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刚刚结束的香港书展上,近年处于“半隐居”状态的诗人北岛与读者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交流。北岛援引了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存《安魂曲》中的诗句,“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着某种古老的敌意”,  相似文献   

2.
诗人北岛有一首题为《生活》的小诗.内容只有一个字——“网”。在当前的信息社会。这个字从某种意义上高度概括了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和当代其他作家参与新文学的方式不太一样,北岛同时作为新文学的传统存在。论文以北岛的散文《城门开》为契机,回溯北岛的写作历程,并分析散文家北岛和诗人北岛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读北岛散文     
北岛散文并不晦涩难懂,他于“嬉皮笑脸”之中,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把故事写得妙趣横生。有时也正襟危坐,一本正经。北岛散文,看似写得很随意,其实绝大多数文章写得很认真。北岛以诗人的眼睛看世界,常常能以诗人的敏感和锐利,挖掘出散文世界的诗意。  相似文献   

5.
北岛论     
从人们对北岛的误读与隔膜及其与文学史之间达成的合谋着手,阐释了恢复“《今天》派”命名和重勘北岛文学版图之必要;以流亡为界碑,梳理了北岛流亡前的“废墟诗歌”之得失,同时从“常”与“变”之辩证关系的角度,详细地解读了北岛流亡后的“流亡诗歌”,归纳出了它们在思考诗人与母语之间的关系及其作为流亡者对祖国的深厚爱情、揭示生活与幸福的不真实性、个体话语存在之可能和难度、质疑本体论和逻辑世界、返乡的坚定指向及其困难等方面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6.
面对文革灾难,北岛进行了深沉睿智的反思,对灵魂发出拷问。这种带有民族性的深刻反思,始终贯穿着自我。自省使自我的价值在历史背景和人格力量中显现,彰显了个体"主体意识"。其诗歌在主体意识支配下发生了历史性跨越,充分显示了北岛是一个真诚的、有历史责任感的诗人,是一位以人为本、充满理性色彩的诗人。  相似文献   

7.
古今中外,爱情诗一直占据着诗歌领域的重要舞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北岛和爱伦.坡是处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两位诗人,但其爱情诗《爱情故事》和《安娜贝尔丽》却有惊人的相似性,即对遭遇平庸及灾难后的爱情进行了理性的反思。由于诗人所处国度的文化差异及诗人本人的生活阅历及个性等的不同,在其诗中又蕴含着不同的爱情观及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8.
清醒与执拗并存是诗人北岛最主要的创作个性,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北岛的诗歌。  相似文献   

9.
从去国漂泊到归国返乡,北岛的人生经历非常复杂。作为一个坚持写作的诗人,漂泊是心灵的必需品,作为一个异乡人,返乡是情感的需求。这一"远离还是回归"的矛盾心路历程一一通过笔尖流露出来,向读者展现出一个矛盾中抗争的孤独者北岛。无尽的漂泊与返乡之路上满是矛盾挣扎、孤独煎熬,北岛的诗歌和散文正是这无尽路上的同行人和陪伴者,他用写作顶住生活的压力,用写作抵抗内心的孤独,用写作在陌生国度造成的精神荒原里浇灌出美丽的花朵。  相似文献   

10.
书架     
《给孩子的诗》作者:北岛出版:中信出版社诗人北岛亲自甄别、挑选,将他心目中最适于孩子诵读、领悟的短诗集结成册。57位不同国别的诗人,101首不同风格的新诗,携带着思想、文学、文明的火种,交给孩子,照亮下一代的阅读空间。  相似文献   

11.
北岛的早期诗歌倾向于“对世界说话”,后期诗歌则更倾向于“对自己说话”,这两种“对话”贯穿于北岛创作的各个时期,并随着诗人境遇的变迁而此消彼长.北岛诗歌在这种“常”与“变”的交替中追求并实现着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12.
北岛的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十年代末,青年诗人北岛和他的伙伴们的诗开始出现在文学杂志上时,诗坛是怎样被揽动了呵。围绕着这些被称为“朦胧诗”的新奇玩意儿,人们争论了数年之久。如今,北岛作为诗人已被社会所普遍承认,他的诗也逐渐成为传统诗,我们有必要探索一下究竟是他诗中的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吸引了那么多的青年读者,并使其中一些人在困难的时候以此作为自己的支撑。  相似文献   

