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先从一个例句的注译说起; 例1: 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见《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和《文选卷四十一·报任少卿书》)唐代训诂大师颜师古和李善注《汉书》和《文选》,“例1”下皆未注译。 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始为“例1”作注译: 一二,谓委曲也。言陵与己事俱不能委曲向俗人说,谓俗人不知也。(《古文观止卷五·报任安书》)  相似文献   

2.
《左传·僖公六年》载:“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士舆榇。”杜预《注》云:“缚手于后,唯见其面,以璧为贽,手缚,故衔之。”《史记·宗微子世家》载:“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史记·索隐》:“面缚者,缚手于背而面向前也。刘氏云‘面即背也’,义亦稍迂。”此后,多数学者及权威著作多用杜预《注》及《史记·索隐》的说法。如周寿昌《思益堂日札》(岳麓书社1985年版)卷1载:“面缚:僖六年《传》:‘许男面缚。’注:‘缚手于后,唯见其面。’案:面,背面也。”《辞源》第4册(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3.
四、关于祁连、焉支的含意及并列歌唱问题要想较为准确地理解《匈奴歌》,不能不首先搞清楚其中“祁连”、“焉支”的含义。祁连山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或谓“意为广漠的,寥廓的”(26),或谓意为“湿润的原野”(27)。按理说,这是不应该有异议的。《汉书·霍去病传》注谓:“即天山也,匈奴谓天为祁连”。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运用的语助词,多达60余个。对诗中的语助词作一番辨析工作,有其必要。请看如下句子: “维叶萋萋,维叶莫莫。”(《周南·葛覃》) “言刈其楚,言秣其马。”(《周南·汉广》) “于嗟乎驺虞!”(《召南·驺虞》)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齐·猗嗟》)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邶·旄丘》) “乐只君子,邦家之基。”(《小雅·南山有台》)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卫·有狐》)  相似文献   

5.
《汉书·地理志》上党郡谷远县载 :“羊头山世靡谷 ,沁水所出 ,东南至荥阳入河 ,过郡三 ,行九百七十里。”谓沁水过郡三 ,至于过哪三郡 ,没有确指。历代学者对此有多种解释 ,而且对是否在荥阳入河观点不一 ,今梳理如下 :郦道元《水经·沁水注》曰 :“沁水……又东过武德县南 ,又东南至荥阳县北 ,东入于河。”认为沁水在荥阳入河。颜师古汉志注文曰 :“今沁水至怀州武陟县界入河。此云至荥阳 ,疑传写错误。”对沁水在荥阳入河的说法提出异议。清代学者汪远孙《汉书地理志校本》曰 :“‘过郡三’谓上党、河内、河南也 ,若仅至武德 ,武德故城在…  相似文献   

6.
选自《论语·先进》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是《论语》里难得的长篇,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一幅古圣先贤言志的生动图画,在语录体的《论语》里算得是独具学特色的一章了。而曾皙“春风沂水”的情怀和孔子“吾与点也”的“喟然之叹”,引得后世评论家们猜想不断,并为此而津津乐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有不少写体貌的形容词,这里单说词义相近的一组:展、泄泄,舒、脱脱、掘阅,宽、(?)、轴等.展泄泄《诗经》中“展”字凡五见,词性是名词的一,是本义;形容词的四,是引申义.就先说名词“展”.《鄘风·君子偕老》: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  相似文献   

8.
《魏书·薛辩传》云 :“(辩 )祖陶”。“陶”与“焘”音近形异 ,“涛”与“焘”音同形近。《北史·薛辩传》、《新唐书·宰相世系三下·河东薛氏西祖房》薛辩祖父名字均作“涛”。北魏太武帝名拓跋焘 ,《魏书》作“陶” ,当为薛辩祖父本名“涛” ,薛氏家族仕魏后 ,子孙为避太武帝讳 ,在公私谍谱之中改其祖名为音近形异之“陶”字。商务印书馆重版《中华人名大辞典》薛强条云 :“强父陶与同族薛祖、薛落分立部众 ,世号三薛” ,此说因袭《魏书·薛辩传》。河东薛氏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重要的世家大族之一 ,薛涛 (陶 )又是薛氏家族发展史上…  相似文献   

