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行“三贴近”,要解决哪些问题?突破口应选在哪里?从目前新闻界的实际状况看,切实转变学风、作风和文风应是最主要的着力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张清 《视听界》2007,(3):104-105
“说话”是播音员的“本能”,不同的播音员,“说话”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各异。如果把“说话”的方式和“说出话”的效果叠加起来考察,“话风”就会凸显出来。新闻播音员的话风,联系着民风,联系着作风,联系着文风,四位一体,紧密相连,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3.
吴华清 《新闻实践》2011,(11):43-45
记者深入基层,创作大量关乎民生、民意、民情的现场新闻,转了作风,改了文风,赢得了群众的欢迎,也的确出现了不少新闻佳作。但是,细细分析各媒体报道就不难发现,走基层报道凸显两种弊端:一是“活”而不“厚”,即文风较清新朴实,但新闻主题欠挖掘,新闻价值欠发现;二是“厚”而不“活”,即主题较重大深厚,但文风仍欠鲜活,写法欠创新。  相似文献   

4.
首先必须说明:文风的“现代化”是必须尊重的,甚而是值得欣赏的。但它的惯性发展,过分陶醉于“现代”标签和品牌本身,乃至为“现代”而“现代”,为“创新”而“创新”,将有偿的表演性视为审美活动,潜存的和表现出的劣质因素日益加重,可忧的就不只是文化  相似文献   

5.
文风.是指语言文字所体现出来的风格与作风。优良的文风。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追求。随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深入开展.改文风再度成为热门话题。“走”是途径、是载体。“转”和“改”是目的、是重点。作为军事新闻工作者.应把树立清新文风作为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6.
我刊曾于今年第四期发表过李希光教授《重塑新闻文风》一文,对当前一些报刊僵硬呆滞的文风提出尖锐批评。本期发表胡衬春的《会议报道矛盾论》、张全的《领导活动报道的创新六法》,探讨当前对新闻文风的改进。两相对照,相信读者会大有所获。  相似文献   

7.
新闻记者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完成好"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的新闻实践活动,是目前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最直接和实在的问题。"俯身接地气,抬头谋发展",作为城市交通台的记者如何在这"俯身、抬头"间更好地为听众服务,助力城市交通广播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8.
全国新闻系统“走转改”活动开展两年多以来,一大批接地气、察民情、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新闻作品诉诸于媒体,帮助解决了许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和热烈欢迎,新闻系统一派新气象.如何巩固“走转改”可喜成果,让新闻真正回归“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共进”的本色?本文试图从“诚心结交群众朋友、用心收集社情民意、精心做好民生新闻”三个方向,思考如何将“基层”走得更长久,“作风”转得更透彻,“文风”改得更端正.  相似文献   

9.
采访一行,学习一行,钻研一行,记者在采访前需做足前期准备工作,学会跳出事件本身看问题;深入新闻现场捕捉“活鱼”,运用碎片时间记录新鲜素材和闪现灵感。讲述“小而美”的故事,倡导“短实新”的文风,用微观视角折射时代大局,使“新春走基层”报道既有“书卷味”,又充满“烟火气”。  相似文献   

10.
董奎 《新闻三昧》2006,(7):14-14
改进文风,对每一名企业宣传工作者,特别是企业报的采编人员来说,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必须苦练“内功”。一要苦练思想境界的内功。把改进文风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结合。即思考如何“为文”,更要想如何“为人”。文章是思想之舟,文风是精神世界的外化。很难想象,一个思想境界不高的人,能够具备好的文风。因此,不断提升自身思想境界,既是改进文风的内在要求,也是改进文风的根本动力。思想深则文风醇,境界高则文风美。党的新闻工作者随时要做到心中有党性、胸中有群众,自觉视人民利益为至高至上。时刻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  相似文献   

11.
作为浙江省委宣传部自办的新媒体,“浙江宣传”继承与发扬党的宣传工作优良传统,在主旨内容、立场原则、文风作风、人才机制等方面大胆创新,为新时代宣传工作提供了示范与指引。  相似文献   

12.
文风.体现着媒体新闻观和价值观.背后蕴含的是编辑记者的政治素质、思想水平、业务能力和职业品格。自2011年我国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全国各大媒体的文风改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体现在作品上,主要是视角倾向基层、选材更接地气、主题突出民生。但从受众的角度讲.新闻的表达手法、事实的组成结构、文本的属性选择等,也即新闻的叙事方式尚有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13.
就眼下报刊上的文章而言,涉及“的”“地”“得”的使用,总的看是相当混乱的。我以为.根本的原因,是在有些地处不太容易撕扯清楚。  相似文献   

14.
当前,以"短、实、新"为标志的清新文风正成为中国新闻界的新风尚。电视新闻要继续引领时代,改变"说话"方式,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予”与“预”是两个常用字,均已收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但是有些人写稿或编稿时,因分不清两个字的区别,常常出现以“予”代“预”的情况,如将“预先”、“预算”、“预支”写作“予先”、“予算”、“予支”。其实这两个字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  相似文献   

16.
如何让成就性报道打破“陈、空、长”的旧有报道模式,让其“个性”起来,发挥其应有的功用?笔者认为,除了要改革成就性报道的文风,让它更加贴近大众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创新成就性报道的写作模式,以新的模式来保障成就性报道改革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如何避免新闻失实,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必须认真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新闻失实的原因很复杂.除了受极“左”流毒、某些不正之风、不良社会风气、奖惩不明等原因的影响和少数作者思想不纯、文风不正.有意识地弄虚作假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轻信病”作怪。患有这种毛病的同志,  相似文献   

18.
宣传工作是一项政治性与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话该怎么说、说到什么分寸,都需字斟句酌,要在守正和创新之间寻求平衡。移动互联网的传播规律是用户至上、情绪传播,要注重引起用户的共鸣。“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改进话语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努力转变文风,提升吸引力、感染力,留住更多关注、赢得读者认同。  相似文献   

19.
翟爱俊 《新闻窗》2012,(2):14-14
时下,新闻战线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应该是永恒、自觉的事业追求:一方面,作风的转变和文风的改进永无止境;另一方面,基层蕴藏着大量可供报道的新闻事实,像一座永不枯竭的富矿吸引着编辑记者前去开采发掘。持之以恒地深入基层开展报道,必将为新闻单位带来扎实的作风和清新的文风,更会为新闻报道增添丰富鲜活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党报评论不仅要传播党的政策主张,还要反映社情民意;既要吃透上情,也要了解下情。延安日报以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有锐度的“四有”标准探索评论写作,“‘延’论”专栏发挥主流媒体主阵地作用,坚持系统思维、主动策划,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改进文风、贴近生活,创新话语表达,让读者于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