯定。  相似文献   

10.
中国付费广播电视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数字广播电视的发展,把广播电视数字化作为推动本国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制定了数字广播电视发展战略。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确定了以付费广播电视业务和公共信息服务为主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重点推进中国广播电视数字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方针。同年9月,中国第一套付费电视频道开播。  相似文献   

11.
突破数字电视发展的瓶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播电视数字化被认为是广播电视继声音广播至电视广播、黑白电视至彩色电视之后的第三次革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属地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参与、广电同仁的努力给广播电视数字化注入了活力,也使有线电视整体平移工作开始步入了快车道。2007年深圳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推介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从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整体情况看,当前的实际状况不容乐观,还需要业界突破重重困难,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数字媒体技术和广播电视技术结合,营造了数字电视媒体环境。电视新闻报道中,数字化技术和设备支持新闻素材的采集与管理;非线性编辑技术改变了新闻节目的制作方式;包装设计使新闻节目越来越好看;数字化编排与硬盘播出使新闻播报更加灵活与快捷。数字媒体彰显出"一对一"、"交互性"精确传播的特性,数字媒体将是中国新闻媒体的主流。  相似文献   

13.
祁念曾 《新闻知识》2001,(10):31-32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媒体研究所已建立了200多家,分布在各省、市、区报社和广播电视系统。据统计,全国副省级以上的报社基本都设有新闻机构,各省区电台、电视台都参加了广播电视厅局主管的广播电视学会。全国的媒体研究机构网络已经基本形成。1998年11月,中国记协在深圳召开了全国首届媒体研究所协作会。成立了中国记协媒体新闻研究协作委员会,使媒体的新闻研究走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现实情况来看,媒体研究所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大多数媒体研究所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有些单位媒体研究所的工作处于…  相似文献   

14.
2004年,是中国广播电视的“数字年和产业化年”,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信息化为目标,以业务发展为龙头,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突破口,广播影视数字化进程正在全面推进。数字化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为纽带和核心,广播电视、电信和网络等媒体的业务融合将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5.
广播数字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中央政府对广电媒体数字化发展给予了突出关注。2月9日,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在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中将广播电视数字媒体内容平台确定为优先主题之一。应该说,2006年是中国广播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年份。  相似文献   

16.
曾学优 《声屏世界》2001,(10):25-26
中国加入WTO是大势所趋,化市场准入将不可避免。面对即将加入WTO所带来的影响,中国广播电视已经到了酝酿重大改革的时候。在众多呼声中,广播电视集团建设的声音最高,也最宏亮,政府有关部门及有关专家学已经把组建广播电视集团当作发展壮大民族媒体、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并且认为在现有民族广播电视的基础上,进行资产重组,组建广播电视集团,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提高民族媒体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最便捷的方式,因此有人主张自上而下用行政的手段来推进广播电视集团建设。  相似文献   

17.
当前,广播电视界正进行一场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体的技术革命,这场革命不仅改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传播、服务和接收方式,也促进了广播电视与通信、互联网业务的相互交融与渗透。本文将从十个方面简要介绍广播电视技术领域的发展热点。  相似文献   

18.
当前,广播电视界正进行一场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体的技术革命,这场革命不仅改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传播、服务和接收方式,也促进了广播电视与通信、互联网业务的相互交融与渗透。本文将从十个方面简要介绍广播电视技术领域的发展热点。  相似文献   

19.
一、充分认识有线电视数字化的重要性数字化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广电总局的强力推动下,各省广播电视数字化尤其是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大大加快。数字化已经成为拓展广播电视服务领域,推动广播电视产业做强、做大的主要源动力,有线电视数字化已经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高度重视广播电视数字化工作,几年来,始终把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实施作为全省广播电视的重点工作抓。同时各单位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用新思路、新方式、新机制,建立新模式,抓紧落实各项工作。1、制定…  相似文献   

20.
2009年中国广播电视研究在业界变革与新媒介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一路前行,出现了较多的观念碰撞,反思与批判意识颇为强烈。关键词一:媒体融合这年经济危机的大背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影响。由此引发广电业界与新闻传播学界关注传统媒体的发展路径问题。关于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研究更多是细化研究,与3G、数字化等新媒体技术的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