9.
十六国时期,“岭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名,许多历史事件都与此有关,但是,对于“岭北”地名的解释,学者说法不一。胡三省在《资治通鉴》卷108晋孝武帝太元二十年条注中云:“岭北谓九岭北”;马长寿先生在其民族史名著《碑铭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落》一书中,根据胡三省注进  相似文献   

10.
一、“启发”释义 “启发”一词,是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提出的,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启发”二字的来源。第一个阐释“启发”涵义的是郑玄,他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史记·孔子世家·集解》引)郑玄认为“启发”的作用在于使学者“识思之深”,无疑是正确的。但什么是“心愤愤,口悱悱,”为什么“必待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呢?他却未作说明。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关键于弄懂“愤”“悱”的含义。《说文》:“愤,懑也。从心,贲声。”又:“懑,烦也。烦者热头痛也。”关于“悱”,《集韵·尾韵》:“悱,心欲也”;《文选·成公绥  相似文献   

11.
《三国志》(中华书局 1982年版 )卷九《魏书·曹真传》载 :“诸葛亮围祁山 ,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眉阝 ,遣张合阝击亮将马谡 ,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 ,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 :‘大将军自来 ,吾愿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安定民杨条是以“自缚”的方式向魏大将曹真投降的 ,那么 ,“自缚”是什么意思呢 ?实际上 ,“自缚”就是“面缚” ,这由本证法可以说明。《三国志》卷 2 8《魏书·王凌传》载 :“(嘉平 )三年春 ,吴贼塞涂水。凌欲因此发 ,大严诸军 ,表求讨贼 ;诏报不听。凌阴谋滋甚 ,遣将军…  相似文献   

12.
“下里巴人”不是人,而是《下里》《巴人》——它们本是战国时代楚国流行的民间通俗歌曲名,后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作品,常跟“阳春白雪”(《阳春》《白雪》)对举(它们是楚国的艺术性很高难度很大的歌曲名,后泛指艺术性高雅的文字艺术作品)。“下里巴人”、“阳春白雪”典皆见《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中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唐人李周翰注云:“《下里》《巴人》,下曲名也。《阳春》《白雪》高曲名也。”“下里巴人”不是人  相似文献   

13.
《易·大畜·六五》:“■豕之牙,吉。”对该句中“牙”的解释,古今颇有争议。虞翻、王弼、孔颖达、程颐等解释为“牙齿”;李鼎祚、来知德、惠士奇则训为“拴猪仔的木桩”。“牙”若解释为牙齿,就明显地出现了“■”与“牙”在语义上不搭配。为此,很多注家为了语义相通,便曲解“■”义以就“牙”的意思。《说文解字》曰:“■,■豕”。段玉裁注曰:“■、■、■,皆去势之谓也。”《周易集解》引虞翻曰:“剧豕称■”。可见“■”是阉割的意思。 “■豕之牙”,实即“■牙”,就是阉割牙。在此“牙”释以牙齿,则“■”与“牙”风马…  相似文献   

14.
《吕氏春秋校释》(陈奇猷校释 ,学林出版社 1984年版 )卷 2 5《别类》曰 :“夫草有莘有 ,独食之则杀人 ,合而食之则益寿 ;万堇不杀。”毕沅曰 :“堇 ,乌头也 ,毒药 ,能杀人。万堇则不能杀 ,未详。”杨昭俊曰 :“万非草类 ,‘万’是‘’字之讹。《说文》云 :‘ ,草也’。言乌头有毒 ,合草服之则不杀人。”谭戒甫曰 :“《说文》 :‘万 ,虫也’。《埤雅》 :‘蜂一名万’。盖‘万’即‘’之本字 ,《左传》僖二十二年所谓‘有毒’是也。《淮南·说林篇》‘腹蛇螫人 ,傅以和堇即愈’ ,彼高注云 :‘和堇 ,毒药’。盖堇能制虫蛇之毒 ,…  相似文献   