13.
沫沫 《大中专文苑》2014,(12):25-25
诗人北岛曾经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他在大学里教散文写作,让大家写写童年,发现几乎没有人会写细节,这非常可怕。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在从人们生活中删除细节。一个概念出来,大家纷纷去跟风。话语中也是一样,有些人,说话只会炫耀和抱怨,却听不到任何清新动人的细节,这个情况是越来越明显了。  相似文献   

14.
近日,诗人、文学家北岛的首个摄影展《零镜》在北京798艺术区的香港当代美术馆展出,为期一个月。展览展出的12组作品(14张照片)是北岛最近十年来在摄影方面的影像积累。在《色调》组照中:《色调一》是在火车上,随手抓拍的窗外呼啸而过的绿色植被;而《色调二》展现的"抽象色块",则是北岛与汉学家顾彬参加某次诗歌活动时,截取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中国诗人,舒婷诗歌的地方性是明显的,而时代性却并不显著;北岛诗歌的时代性是明显的,而地方性却不显著。我并不是要来比较两位诗人诗作的高下,然而我可以明确的意识到,舒婷的许多诗歌会超越我们的时代,进入永恒的历史时空之中;而北岛的许多作品政治性过强,意识形态色彩过浓,虽然有所反思与批判,却会时过境迁,失去一些本质的东西,成为过眼云烟。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一期的《钟山》杂志上,刊登出了1979-2009三十年十大诗人的评选结果,北岛获得全票,其他人选诗人依次是:西川、于坚、翟永明、昌耀、海子、欧阳江河、杨炼、王小妮、多多。此外.洛夫、食指、张枣、舒婷、顾城、艾青、王家新、牛汉等诗人的名字也都出现在了选票上。  相似文献   

17.
出国之后,漂泊在后工业社会的西方国家,北岛诗歌呈现出重要的变化,开始思索人类的生存、历史、时间等形而上的问题。荒诞的后工业社会是一个"需要修补的世界",作家"试图在艺术的自立秩序中或在自我的无自我意识深度中恢复整体性"[1]。上帝死了,世界崩溃了,但诗人没有崩溃,北岛正在用艺术警策人类。  相似文献   

18.
诗的荒诞首先源于被意识到的现实的荒诞,荒诞意识在诗中最直观的表现便是对现实的否定。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朦胧诗"引发了一场大"地震",其最著名的代表诗人北岛无疑是"震中"。北岛以深刻的怀疑精神构成其诗歌深邃冷峻的风格,诗中展现了一个被扭曲、被异化的荒诞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中被异化的人们,表现出浓厚的荒诞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诗,从新文化运动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其发展进程也摇摆不定,但众多的诗人为诗歌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建设性的贡献。至天安门“四五”运动后,“血脉相承的使命意识激发了新的呐喊,中国民众以诗的方式启示了自身的醒悟”,一些诗歌建设者开始对诗歌文本进行了一些改造和重建工作,一种全新面容的诗歌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就是70年代来到今所谓的朦胧诗(可能它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已存在,同时,这也是一种大称谓,在后来,也曾出现“反朦胧诗”和“pass北岛”的呼声。”) 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文体,朦胧诗也经历了曲折的…  相似文献   

20.
<正>诗人北岛曾经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他在大学里教散文写作,让大家写童年,发现几乎没有人会写细节,这非常可怕。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在从人们生活中删除细节。一个概念出来,大家纷纷去跟风。话语也是一样,有些人,说话只会炫耀和抱怨,却听不到任何清新动人的细节,这个情况是越来越明显了。所以,话越说越累人,越说越不想开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