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学习《西门豹》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讨论:西门豹是个什么样的人?有的同学说:“西门豹是个善于调查研究的人,先摸清楚底细,再处理事情。”有的同学说:“西门豹是个智勇双全的人,不露声色就把坏人处死,有勇有谋。”还有同学说:“西门豹是个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哦!”这时有个同学犹豫着说:“我觉得西门豹这叫做草菅人命!”  相似文献   

2.
同学们在初一下册学到be from和come from。它们都表示“从……来,是……人”。如Jim is from England.The twins come from the USA.若问对方是哪儿人,有的同学会说:“Where are you from?”有的同学会说:“Where are you come from?”前者是对的;后者是错的,应说成:Where do you come from?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电脑》2008,(6):49-54
一、人生价值 1,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泰戈尔说:人应“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人生是一本书.一本写给自己.也写给别人看的书。人生又是一次旅行.当有追求。  相似文献   

4.
一天.我上一节“发现朋友有缺点.该怎么办”的五年级口语交际课。当我让孩子们用一种事物来形容朋友时.孩子们的灵感火花被激发出来了。有的孩子说:“朋友像一把伞,当你在风吹雨打,感到无助时,是它给你遮风挡雨。”有的孩子画了一面镜子,说:“朋友就像镜子一样,让人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警惕着自己。”有的孩子说:“朋友就像一瓶酒,越陈越香醇,越陈越珍贵。”……看到孩子们智慧火光的闪烁,我立刻顺水推舟,让孩子们继续思考:“要是发现朋友有缺点,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又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5.
孙开飞 《福建教育》2007,(11):44-44
一位教师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写法时,引导学生思考:“3.3333……这样的写法比较麻烦,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使它的写法简单一些呢?”学生的想法丰富多彩,有的说写作3-3,有的说写作3.(3),有的说写作3.3(无限),有的说写作3.3,还有的说3.(无限),等等。面对学生这么多的想法,教师高兴地说:“同学们真会动脑筋,不过数学中规定3.3333……一般写成3.3。”学生”啊”声一片。  相似文献   

6.
合格     
有个搞心理学研究的人去美国访问,他以“你长大了想干什么”为题问一些孩子。孩子们有的说长大了想干什么是我自己的事,别人管不着;有的说我长大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朋友又启发他们说:“你们长大了想做怎样的人呢?”答案是五花八门的,更多的人说“做个合格的孩子”。美国孩子所说的“做一个合格的孩子”.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人原则。合格似乎是一个“最低”的标准,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7.
课例:在一节一年级的识字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午”字。有个孩子说:“‘午’是牛砍去头。”作为记生字的方法.这样说也很不错,但教师却对学生们说:“将牛的头砍去多残忍呀!大家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于是小朋友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小牛口渴了,将头伸进水桶喝水.看不见头了。”有的说:“小牛肚子饿了,将头伸进槽吃草.看不见头了。”  相似文献   

8.
成尚荣 《江苏教育》2007,(22):13-13
最近,读了张兴华徒弟们的一组文章。这些徒弟回忆起张兴华对他(她)们的培育与教诲时,个个心潮澎湃,有的“尚未落笔,已是泪流满面”;有的把“师傅”写成了“师父”.理由是“怎么可以用一个对陌生人都可以随便称呼的‘师傅’来称呼那既是师又是父的生命中如此重要的人”?他(她)们说得最多的话是:“一个人,一辈子。”是张兴华影响了一批人,影响了他(她)们一辈子。读着读着.一股暖流升腾起来,我要对张兴华说:你是最优秀的特级教师!你是真正的大师!  相似文献   

9.
试论心理素质的概念、意义及其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质教育离不开心理素质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不同的人在遭受同一挫折后,会有不同的态度和表现:有的灰心丧气,有的毫不气馁;有的怨天尤人,有的自我反省;有的恼羞成怒、暴跳如雷、甚至大打出手,殃及无辜,有的却安之若素、泰然处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些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态度和外部表现,根源于人的不同的心理素质。那么,什么是心理素质呢?  相似文献   

