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宋代诗人叶绍翁在怀乡诗《夜书所见》里描绘了儿童提着夜灯捉蟋蟀的画面,活灵活现。夜幕降临,室外秋风瑟瑟,孩子们却不知疲倦地在土地里、沟渠边、草丛中寻找蟋蟀的踪迹,让诗人不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趣事。"促织"就是蟋蟀的名字,它还被称为蛐蛐、秋虫等等。在古代,捉蟋蟀、斗蟋蟀是儿童和成年人都喜爱的游戏。古人没有手机电脑,也不能玩桌游、看电影,大自然里的昆虫、小动物就是他们的玩具,斗蟋蟀是当时最流行的娱乐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2.
蟋蟀声声     
丁超 《老年教育》2008,(9):44-44
九月返乡,住在童年的老屋里。听到那久违的蟋蟀鸣唱,不禁想起了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童年,我是一个捉蟋蟀、斗蟋蟀的能手、彻头彻尾的“蟋蟀迷”。参军后,秋日里行军宿营的时候,偶尔听到蟋蟀鸣叫声,心头总会激动一阵,那种抹不去的“蟋蟀情结”,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少有了。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虫子有很多,但最出名的一只恐怕要数"促织"。"促织"是这虫子的北方俗名,其实它就是蟋蟀,也叫蛐蛐儿。之所以会叫"促织",是因为雄虫的鸣叫声与织机声相仿,让人觉得似乎是在催促主妇织布理家,所以又有俚语说:"促织鸣,懒妇惊。"中国的蟋蟀种类并不多。世界上已经确认的蟋蟀家族约有2500种,中国不过150种。不过种类数量的多少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中国蟋蟀的风光历史,是外国蟋蟀望尘莫及的。  相似文献   

4.
知识之窗     
高中三册课文有《促织》一篇.“促织”两字注明是蟋蟀.蟋蟀为何叫“促织”?古代分男耕女织.一家人穿的衣服都是靠主妇一人织布来供给的.到每年夏末秋初,蟋蟀开始叫了,好象在催促主妇赶快给一家人再织布,所以就把蟋蟀叫“促织”,意思是“催促织布的小虫”.所以古有“促织鸣,懒妇惊”之句.  相似文献   

5.
<正>立秋将至,蟋蟀就耐不住寂寞要在夜间开演唱会了。在墙脚处,在草叶间,在碎石旁,在葡萄架下,舞台简易和露天演出是其一贯坚守的风格。蟋蟀又名促织。"促织"一词可谓有着双层的内涵:一是象声,"促织促织",酷似蟋蟀的声音(它的另一个名字"蛐蛐"也应属于此种情况);一是会意,小歌手在用自己的歌声告诉人们天要转凉了,赶紧织布缝制可以抵  相似文献   

6.
对蒲松龄《促织》中“促织”的解释,一般选本统编中学语文课本上,均为“促织,蟋蟀”或和“蟋蟀又名促织”。但是,蟋蟀为什么叫“促织”,“促织”究竟是什么意思?似有进一步弄清之必要。蟋蟀的名称最早见之于记载的,当是“蟋蟀”,这个名你《诗经、唐风》就有《蟋蟀》篇。后,它的别名就很多了。举其要者,曰蛬  相似文献   

7.
[晋]崔貂《古今注·鱼虫》:“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促也.”检《诗纬·汜历枢》“立秋促织鸣,女工急之,候也。”查《尔雅疏》:“里语日:‘促织鸣,懒妇惊’。”可见,蟋蟀是一种候虫,它鸣叫于秋天。纺织女工闻见它的鸣叫,知道天气变凉,急忙投机抱杼,织布裁衣,防寒御冷。因此蟋蟀又叫促织。  相似文献   

8.
“促织”:即蟋蟀。为直翅目蟋蟀科蟋蟀属昆虫。以卵在土中越冬。翌春,孵化为幼虫。蜕皮数次,入秋,羽化为成虫。蟋蟀称为“促织”。就是因为立秋后,此虫才盛为发生,“但闻四壁虫声唧唧”,似催促人们纺织,早作御寒之计。《诗经》云:“蟋蟀在堂,岁肇其暮”,“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促织之戏”:在封建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里,剥削阶级及游手好闲之徒,常利用雄性动物的争斗作为娱乐,并对其胜负进行赌博。如西班牙人的斗牛,马来亚等地的斗鸡即是。我国唐代好  相似文献   

9.
闲话蟋蟀     
正就介入中华文化的深度而言,与蝶和蝉一样,蟋蟀算得上是"文化昆虫"了,早在《唐风》《豳风》里就留有它的印记。"唐"指今山西太原一带,"豳"在陕西西部,两地均说"蟋蟀";到河北、山东,就称为"趋织"、"促织";江南则称蟋蟀为"赚绩"。民俗学家、语言学家曲彦斌先生在为清代苏州人顾禄的《广杂纂》作注时,将"斗赚绩勿输"一句解作"同人赌赛连连取胜。"曲先生是东北人,不  相似文献   

