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称赞,少批评;多鼓励,少惩罚。如果一个孩子在批评的环境中长大,就可能会潜移默化地用批评的态度来解决沟通问题;如果孩子做得不好就要受到惩罚或被威胁,就只有压抑自己的恐惧,否定自己的情感,来换取父母的认同。在这  相似文献   

2.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惩罚;学生犯了错误,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批评。但是,惩罚也好,批评也罢,如果策略运用不当,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打击和伤害。这就要求我们当家长、做教师的懂得一些惩罚与批评的技巧。惩罚与批评是有分寸的,就像世上最美的东西一样都有黄金比例,如果正确掌握惩罚与批评的艺术,不但可以让孩子明白深刻的道理,还能让孩子更加了解和尊重家长与教师的苦心。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刘用超 《学苑教育》2012,(16):84-84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适当的表扬奖励比批评惩罚更能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和上进心。正面的肯定就像一盏指路灯,能给“迷路”的孩子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4.
家长批评孩子是很常见的教育方法,如果方法不当,孩子就会反感和不满,效果很不好。我觉得批评孩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我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经验,谈一谈批评中的“三忌”和“三讲”。  相似文献   

5.
家长忌语     
范国强 《早期教育》2001,(24):36-36
《学习的革命》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这段话要求我们做家长的要多给孩子鼓励,多给孩子认可,少一些批评。因此,家庭教育中家长应避免以下语言:  相似文献   

6.
家教杂谈     
一、整枝与惩罚论家教方法者,讲和风细雨式的引导方法多,讲直来直去的用禁止的方法少,尤其反对粗暴的做法。这当然是有道理的。只是如果家教中真的没有了禁止,没有了批评,甚至没有了必要情况下适度的惩罚,便不成其为家教了! 家教中正面的教育犹如对果树施肥、浇水,婉转的引导好比为果树防风、御寒,而适度的惩罚,则就像给果树整枝、间果一样,无疑也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培植手段。果树不整枝,就不能长得枝繁叶茂;不间果,就不会获得累累硕果。孩子也是一样,没有适度的磨难、批评、惩罚,就难成才。  相似文献   

7.
《广西教育》2013,(12):25-25
近期,老师体罚学生的恶性事件频发,恶劣的体罚手段令人震惊,为此不少教育同仁呼吁:要"赏识",不要"惩罚",要多鼓励,少批评。但也有不少学校管理者和老师大吐苦水,表示现在很多孩子娇惯,难管理,连批评两句都不行,教师"动不动就丢饭碗",以至于老师不敢管。《珠海特区报》联合珠海新闻网调查发现,完全支持"教师不准体罚学生"的网友比例仅为18%,其余82%的网友认为是否该体罚,要"根据情况,视情况和处罚程度而定"。支持对学生体罚的网友们还给出理由:"适当的体罚是应该的,有的孩子太溺爱了!"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惩罚教育"呢?请关注本期微博看台。  相似文献   

8.
潜移默化     
《初中生》2005,(15)
如果孩子伴随着批评长大, 他将学会谴责别人; 如果孩子伴随着敌视长大, 他将学会与人争斗; 如果孩子伴随着耻笑长大, 他将学会胆怯; 如果孩子伴随着惩罚长大, 他将学会感觉有罪; 如果孩子伴随着鼓励长大,  相似文献   

9.
学校:批评也是教育“批评也是一种教育。”控江中学朱校长表示,每个学生都会犯错误,只是有程度的轻重差别,如果对学生的过错都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而不加批评的话,也不利于其成长现在学校虽然强调多赞赏多鼓励,从正面引导学生,但批评教育也是不可少的,对于一些违纪违规行为,不仅要批评,必要时还要处分。某中学的班主任夏老师表示现在的孩子个性很强,家长又把孩子看得娇贵,学生犯了错误要批评,关键是要适度,掌握方法,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这样的批评才能使孩子自觉认识到错误,而又不产生逆反心理。目前已有部分学校对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作了…  相似文献   

