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以人类掌握世界的五种活动方式为轴线,通过对各种活动中人的情感的分析来透视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阐述了人类情感掺杂于人类掌握世界的各种方式中并起着特有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类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胡家祥人类既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又是对自然本身的扬弃。一般动物虽然具有活动的才能,但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被动地服从自然,因而仍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出现意味着自然物否定了自身;人类能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来为自己服务──...  相似文献   

3.
绪论篇1、在活动论上把信仰提到“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的高度来研究。人是对象化的存在物。正得于此,人才和动物分道扬镳。人的对象化在其现实形态上表现为人的各种活动。人的活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但是基本原则是按照“主体性原则”去研究。按照主体性原则,人的全部活动都体现为人对世界的“掌握”。“掌握”一词标示着人的全部活动的主体性特质。所谓掌握世界,就是人类以观念和实践的方式去反映、理解、选择、体验、改造和占有外部世界,以把它们最终变成人的物质的或精神的内在生活。  相似文献   

4.
社会思维学     
曾杰 《成才之路》2013,(34):F0002-F0002
第34讲社会思维方式的含义 人是思维着的动物,人类进行思维总要具有一定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指人类思维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或样式。思维方式就其作用范围讲,可分为群体的(社会、民族、集团等)和个体的,但就其实质上看,任何思维方式都是社会思维方式,只不过通过个人而存在。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的人类,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这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硕果。然而,在这种迅速增长的人类文明成果的背后,其基本的精神动因是人类掌握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思维方式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思维是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有力工具,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昌明,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科学方面形成一种崭新的关系,这种新型关系导致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的产生,也标志着一种新世界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直观:马克思"艺术掌握方式"的一个未被注意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通常把马克思“艺术掌握方式”的内涵理解为对世界的形象反映。这实际上是用马克思关于现实主义和典型的理论代替了马克思关于艺术一般本质的宏观考察。本认为马克思‘‘艺术掌握方式’’的一个重要的内涵还一直没有引起人们注意,这就是艺术是以整体直观的方式来直观世界与人的本质的。这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证明。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理论界在技术本质及其范畴问题上争论未止。技术是人类利用,控制与改造自然,社会,思维的方式,方法的集合,是人对世界的活动方式,包括自然技术,社会技术与思维技术。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对“客观性”、“普遍性”、“价值中立”的批判和解构,“创造”和“生成”开始成为人类解读世界的新话语,思维新方式也在这个话语中应运而生。思维不再仅仅作为客观反映现实的活动,而更多的是激活人的大脑,生成前所未有的事物,从而推动世界的发展。因此,生成性的思维方式,更关注的是思维的操作层面,也就是说,我们能够通过什么方式、什么路径去思维,而不是告诉我们应该思维什么。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世界里,一些人不太讲究餐桌礼仪,令其他人眉头紧皱,心生厌恶。在动物王国,甚至植物家族,忽视餐桌礼仪的家伙比比皆是。 苍蝇:先吐后吃苍蝇是大自然的清道夫之一,主要以腐肉、粪便、腐烂的水果以及其他昆虫为食。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人类掌握世界的专有方式的重要命题。马克思写道:“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对于马克思的这一命题的内涵的阐释,归纳起来,理论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即理论思维与“实践--精神”的意识形态,而艺术的、宗教的掌握世界方式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的思维着的头脑从哲学上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马克思在这里说的“实践—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是指从道德上掌握世界。弄清道德是“实践—精神”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道德的特点和作用,指导我们的道德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实践是全部人类活动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真知灼见。但是在实践基础上,人类掌握世界的各种方式是各有其特点的。例如,科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借助于人脑的抽象思维来掌握世界。它通过真理和谬误的矛盾运动,向人们提供关于客观对象的知识,它的中心问题是向人们揭示“真理”,解决人的主观世界的反映同客观对象“像不像”的问题。从艺术上掌握世界,则主要是通过形象思维,用典型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和认识世界,它是在美和丑的对立面的运动中进行的,它的中心问题是塑造典型  相似文献   

12.
叙事普遍存在于人类文化之中,这不仅反映出叙事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更主要地折射出叙事是人类主体的根本属性,而叙事思维则是主体叙事属性的内在依据。叙事不仅是一种艺术类型,而且还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生存方式。叙事作为人类基本思维方式,关键在于时间是人类生存和行为活动的基本维度。叙事思维是主体将自身生活中的人事物融于时间进行理解的一种思维方式,主体性和时间性是其两大核心,具有聚焦性、综合性和整体性三个基本特性。叙事思维意味着叙事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这种认知主要表现为对时间、主体和意义的认知。然而,叙事思维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如受制于时间、具有浅表性及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等缺点。  相似文献   

13.
技术生存是人类生存发展史的一个基本环节和本质性跃升,又是因具有强烈自反性而需要被超越的生存方式。技术化的背反性生存事实是我们变革生存方式、实现从技术生存走向审美生存的现实诉求。实现生存方式的超越需要在哲学世界观上变革我们对于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14.
焦亚东 《天中学刊》2001,16(3):38-40
艺术思维方式决定着诗人用怎样的眼光看待外部世界,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诗美的标准,古黄诗歌的艺术思维方式由其滥时代的直接,简单,粗糙渐变为细腻,敏感,蕴藉,其间既有诗歌自身发展的因素,亦有魏晋时期社会思潮方面的原因,更与唐代禅宗“顿悟”认知哲学体系的确立有密切关系,唐以降“意境”在诗歌理论与实践中的繁荣,就是对这一流变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5.
思维能力与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独特武器.一个人能力的核心,本质上就是他的思维能力与思维方式的状况.毫无疑问,对于每一个中学生来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都要学习和掌握,都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 朋友     
因为有了朋友,人类才不孤独。在这个世界上,人和动物之间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尤其是当人与动物成为朋友的时候,那些生活中琐碎的小事和细节都会给人带来无穷的欢乐。而动物对人的依赖和忠诚,则会让人更加有责任感,也更加热爱生活。作为人类最友好的朋友,狗从没有让人类失望过。它们的善解人意不仅可以抚慰人类日益孤独的心灵, 它们的聪明和勇敢还能拯救人类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系统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从整体出发,处理好系统内部各要素,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是理论性、认识性的问题,更是价值观念、发展观念转变、思维方式转变的问题。和谐社会的价值哲学基础是"天地人合一"的和谐发展观和思维观。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以资源的科学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在经济发展上以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以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等等。而要全面处理好这些问题,必须用多维性系统思维方式解决。  相似文献   

18.
关于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做了比较详尽的阐述和论证,其基本观点人们也许并不陌生。然而,马克思究竟是怎样提出和阐述这一方式的?作为人类精神现象与精神生产范畴中的掌握世界方式的艺术到底拥有怎样的本质属性和思维规律?文章试图给出系统深入的考察和阐释,以期解释这一方式的哲学美学意味,从而更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艺术观。  相似文献   

19.
论哲学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方式是思维活动中相对稳定的模式、程序和习惯。哲学试图揭示世界的本质,描述历史的内在联系,提供合理的、思辨的、全面性的思维方法。作为哲学的思维方式,具有超验性、无限性、反思性、抽象性和矛盾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方式的精华和结晶。  相似文献   

20.
实践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其发展历程是从思辨、人本、实践等三种思维方式递进与转变。实践思维模式是将人、人类世界、人类社会作为客观根据,其具备马克思新世界观理论的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规范与评价,夯实马克思主义基础的重要性质。在此基础上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实践思维方式的科学性,以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