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当今城市发展中,人才的集聚效应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集聚人才、积极发挥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对城市发展影响举足轻重。文章对扬州地区人才集聚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找出在吸引人才与发挥人才作用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从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人才国际化战略目标等几个方面对如何促进扬州地区人才集聚效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百度百科对“教育现代化”的解释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教育现代化具有几个恭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对于提升城市产业总体结构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人才的培养教育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核心组成部分。用现代教育理念发展数字艺术教育,是实现现代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建立以数字艺术教育为中心的综合型、开放型和具有扬州特色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艺术教育体系,使高校成为扬州市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科研基地、思想基地、生产基地、人才基地。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教育在知识经济中居于基础性的地位,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在教育这个基础性工程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要想培养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创造型人才,没有研究型、创造型的教师是很难完成为知识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一重任的。  相似文献   

5.
教育现代化,就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现代化教育体系。它包括教育思想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教育设施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思想现代化和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追求的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一、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是教育思想现代化中央提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育思想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现代化的人才来自现代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诸国之间的竞争集中表现为经济、科技、人才、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更深的层面上看,是高素质的人才竞争。谁培养了足够数量的高素质人才,谁就有力量战胜对手。为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由传统教育向高层次现代教育转型。我认为,当前...  相似文献   

7.
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探索解延年我国教育正在进行一系列深化改革,新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即将建成,教育制度的创新,特别是建立现代教育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涵盖着现代化教育的建设,而现代化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保障,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8.
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的内涵及其运行机制寇嵩山,刘俊英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的内涵及其运行机制有机组成是提供科技教育服务和人才保证的基础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展、完善,始终离不开现代企业教育所提供的新技术、新思想、现代化管理、政治、经济、综合技术知识方面的...  相似文献   

9.
教育现代化、素质教育以及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都要求广大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让未来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举措。面对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以及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新要求,必须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作根本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了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职业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现代职业素质教育,必须把“回忆专业现代化建设”作为实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的有效途径。 一、专业现代化建设势在必行 苏州经济发展正从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变。面对这场经济的变革,人才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依赖于经验操作的情况大大减少,而更多地依靠人的智能及创新能力。就中等职业教育来说,其问题在于,教育理论偏深、偏旧,教育方法陈旧,实践环节薄弱,无法满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  相似文献   

11.
刘正伟 《学科教育》2013,(6):102-111
20世纪80年代末,在教育史学界,田正平吸收了史学界的现代化理论,提出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理论范式;此后,他一方面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内涵、理论体系及框架进行不断阐述;另一方面又与全国教育史学界同仁一道致力于中国教育近代化相关专题研究。25年来,这一理论范式不仅是田正平认识与探索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基本理论和重要工具,他在留学教育、近代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中外教育交流,高等教育、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富有创新性的成果,为国内众多中青年学者所认同与使用,引领和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目标模式的战略选择。要坚持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的基本标准,实现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城乡学校布局和教育教学体系、终身教育、教师队伍、教育发展环境、教育技术、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措施包括:推进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变革;落实各级政府统筹城乡教育的责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加强城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与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政策法制体系;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试验区;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理论体系;建立完善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的督导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3.
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理想目标,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不断推进教育创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百年校庆大会上,全面阐述了教育创新思想.教育创新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代化建设及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教育创新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活跃人的思想、激发人的热情.教育体制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关键,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核心,而教育创新的根本在于教师创新,树立"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观念.要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把握"三个面向"方针,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推进教育创新这一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5.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关键因素,它不能仅靠理想和思辨来达到,而要靠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来实现。地理教育工作者应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大力推进地理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地震灾区教育重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使四川省地震灾区的教育事业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尽快按照教育现代化标准重建.率先实现地震灾区教育现代化.不仅是地震灾区重建的紧迫要求,也是实现四川省教育现代化、国家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实现地震灾区教育现代化.首先应弄清灾区教育发展现状,然后要以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基本思路进行重建,从而推动灾区和整个四川省的教育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面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使命,教育不仅要有高效率和高质量,更要追求高效能。教育效能是教育主体全面有效实现教育目的,保障师生健康幸福与可持续发展的能量与能力。其本质是教育活动合目的有效性整体,主要表现为合目的有效性的程度(深度、广度和持久度)。教育效能具有合目的性、有效性、整体性、持续性、潜在性与时代性等主要特征。教育效能改进的方法论是整体结构优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以提升"合目的有效整体性"为核心的整体结构优化;在提高素质的基础上完善人格目标;优化教育保健的教育教学生态;创建师生高效能教学共同体的师生关系;学习先进,科学增效、科技赋能、创造性艺术性改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育效能改进中创造更先进的富有中国特色与时代风格的现代教育文明的品格与态势。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传统对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及办教育的指导思想 ,它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前沿和关键所在。而中国文化传统所特有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和思维形式 ,对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有着深刻的影响。民族性和现代性的相关与整合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凭借其优势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结合教学改革,全面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最后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一股前所未有的新技术浪潮正在向我们涌来,它在更新教育的物质形态的同时,也在冲击着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并提出种种新问题迫使我们思考:信息技术的应用怎样才能有效地改变教育?是什么导致了教育技术应用上的误区?信息技术的这些应用对学生和教师已经和将要带来什么影响?人在新技术创造的新环境中究竟如何生存……存在的差异决定思维的差异,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的人们与从事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人们,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在我们以教育现代化为追求的思考与行动过程中,正是这些有差异的思维与答案,使理论与技术之间的对话成为必要,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