10.
冬天的清晨有些凉意,一缕阳光穿过层层高楼照射到我们身上。结合今天的教育目标,我和孩子们正在感受朝阳的美。这时与目标无关的趣事发生了,一个孩子发现滑梯上有许许多多的小水珠,他一喊,所有的孩子全涌到了滑梯边。我看孩子们的兴趣点已转移,就改变目标,与孩子们一同研究起小水珠。我问他们:“猜猜看,这些小水珠从哪里来 ?”孩子们有的说:“是爷爷刚刷过滑梯。”有的说:“是楼上的人用盆子倒下来的。”有的说:“是下的雨。”有的说:“是雾。”有的说“是老天爷的眼泪”……到底谁说的对呢 ?我没有急于告诉孩子们答案,而是与…  相似文献   

11.
案例一:教学三年级“长方形的周长”。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学生思考后.有的说:“今天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有的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有的说:“是世界环境日。”可这些答案都被老师一一否定了。看到学生实在猜不出来。老师提示说:“今天是一个和老师有关的日子。”终于有一个学生说!“是老师的生日。”  相似文献   

12.
一、辨析词义上的细微差别 词义适用对象不同。有些词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有的对人,有的对物,有的对具体事物,有的对抽象事物。“终生”与“终身”:“终生”多就事业来说,如“为了党的事业奋斗终生”;而“终身”是就终身大事来说,可以说“婚姻是终身大事,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13.
于漪老师说过,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牵引人的灵魂进入精神境界的.语文作为母语能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其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现行的语文课将道德渗透异化为道德灌输,口号式教育大行其道。试看: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文.老师问:“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呀?”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齐声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相似文献   

14.
在人的三大素质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当中.心理素质具有突出的中介作用和基础依托作用。我国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指出:“一般说来。生活在同一社会环境中,学业成功,人才成功的决定因素还是取决于人的素质。而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离开人的心理素质的优化,就无法使其他素质达到理想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一户人家生了个男孩,合家高兴透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有的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说的人得到一番感谢。有的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说的人得到了几句恭维。有的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说的人一定会得到大家合力的痛打。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说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有位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人问苏格拉底:“怎样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看,才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呢?”苏便问他:“你说一个干净人,一个脏人,他们谁需要洗澡呢?”那人说:“肯定是脏人.”苏说:“错了,是干净人要洗,脏人不习惯洗澡.而干净人习惯洗澡.现在你再说他们谁要洗澡呢?”那人说:“是干净人.”苏说:“也错了,是脏人要洗澡.他很脏,有必要洗,而干净人没有必要洗.现在你知道谁要洗澡了吧.”那人回答:“是脏人.”苏说:“你又错了,他们都要洗。干净人习惯洗澡.而脏人也该洗澡了.这下到底谁要洗澡呢?”那人说:“两人都要洗.”苏说:“你还是错了,他们都不需要洗澡.干净人根本不需要洗澡,而脏人又不习惯洗澡!”  相似文献   

17.
眼睛也骗人     
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肖老师却说“艰晴也会骗人”。同学们听了,议论纷纷.有的说:“眼睛怎么会骗人?难道有魔法不成?”有的说:“眼睛是会骗人.我就被骗过。”还有的说:“不可能,眼睛会骗人,有证据吗?”……  相似文献   

18.
杨和平 《师道》2006,(8):6-6
加点忧患 有一个故事说,好几个国家的人在一起表达对一种鱼的观感。有的说要研究生产工艺,有的谈鱼的营养价值,有的探讨鱼的市场前景……一位中国人说:“这种鱼我们在商朝就有了。”  相似文献   

19.
鹿荣 《语文学习》2010,(3):49-49
在《欢乐中国行》、《同一首歌》之类的文艺演出中.主持人或演员问候观众时.有的喜欢说“大家好”.有的则习惯说“你们好”。“大家”与“你们”都是人称代词.可以指称不止一人的对方.但给人的感觉却并不完全相同.“你们”是典型的第二人称代词.是“你们”当然就不是“我们”。“你”、“我”完全不同.一个“你”就把说话人跟听话人划分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阵营.  相似文献   

20.
刚上完操,就要上体育课了,不一会老师宣布:“我们要练交谊舞了!”“啊?”全体同学大喊着:“不练不练,打死我们也不练!”老师火了叫道:“必须练!”有的同学低下了头,有的同学说:“我宁死也不屈,看你怎么办。”老师下来说:“谁要不练,就让那个人和他的舞伴儿上来当着全体同学的面跳一遍!”同学们沉默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