15.
赵岐《孟子章句》与朱熹的《孟子集注》是《孟子》两种代表性注本 ,其中的句读多所一致 ,但仍存一些分歧 ,兹例举如下。《孟子·公孙丑下》第 7章 ,赵岐《孟子章句》句读为 :“孟子自齐葬于鲁 ,反于齐 ,止于嬴。充虞请曰 :‘前日不知虞之不肖 ,使虞敦匠 ,事严 ,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 ,木若以美然。’”朱熹《孟子集注》句读与之不同 ,其为 :“孟子自齐葬于鲁 ,反于齐 ,止于嬴。充虞请曰 :‘前日不知虞之不肖 ,使虞敦匠事。严 ,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 ,木若以美然。’”赵岐、朱熹句读上之差异 ,从各自的注文可清晰看出。赵岐注文曰 :“孟…  相似文献   

16.
《柳敬亭传》自选入高中语文课本(原五年制课本第三册,今必读课本第五册)以来,注释即有可商榷之处,而至今未作改动。现仅就其中三个词语的注释,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分述于下:[加礼]课本注云:“礼遇有加,以恭敬之和接待。”试问,以礼接待还有不恭敬的么?在这里“加”字应是解词的关键。《左传·隐公五年》所谓“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之“加”就是典型例证。杜预注云:“加命服之等”,也就是说葬礼规格要增加一个等级。“加”就是“增加”之意。自古“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  相似文献   

17.
一我国古代曾经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国语·晋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此即“工商食官”的由来。韦昭注云:“工,百工,商,官贾也。《周礼》库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食,官廪之。”由此可知,工商是由官府畜养的,是食于官的。但工商终究是什么人,什么阶级,我们还不很清楚。  相似文献   

18.
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就是其一。词中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分明是说苏轼不识周郎赤壁,仅是人云亦云。但宋人朱彧《萍洲可谈》云:“坡非不知自有赤壁,故言‘人道是’者,以明俗记尔”。现代一些注者袭用这一说法,如靳极苍《唐宋词百首详解》说:“作者知其非真,但为抒怀所以加‘人道是’三字,拿它当真的看”。前不久,郭桢同志撰文也说:  相似文献   

19.
一、释“天狼”、“弧矢”王力先生等注的《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一书,第二讲“古代汉语天文知识”是由陈晓中先生写的,在该书第二十二页第一段,陈先生写道:井宿临天河之滨,其星象与井字相同.屈原《楚辞·九歌》:“举长矢兮射天狼”,以及苏拭《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典故皆出于这星宿.天狼和弧矢都是此星宿中的星或星组.长矢、雕弓即指弧矢.陈先生把天狼和弧矢说成是二十八宿中井宿的星或星组,这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20.
对“朕”、“余”(予)、“吾”、“我”的初步研究(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关于“我”字、“吾”字通过一些了解、分析,现在对“我”、“吾”的分别作如下的阐述:(一)进一步落实一下“吾”字的作用的问题;(二)“我”字的作用问题;(三)“当‘我’用于宾格时,‘吾’往往用于主格;当‘吾’用于领格时,‘我’往往用于主格。”是不是规律?(四)“吾”、“我”怎样分别? (一)进一步落实一下“吾”字的作用的问题,就是要再切实了解一下“吾”字究竟能否作宾语? 甲骨刻辞没有“吾”字。《尚书》中,今文只有一个“吾”字,伪古文25篇中,也只有一个“吾”字。这些上文已经都说过了。《论语》中共计“吾”字108个:作主语的91个,作定语的14个,作宾语的只有3个。作宾语的列举如下: 1、《先进》: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