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遭遇中西文化冲突,"求真"研究的无根意识与"求用"研究的功利化所造成的相互偏离,"求真"与"求用"的偏离,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殖民与反殖民困境,学术殖民与反殖民的斗争等多重本土困境.但是,高等教育研究者在迷惘中没有停止探索,在此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本土意识由自发走向自觉,以文化自觉引领本土高等教育研究,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范茗 《海外英语》2014,(21):40-41
高等教育作为高科技生产发展的最前沿,其不仅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摇篮,也是研究科研课题、开发科技产品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一个国家若想更快的发展与进步,就必须加强高等教育教学,而基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我国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也始终坚持将高等教育理论作为教育的重点来看待,且通过学科建设与问题研究这两条主线,力求实现高等教育理论的"求真"与"求用"特点。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内外多种复杂性因素的作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理论依旧存在的"偏离"现象,鉴于这种因素,该文就以高等教育理论作为基准点,针对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求真与求用偏离的问题展开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高等教育研究实践中存在着以"热点趋向"为特征的问题偏向和以"坐而论道"为特征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因此,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健康发展,需要平衡高等教育研究中"问题"与"理论"的关系,以问题研究为基础,深化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推动高等教育研究向高等教育学研究转型.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不可否认地存在某些概念混乱、边界模糊、理论研究与实际需要之间难以沟通等问题.在高等教育研究中,不少人只注意到"大学"与"高等教育"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一面,而忽视了它们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文章通过对"大学"和"高等教育"概念的内涵、提出时间、质的规定性等方面差异的辨析,力图为"大学"和"高等教育"划分必要的边界,以此引发我国"大学"和"高等教育"本原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克拉克的经典"三角协调模型"被学术界认为是高等教育治理分析框架的雏形.后来得到了一批教育学家的发展,但其研究最终没有偏离克拉克的三角分析框架.鲍尔和阿斯克林在"三角协调模型"基础上结合贝达尔的理论提出了"权威-目的两分法",构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试图超越经典的三角分析模型,从而对高等教育治理问题和存在的比较优势作出了更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以"问题研究"促进学科建设是发展高等教育管理学的有效途径,"问题研究"反映了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实践特性,是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和理论生成活动.在以"问题研究"促进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中,要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进研究人员和研究活动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战线进行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和怎样建设这样的高等教育"的研究.到1997年汇集研究成果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入开展"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要关注时代背景、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宏观高等教育治理思想、大学建设与人才培养思想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制度层面、决策层面看名不符实,且偏离其属性甚远.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是从内涵上发展必须回归高等职业教育"高等"的属性、"职业"的属性,使其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层次性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学位(职业准入资格证书)功能;从外延上发展必须回归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众(普及)"的属性,使其规模盖过全日制非职业类型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制度层面、决策层面上看名不符实,且偏离其属性甚远.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是:从内涵上发展必须回归高等职业教育"高等"的属性、"职业"的属性,使其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层次性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学位(职业准入资格证书)功能;从外延上发展必须回归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众(普及)"属性,使其规模盖过全日制非职业类型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0.
"大学"与"学院"概念区别特征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学"与"学院"概念的区别特征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考察,通过对欧美等国以及我国"大学"与"学院"概念的比较研究,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大学"与"学院"概念界定不清的问题,指出清晰界定"大学"与"学院"的概念、分清角色、正确定位对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使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音.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于2008年初正式启动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并于2008年6月11日召开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开题报告会.在此之后,研究项目的各研究课题也陆续召开了开题报告会.各研究课题组在开题的过程中对"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命题提出了初步的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12.
在综述亚洲"四小龙"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1999~2003年"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的主要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指标的数据统计,采用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指标值增长率、指标值年均平均值排名分析法及相应主要指标值平均排名差值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速度、水平及其协调性状况,并就使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追问研究本意 纾解"学科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根溯源,回到出发点,反思高等教育研究的本意、目的和使命,是要研究和解决高等教育活动自身的发展问题和变革策略,还是纯粹"源于研究兴趣"和"学术情怀",或者是为了获得某种"资质"和地位?追问研究的本意,有助于我们廓清迷茫,凝聚焦点,纾解"学科情结"。发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路径可以归纳为:深入实践,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影响决策、指导行动),进而增进知识、丰富理论。本文提出,需要重视关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四个问题:其一,高等教育学的知识体系有何特性?是否存在一个慎密、精致、井然有序的理论大厦?其二,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如何建构?教科书式的理论著述是否应当"改弦更张"?其三,如何理解"范式"?是否要重视库恩替代"范式"的"专业基体"?其四,由谁来推进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如何确保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建设"绿色大学"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研究的新领域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话题.文章分析了美国高校建设"绿色大学"的经验与问题,旨在为我国高校建设"绿色大学"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江西高等教育作为在全国和世界上处于中下游和落后地位的地方高等教育系统,受到"入世"的影响和冲击更甚,因而,研究"入世"对江西高等教育的深刻影响,探讨江西高等教育对"入世"的应对策略和发展战略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江西高等教育应抓住"入世"的历史契机,扬长避短,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全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思想的变革与社会变迁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高等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文章从高等教育改革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动因和条件三方面分析高等教育改革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研究民办教育政策的变迁,常常会发现政策目标与政策效果不一致的政策偏离现象。民办高等教育既没有完全按照政策规定的方向去发展,也没有能按照办学者的思路来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呈现出一种无法预测的、常态性政策偏离。考察1980年至1991年间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会发现这样的常态性政策偏离尤其明显。形成这种偏离的原因主要是当时的政治大环境、教育领域的实用主义哲学指导思想及我国的教育政策供给体制。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宏大叙事"传统导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人学空场",进而导致研究的空疏乃至虚化,甚至造成人的道德、情感、价值、审美等精神追求的坍缩.西方微观史学着力于对宏大叙事史学弊端的矫正与超越,以小对象、小叙事、小格局的研究范式将历史研究落实到"具体人"身上.高等教育研究可通过借鉴微观史学范式,破解宏大叙事带来的人学空场,使"人"得以回归与复魅,"以人为本"构建适合高等教育研究特点的微观研究新范式,推动高等教育研究的微观转向.  相似文献   

19.
"院校研究"是什么,不是什么--解读美国"院校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院校研究"是流行于欧美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专门术语.就美国的经验而言,"院校研究"可以理解为"是研究者基于本校情境、针对院校运行中的实际问题所作的应用性研究,是高等学校为改进管理决策、促进院校发展而设定的一个专门的实践领域".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形式,"院校研究"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研究".它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种新的范式,是现代高等学校实施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历程中长达30年的"独尊一经"的"读经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与对布氏著作的解读一开始就误入歧途有关;与中国文化中的守成传统有关;还出于哲学的本性使然;最后也与高等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过硬、特别是哲学基础功底差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