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称谓语作为人类语言的一种形式,是不同民族的风俗与文化的产物。它不仅能体现人们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而且与语言的人际功能密切相关。本文从称谓语的语用角度出发,指出称谓语的使用不仅反应了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同时也受到语境、说话者对听话者思想感情等的影响。因此它有着社交指示的语用功能、情感指示功能以及社会文化标志功能。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论指出语言的使用除了在语言内部结构的选择外,还受到非语言语境即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及心理世界的影响。因此,通过分析英汉称谓语的使用就能从另一个侧面反应语言的顺应观。  相似文献   

2.
社会文化、心理及认知等因素深刻影响小说人物的语言选择。运用Verschueren(1999)的顺应论,可从综观角度构建基于语言选择与顺应的小说人物对话分析框架,从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心理世界三大维度探析美国华裔小说《梦娜在希望之乡》人物语言的动态语境顺应过程。通过话语生成和解码语境动态顺应探究主人公如何在多民族文化冲突中重塑跨文化华裔身份。  相似文献   

3.
称谓语是指说话人在语言交际中用于称呼受话人而使用的人称指示语。东晋干宝撰写的《搜神记》是一部志怪小说,对研究汉语词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本文对《搜神记》称谓语的进行研究探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和杨澜访谈为语料,来说明访谈中访谈者和被访谈者之间的语境关系顺应。其实当使用语言时,无论是在交际者,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还是语言语境等方面,都有明显的顺应现象产生。因此,一旦语言被使用,顺应语境,选择合适的语言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5.
称谓语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直接体现,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符号和纽带。受文化知识、传统习俗、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汉英称谓语的运用各具特色。本文从通行性称谓语和临时性称谓语两个方面对汉英称谓语进行修辞伦理解读,以期能帮助不同文化背景语言使用者对于汉英称谓语的认识,增进其对称谓语文化中所蕴含的不同的修辞方式及伦理道德情谊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结合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分析冗余现象在交际中作为语用策略的情况,指出它是与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交际语境相互顺应的结果。语言使用者适当采用冗余信息策略能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的骂詈性称谓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些称谓语不仅反映了孙悟空的思想态度和情感,还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文化素养以及道德水平,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大文化语境。对《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骂詈性称谓语进行研究,既可深化对小说的研究,也能为骂詈语的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8.
王静 《海外英语》2011,(15):202-203
称谓语是人类社会语言文化的一种普遍现象,不同文化由于历史传统、民族心理等差异导致了称谓语的不同。在与英美人士的交际中,往往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而不能理解彼此所用的称谓语,结果造成了交流的障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离不开称谓语,称谓语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通过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夫妻"称谓词进行比较,深入探讨其反映的文化内涵,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沟通的质量,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9.
禁忌语是语言交际中应予以避讳的话语,然而,在特定的语境下,恰当地使用禁忌语不但不会引起语言交际的障碍,反而还能达到常规用语无法企及的语用效果。运用交际语境顺应论,从语言使用者、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等方面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利于从语言的综观角度全面地了解禁忌语,有利于理解现实的语言交际行为,同时对翻译和二语教学也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0.
歧视性称谓语在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歧视和语言暴力,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反映。当前社会,一些之前存在的和新出现的歧视性称谓语不断融入到我们新时期的语言生活中,这主要包括妇孺老弱歧视性称谓语、生理缺陷歧视性称谓语、职业身份歧视性称谓语、不端行为品格歧视性称谓语、禽兽什物等低贱物歧视性称谓语。倡导民主平等意识,根除社会歧视,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深入开展称谓语方面的研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教育行业的榜样引领作用是有效规避歧视性称谓语,促进语言规范和谐的最重要的途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包丹凤 《考试周刊》2010,(42):29-30
称谓是人与人之间某种关系或人的某种身份的指称,是一种语言和文化现象。近几年来,流行称谓语“美女”似乎大行其道,在多数社会交际场合都可以寻觅到其踪迹,大有取代“小姐”“女士”等传统女性称谓语的势头。本文试对“美女”称谓语流行的表现及原因进行一些语言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杨宪益英译本《红楼梦》使用了6种不同的英文称谓语来翻译同一个中文称谓"老太太",这种语言的选择不是随意而为,而是基于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礼貌顺应。从顺应理论的视角研究礼貌,将有助于更全面地阐释翻译中的礼貌现象,从而对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代白话小说自唐代形成、宋代完善到明代繁荣,逐渐形成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作为明代世情小说集大成者,《金瓶梅》的语言口语化、俚俗化。本文通过检索北大语料库,分析《金瓶梅》中常出现的亲属称谓语,根据使用对象将其分为用亲属称谓语称呼"亲属"和"非亲属"两类。用不相当的亲属称谓语称呼亲属时,存在使用更尊敬的亲属称谓语的趋向;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时,突出表现为主仆称谓父子化。《金瓶梅》亲属称谓语具有情感化、交际化的特点,同时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极度泛化,这反映了明代宗法制的社会影响及明代家庭的夫妻、主仆关系。  相似文献   

14.
韩国廷 《现代语文》2015,(1):110-112
称谓语是书面表达和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工具,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汉语中称谓语明目繁多,这些纷繁复杂、灵活多变的称谓语,许多中国人使用起来也会感到困惑。又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不同民族文化特色的方方面面,所以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称谓语也有一定差异。称谓语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称谓语的本体知识出发,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知识,从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称谓语教学。  相似文献   

15.
委婉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蕴含了浓厚的文化信息,是社会文化心理在语言上的反映。根据顺应理论的观点,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在交际中,委婉语使用的语境关系顺应也就是委婉语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蒋亚男  浦丽 《文教资料》2014,(17):53-54
称谓语是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日两国社会文化不同,亲属称谓的构成体系和使用特征因此存在很大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讲,小说中的某些称谓语是反映复杂人际关系、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语言符号。在对外传译过程中,如何有效传译原作中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不能不引起译者及翻译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7.
Verschueren在其《语用学新解》中提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翻译活动作为语言使用的一种形式,也受到语言顺应理论很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出发,对《虞美人》的英译从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交际世界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译文是如何来顺应原文的意境的。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不仅有表达说话者经验的功能,还能表达人际功能,即能够表达交际者的情感态度等等。称谓语作为一种语言形式,既可以表达正面的态度,也可以表达负面的态度;能够体现积极的情感意义,也能体现消极的情感意义。本文运用评价理论,从情感和判断两个方面分析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出现的称谓语的态度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姗姗 《海外英语》2012,(16):213-215,225
该文以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为文本,着重探索和研究文本中出现的称谓语的使用状况。通过称谓语反映的社会背景和人物性格,对小说中的人物、情感、文化进行进一步的剖析。并且使用礼貌原则的相关理论对文中称谓语进行举例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陈梅松 《英语辅导》2014,(3):206-208
文章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叶芝的作品《当你老去》为语料个案,研究文学作品的语境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该作品中语言选择关照了交际语境的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并且发生于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因此印证了顺应理论的一个重要立场:顺应是必须的,一旦使用语言,就面临语言结构、语言策略的选择,并适应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