10.
家长忌语     
《学习的革命》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这段话要求我们做家长的要多给孩子鼓励,多给孩子认可,少一些批评。因此,家庭教育中家长应避免以下语言: 1.“你不听话,我告诉你们老师!”这种语言滥借师威慑服孩子,易使学生与老师产生隔阂,从而不相信家长的能力。可换成:“你想,你们老师是怎样教你的呢?”  相似文献   

11.
<正>诚实是一个人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孩子能不能说真话,敢不敢说真话,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孩子撒谎几乎都是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因为往往在犯了错误之后要受到惩罚——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数落或者打骂。孩子为了逃避这些惩罚,就不敢承认自己犯的错误,也就是不说真话。作  相似文献   

12.
《幼儿教育》2013,(17):26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这是一门艺术,用好了比表扬还有用。孩子犯了错,如果批评时机不当,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育警示目的,还可能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黄帝内经育胎智慧》中提出批评孩子"七不责"原则,值得家长参考。1.当众不责:大庭广众之下最好不要责备孩子,以免伤害其自尊心。2.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懊悔,就给孩子留个台阶,你的宽容会让孩子更加真诚改过。3.暮夜不责:睡觉前不要批评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入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孩子做事有“长性”,是一个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的过程。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的支配来调节行动,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是人所特有的,往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坚强意志的基本品质就意味着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等。孩子做事没长性,其根源多与家教存在的问题有关:一是以家长的目的代替孩子的兴趣,将成人意志强加给孩子;二是家长企图支配孩子的行动,造成孩子与家长的长期对抗;三是孩子“有长性”的事情家长视而不见,甚至是完全反对,因而不能发挥孩子自身的意志行动能力;四是批评惩罚多于鼓励肯定,孩子将…  相似文献   

14.
田婷 《家长》2011,(6):35-35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能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批评孩子学钢琴不认真,孩子索性就不学了;和父母做游戏一旦输了,孩子就大发脾气;看到其他同学的表现比自己好,孩子就委屈哭泣。  相似文献   

15.
正社会在发展,教育在进步,如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似乎已成共识。于是,激励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呼声越来越高,社会舆论也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罚性行为,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在教育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错误或不良倾向感到无可奈何,束手无策,只好能不看的不看,能不说的不说,能不管的不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长此下去"谈罚色变"必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品德培养和教育进步产生不利影响。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正在成长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都较弱,简单、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人格,会给他们的心理留下阴影。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开动脑筋,尽量使批评和惩罚变得温柔、巧妙,让孩子愉快地接受,健康地成长。我曾以这样“惩罚”一位上课随便讲话的学生,我对这位不遵守课  相似文献   

17.
流沙 《家长》2003,(Z2)
在家教中,有的父母认为夫妻扮演“红黑脸”,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当孩子不听话或犯错误的时候,妈妈袒护孩子扮“红脸”,爸爸批评孩子扮“黑脸”,或者反之。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许多家长都在用,但是我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既然孩子不听话或犯了错误,家长就应该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使他们懂得道理并勇敢地改正错误。如果父母双方其中一方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另一方却为孩子求情,甚至为此争吵起来,孩子就会以为自己没有错误,被批评者反而成了旁观者。家长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明辨是非,然而一个扮“红脸”,一个扮“黑脸”,就会…  相似文献   

18.
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讲究管理语言的艺术。惩罚教育时,我们要多一些威严,少一些威吓;赏识教育时,我们要多一些恩厚,少一些恩赐;常规教育时,我们要多一些套路,少一些套话。班主任如果能做到这"三多三少",那么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可以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深处的。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批评方式,会收到不同的批评效果。"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斥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  相似文献   

20.
马天红 《幼儿教育》2013,(Z1):80-81
我喜欢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赏识好似一道阳光,能给孩子带来温暖和希望;赏识犹如一剂良方,能使孩子受益匪浅……赏识教育的本源是爱。这种爱,应该是真挚的爱,科学的爱,艺术的爱。只有对孩子充满爱的教师,才能真正尊重孩子、宽容孩子、激励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