10.
初探蟋蟀     
一、蟋蟀属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蟋蟀属、蟋蟀种的一种昆虫,它又名“促织”、“趋织”“或蛐蛐儿”,触角成丝状、比体躯长,跳跃足,不完全变态,分雌雄两种,不论雌的或雄的都只有两根尾须。雌的有一根产卵器。生在两根尾须之间。人们称它为“三尾子”是错误,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因为产卵器并非尾须。二、蟋蟀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呢? 我们曾经做过实验,一部分蟋蟀分养在玻璃瓶里,另一部分分别养在蟋蟀盆里,都放  相似文献   

11.
<正>晚饭后,我和母亲在紫藤架下散步,抬头望天,月朗星稀,忽闻脚下草丛间虫鸣悠悠,有着秋天的意象。母亲一边走一边淡淡地说:三伏里面有一秋,天快凉了,寒虫都叫了。寒虫,是我们对蟋蟀的别称。唐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宋王安石《五更》诗:"只听蛩声已无梦,五更桐叶强知秋。"蟋蟀有众多名称,皆因其叫声,"蛐蛐"、"吟蛩"、"促织"等,杜甫谓曰:"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蟋蟀  相似文献   

12.
蟋蟀.亦称作“促织”“趋织”“蛩”“吟蛩”“秋蛩”等.俗名为“蛐蛐儿”。蟋蟀鸣声多样:或高亢,或低沉;或激烈,或舒缓;或愉悦,或凄凉……不一而足。蟋蟀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已入诗,成为诗人们歌咏的对象。如《诗经·唐风》中的《蟋蟀》诗有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诗经·豳风》中的《七月》诗有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相似文献   

13.
祸起蟋蟀     
《促织》开篇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据野史记载,明朝宣德年间的确出了酷好斗蟋蟀的“蟋蟀皇帝”——宣帝。他常在宫中与嫔妃们斗蟋蟀,不理政事。他曾敕令苏州知府采办促织一千头,致使苏州百姓“群聚草间,侧耳往来,面貌兀兀,若有所失”,“至于溷厕之中,一闻其声,踊身疾趋如馋猫。”(明袁宏道《畜促织》)  相似文献   

14.
“促织”就是蟋蟀,这种小小的昆虫,本来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一只小小的促织竟然能够左右封建帝王的喜怒,影响大小官吏的升迁,决定应考书生的功名,造成一个家庭的安危、祸福、悲欢和荣辱。蒲松龄的短篇小说《促织》,就是写了这样一个围绕着促织而展开的奇特而又曲折的故事。《促织》中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它有着充分的现实基础。小说从宫廷盛行“促织之戏”、向民间征收促织写起,引出了陕西华阴县乡下一个“为人迂讷”的穷书生成名一家的种种变幻不定的遭遇。开始,  相似文献   

15.
蟋蟀,《释诂·释虫》中释为“蛬”,别名促织,又名趋织、蛐蛐儿,因八月桑蚕巢茧,蟋蟀繁衍正炽,其鸣声如“促织”,故名。蒲松龄以此为文名,涵用本义,勉人走正道也。在蒲氏《促织》前,《明朝小吏》中有一个“骏马易虫”的故事:“帝酷好促织,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数十金。时枫桥一粮长,  相似文献   

16.
我要捉蟋蟀     
正小时候,为了捉蟋蟀给丫丫我不回家。妈妈来找我说:"天黑了,回家吧。""我不回,捉不到蟋蟀我不回家,我一定要捉到会唱歌的蟋蟀。"我说。我忘了我是什么时候回家的了,只记得我挨了打,一只耳朵被妈妈牢牢捏住。我哇哇大哭,仿佛有无限委屈。我哭到了深夜,又哭到了天明,妈妈一夜没睡,她也没想到自己一挥手就导致了一场悲壮的长剧,她亲我,给我吃糖,说你不是想要小画册吗,我今儿就去买。我说,什么都不想要。  相似文献   

17.
一天,我捉来一只臭屁虫放入瓶内,又找了一只大蟋蟀和一只大螳螂,想看看臭屁虫臭屁的威力究竟有多大. 我把放臭屁虫的瓶口用纸封起来,在纸上扎了一个眼儿,闻了闻,里面没有什么异常的气味.又过了两三分钟,我又闻了闻,还是没有什么气味,于是把大蟋蟀放了进去.  相似文献   

18.
斗蟋蟀     
蟋蟀在世界各地有1400多种,在我国有30多个品种。我们饲养用于角斗的蟋蟀归属于斗蟋亚科的“蟋蟀”。蟋蟀的正式名称叫“中国斗蟋”。内行一般称之为“虫”,南方称之为“赚积”,北方叫“蛐蛐”,其他的异名还有:促织、促鸡、莎鸡等。  相似文献   

19.
捉蟋蟀     
去年暑假,在乡下大舅家度过了一段欢乐的时光,最有趣的要算与表弟在草丛中捉蟋蟀了。乡村的夜晚,四周静悄悄、黑乎乎的。只能看见天上闪闪的星光和远处村子的灯光。黑暗仿佛给天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时,惟有蟋蟀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的歌声打破这夜的寂静。  相似文献   

20.
《石壕吏》是《三吏》中流传最广的一篇,一直是中学课本中必学的一篇课文。诗中通过有吏夜捉人揭露了官吏横暴拉兵的不合理制度,反映了人民所承受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对于本诗中的夜久语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