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令  朱丽明 《地理教育》2023,(S1):140-141
<正>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地理学习形成,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由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要素构成,是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也是中学地理课程的核心目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如何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成为研究焦点。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核心特征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在教师引领下,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且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中国的人口”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形成。  相似文献   

2.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1]提到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倡导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项目式学习是在系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学习成就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综合性、活动性的教育实践形态[2]。  相似文献   

3.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1]指出要重视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教学情境是教学具体情境的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社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背景的综合体[2],也是解决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及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矛盾的师生互动的载体[3],对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落实化学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4]。  相似文献   

4.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化学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1]。其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2]。  相似文献   

5.
<正>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具有批判性思维,实证性强,突出体现历史学科求真求实的学科特征。[1]黄牧航老师撰写的《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一书,从教学和评价角度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剖析[2];《历史教学》近期刊发了《近五年我国中学历史“史料实证”教学的进路与审视》一文,对研究史料实证素养的论文进行了总结。[3]本文着力探讨在高中历史命题中如何体现对史料实证素养水平层级的考查。  相似文献   

6.
<正>单元设计是课程设计和课时设计的中间环节,能使核心素养的落实体现结构设计的整体性和渐进性,有助于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统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发展。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被认为是“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1]。单元作业设计作为单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指导教师将单元的教学、作业、评价进行系统思考,使作业更具结构性,进而涵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1]提出以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重视开展“素养为本”教学的基本理念。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需要通过一节节具体的化学课加以落实的[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化学课堂教学探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笔者以“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课堂教学为例,浅析如何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8.
<正>在世界各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培养具备数字素养的新型教师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1]。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是动态发展的,数字技术应融入教学的意识、素养、能力和研究[2]。智能时代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挑战,  相似文献   

9.
<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此次课程改革最为突出、最为重要的理念。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核心素养是一种观念意识,也是一种能力方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如何涵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倡导深度教学,防止学科知识的浅层化和学生思维的表层化,是学科教学走向核心素养的一个突出表现”[1]206。  相似文献   

10.
2017年版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开展以素养为本的教学,使学科素养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1]。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转变教学思想,把为了知识的教育转化为通过活动获得知识,通过知识得到教育;认识到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学科活动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2]。  相似文献   

11.
<正>一、问题的提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提出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提倡在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实现深度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真正发生改变,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促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实践层面的有效推进[1]。“问题链”教学法的核心任务是要设计一组有中心、有序列、层层深入而又环环相扣的问题串,将教学过程组成为一个师生共同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2]。  相似文献   

12.
<正>“深度学习”主张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素养。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要在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理解和解释历史就离不开“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1],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2]。真实学习问题必须依托真实历史情境,真实历史情境需要借助“史料”来建构。但由于精力、能力和视野的限制,大多高中历史教师很难开发出符合教学要求的史料。基于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最大限度地用好教材,使课程内容情境化”[3],这是高中历史深度学习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正>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基础自然科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1]指出,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宗旨,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能动性,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  相似文献   

14.
<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核心素养作为确立课程目标的基石,而科学思维的培养是化学核心素养在化学课程中具体化的重要体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离不开问题教学,学贵知疑,问题可以引发思考,进而引起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1]。  相似文献   

15.
<正>一、问题的提出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1]2,指出高中化学课程要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学科知识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3。  相似文献   

16.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1]73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创设真实且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问题情境的创设实际上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这一教学策略正是项目式学习开展实施的重要手段。新课标也指出,针对社会情境中与化学相关的某一真实问题开展项目研究[1]60。  相似文献   

17.
<正>一、问题提出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价值体现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成为发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核心素养的必要学习方式[1]。目前,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教学多以问题为开端,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解决问题,侧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众所周知,提出问题是一切学科或科学创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孙蕾 《地理教育》2024,(S1):167-169
<正>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1],具有求知、唯实、理性的特点。科学精神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维度之一[2]。高中地理,特别是自然地理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激发科学探究兴趣、  相似文献   

19.
<正>量感是2022年版课标唯一新增加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长度量感是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量感的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史宁中教授认为人类对距离具有本能的感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与思维的双重作用,抽象出长度的概念,进而认识长度与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客观联系[1]。伍鸿熙教授认为长度的测量与认识对学生理解数轴、感悟数的一致性具有重要价值,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2]。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1],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