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老板与乞丐     
两个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改变了主意。因为听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要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呢。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开,不然真掉进了火坑。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呢。我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失去了一次致富的机会。于是,他们在退票处相遇了。原来要去北京的人得到了去上海的车票,要去上海的人得到了去北京的车票。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一个月,什么都没干,…  相似文献   

2.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又都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说,上海人精明,回答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相似文献   

3.
换票     
两个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在候车室等车时,他们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有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要收费;  相似文献   

4.
【原文】换票刘燕敏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又都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说,上海人精明,回答外地  相似文献   

5.
换票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到候车厅时,他们又都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本来想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去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是掉进火坑了。本来想去北京的人想,还是去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用担心挣不着钱?我幸亏还没有上车,不然就失去了一次致富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在候车厅等车时,却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衣服。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就掉进了火坑。  相似文献   

7.
换票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里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好朋友准备出外闯荡,当他们到达火车站时听到有人在议论,说上海人很小气,问路还要钱,而北京人要慷慨得多,只要伸手就能要到钱。于是,在去北京还是去上海的问题上两人发生了分歧。一个决定去北京,他认为当乞丐都能很轻松地赚到钱,在北京生活不是很容易吗?而另一个决定去上海,他认为在上海连问路都能赚到钱,  相似文献   

9.
换票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里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相似文献   

10.
换票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厅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到,不然真掉进了火坑。  相似文献   

11.
[原文]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是在候车室等车时,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了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旧衣服。  相似文献   

12.
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在候车厅等车时,却都又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入精明,外地人间路都收费;北京入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衣服。 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就掉进了火坑;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幸亏还没上车,不然就失去了一次致富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赵锋 《上海教育》2008,(20):19-19
我和妻子都是新上海人.女儿就在我工作单位附近的一所小学读三年级。原本以为学校离单位近,上学放学接送方便,但没想到小学放学这么早,而我们两个人最早都要下午五点才能下班。所以,到目前为止,女儿放学后谁去接,放学后的时间怎么安排利用.这些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每到上海出差,如果住上海都要去探望年迈的先生,如果不能去,也要打个电话了解近况。2018年12月16日,笔者在上海参加会议,结束时决定不留宿上海,特向先生家去电,师母说先生还是老样子,留在六院医护,只是有时犯老年糊涂。12月20日,万万没有想到先生竟与世长辞。惊闻噩耗,悲痛万分。  相似文献   

15.
窗外的世界     
几年前我作为知青子女返回上海,住在常见的石库门房子里,左邻右舍都是上海人。我自然而然地认为我那间小屋窗外的世界便是上海。于是,我坐在窗前用眼睛、耳朵去认识上海。但上海给我的第一印象很不好。上海的马路狭窄,老是堵车;上海的住房条件很差,往往一家几代人挤在一间房里;上海人的火气很大,常为了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吵一场。上海人的坏习惯很多;抢占住房公用部位,乱扔垃圾,坐车不  相似文献   

16.
北京的胡同     
上海人住着石库门房子,北京人住着四合院。上海人走着弄堂,北京人走着胡同。胡同是元朝的产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胡同”,据说这蒙古语的意思是指水井。大概当时每条胡同里都有一眼水井吧。如今去那些最古老的胡同走走,  相似文献   

17.
15年前,一个名叫沈建华的浙江小伙子来到上海淘金,几年时间里,他先后撑过船、刷过漆、卖过建材,可是却始终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为了节约开支,沈建华每天都要去菜场买菜,久而久之,他发现了一个让人很难觉察到的现象:菜摊上的豆腐并不长期固定一个或几个品牌,似乎总是有许多新品牌诞生,但似乎又没有一个品牌能做长。沈建华问菜摊老板到底是怎么回事,那位菜摊老板告诉他,虽然是大上海,但是没有什么人愿意做豆腐卖,因为豆腐太便宜了,所以那些私人小豆腐坊的老板动辄改行去做别的行业!  相似文献   

18.
【原稿直录】两位打工者●文/江苏阜宁中学陈骎骎曾经读过一则故事,其大致内容是:有两位打工者,一个要去上海,另一个要去北京。两个人在火车站相遇,由于都是农民出身,很快就熟识了。他们都有着同一个目标,就是出外好好干一番事业,给自己、给家人争光,到时候也能扬眉吐气。  相似文献   

19.
在我来中国前就听说过上海人,人人都说上海人很“精”,要小心。可对那时的我来说“精”是什么意思都不懂。一个上海人对我说:“你不必特意去研究那个单词,只要多和人接触就自然可以掌握。你不如把我当你的练习伙伴,只要付一点钱我就可以教你中文,你也可以当我的日语老师教我日语。”嗯?这样我不是有点吃亏吗?既然互相教那怎么光我一个人付钱?原来这就是上海人说话的本领,同时让我真正体会到“精”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正>前年我去上海的时候,专程去了一趟武康路113号。那个地方我去过多少次已经记不准确了,至少十次吧。当时李小林正带领筹建班子紧锣密鼓地整理巴金的文史资料,力争纪念馆尽早开放。自从参加完巴老追悼会之后,我跟小林又有四年多没见面了。其实李小林也就比我大个两三岁,都是六十好几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