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题目】小明三天内看完一本小说,第一天看的比总页数的1/3多5页,第二天看的比总页数的50%少15页。已知前两天看的页数相等,第三天看了多少页?  相似文献   

2.
一、用线段图解题例1 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8多6页,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6少2页,还剩166页没有  相似文献   

3.
<正>学习了乘法之后,我们懂得了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时要用乘法来计算。同样,“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这个数是多少”也要用乘法来计算。【题目】明明有3支铅笔,芳芳的铅笔数是明明的5倍,芳芳有几支铅笔?解:我们首先用线段表示明明的铅笔数(如图一)。芳芳的铅笔数是明明的5倍,也就是说芳芳的铅笔数要用5条这样的线段来表示(如图二),那么求芳芳有几支铅笔就是求5个3相加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90页。【教学目标】1.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数学问题。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过程】一、自主提问,把握学生逻  相似文献   

5.
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经常采用提供“条件”进行“搭配”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地发散开来,然后通过归纳、总结进行收敛,引导学生得出解题规律的办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先出示以下条件: “李小红看一本故事书,①第一天看了16页;②第二天看了20页;③还剩下44页没有看。”要求学生根据第①~③个条件,提出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并分别算出它们的结果。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计算出来的结果,教师继续接上面的条件板书:“④前两天共看36页;⑤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4页(或第一天比第二天少看4页);⑥剩下的比第一天看的多28页;⑦剩下的比第二天看的多24页;⑧这本书共有80页;……”这是第一组“条件”。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经历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能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正确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经历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能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正确解答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8.
画图算长度     
<正>【题目】三根绳子一共长26米,第一根比第二根短2米,第三根比第二根长1米。三根绳子各长多少米?【分析与解】这道题如果单凭数量关系,不容易找到解答方法,但画出数量关系图,解题的思路就比较清楚了。根据题意,三根绳子长度的数量关系可以用如下线段图表示: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72页,是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比多比少的问题。它是在学生加深理解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切实感受"求两个数相差多少"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明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道理,从而为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获得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例题:某人乘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用了 2天,第一天走了全程的多 36千米,第二天走的路程等于第一天的,求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   此题的概念有:全程 (为“ 1” ),全程的 (为 1× ),第一天的,同时可补上准备题:某人两天走完一段路程,第一天走了 12千米,还剩全程的,第二天走完,全程多远 ?   例题重点是:弄清“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由整体求部分用乘法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 (由部分求整体用除法 )。这里要求学生自己发现此题是由部分求整体。   难点是: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见下图 …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72页,是用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儿的问题.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比多比少的问题.它是在学生加深理解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切实感受"求两个数相差多少"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明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道理,从而为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获得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12页的例4、例5,是一年级第一次出现的“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的减法文字应用题。它对学生巩固和灵活运用“求两个数的和”用加法计算;“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计算;掌握加减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进一步学习应用题知识,起着打基础的重要作用,因此,应精心设计好这一课的教学。本教材尽管是第一次出现“求另一个加数”的减法文字应用题,但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已做了伏笔:在十几减8之后,安排了图画应用题例5及做一做,在习题三中又安排了半图半文字的应用题,为过渡到文字应用题做了准备。从学生…  相似文献   

13.
要正确解答“比多比少”及“倍数关系”应用题,就必须克服“见多就加,见少就减”及见倍数就乘的思维定势。如:果园里有桃数48棵,杏树比桃树少12棵,杏数有多少棵?首先找出相比较的两种数量,并找出“比多”还是“比少”;正确找出大数和小数。最后看问题:是求大数还是求小数。已知大数求小数,用减法计算;已知小数求大数,用加法计算。上题的关键句是:“杏数比桃树少”,即杏树少(小数),桃树多(大数),而且桃树(大数)是已知的数(48棵),否数(小数)是要求的数,求小数就用减法计算。?他探杏树桃树果园里有桃树48棵,比少…  相似文献   

14.
一、将所谓的规范化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课案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二年级)例题是这样的:“李春和王伟到商店买学习用品,李春买了一个铅笔盒。王伟买了一个讲义夹。铅笔盒一个18元.讲义夹一个24元。王伟比李春多用了多少元?”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理解了“求王伟比李春多用了多少元就是求24比18多多少元”.并用线段图分析题意后,  相似文献   

15.
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12页的例4、例5,是一年级第一次出现的“求另一个加数是多少”的减法文字应用题。它对学生巩固和灵活运用“求两个数的和”用加法计算;“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计算;掌握加减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进一步学习应用题知识,起着打基础的重要作用,因此,应精心设计好这一课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线段图就是用线段表示数量关系的图形。线段图简明、直观,便于我们分析理解题意和寻求解答方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解答应用题的辅助手段。那么,怎样教学生画线段图呢?在教学简单应用题时,应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类型的线段图的画法,并初步学会利用线段图分析和解答应用题。我们知道,简单应用题共有十一种类型,即①求两数和,②求比一个数多几个的数,③求剩余,④求两数相差多少,⑤求比一个数  相似文献   

17.
【案例】上课伊始,教师提问:你知道如何计算10以内的减法吗?(生:用数的组成计算)还有呢?(生:用倒数法计算,还可以摆小棒……)你知道减法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和规律吗?(稍停,引发思考)学习了减法表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一、引导学生纵向发现减法表的排列规律出示下表,引导学生竖着从上往下的观察。师:竖着看第一、二列,你发现表里的减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生1:第一列的减数都是1,第二列的减数都是2。生2:两列的被减数都是越来越大。生3:下面的被减数比上面的每次多1。师:对!就是被减数逐次多1,2-1,3-1,4-1,……10-1各等于多少?你是怎样计…  相似文献   

18.
有些应用题,按题目的条件顺序去思索探求解答方法比较困难,有时,还会出现繁杂的运算。如果能逆向推理,将题目的条件顺序颠倒过来去思考,解答起来往往会方便许多。 例1.王老师上街买书,第一次用去所带钱的一半,并从银行取出36.80元;第二次用去身边所有钱的一半还多12.70元,此时,还剩下30元。王老师原来有钱多少元? 【思路】第二次买书前王老师身边有钱:(30+12.70)×2=85.40(元);第一次买书前王老师身边有钱:(85.40-36.80)×2=97.20(元)。 解:[(30+12.7)×2-36.8]×2=97.20(元) 答:王老师原来有钱97.20元。 2.小明看一本科技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2还多2页,第二天看了余下的1/2还少1页,剩下20页没有看完。问小明第一天看书多少页? 【思路】根据已知条件,利用“逆推法”倒着  相似文献   

19.
【案例】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后,我出示了一道课外题: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在距A点800千米处,第二次相遇在距B点600千米处。问AB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看了题目后,有的学生拿出笔来,写写算算;有的学生想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一时间学生讨论起来,有学生说:“老师,这道题缺少条件,不知道两车的速度,若给个时间也许能求出来。”其他学生跟着附和起来。我说:“画个线段图试试!线段图是解题的好帮手,也许能求出来。”不一会儿,学生将线段图画好了,可是算来算去,还是求不出结果。有的学生开始东张西望;有的抓耳挠腮;…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数学下册第61-62页。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发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要用减法计算。2.能用探索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