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一、文本解读都说眼睛是通向心灵的窗户,但当这扇窗户紧闭之时,心灵还能通向光明吗?海伦.凯勒的自传体散文《再塑生命》启迪人们:当一扇窗户关闭之时,我们还可想方设法去开启另一扇窗户。也许在海伦的字典中,为自己开启那另一扇窗的人就是安妮.莎莉文老师吧。文本中处处流露出海伦对莎莉文老师的崇敬以及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2.
散文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散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数量较多的一种文体。它一般篇幅短小,行文飘逸,内容丰富多彩而不拘一格。它往往以其生命激情和优美的语言魅力深深打动读者,陶冶着读者的心灵。散文教学应抓住散文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散文中感受散文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怀美。  相似文献   

3.
《散文海外版》的《百期精华》选编的是100期中100位名家的100篇散文力作。编选时十分看重作品体现出的生命感悟和人文情怀。生命感悟和人文情怀,是散文的灵魂和生命线。  相似文献   

4.
目前,许多《大学语文》课本中都节选了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的前三节。这确实是一篇十分优秀的散文,它以一个残疾人对生命的思考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5.
阅读散文《狗·猫·鼠》时,应将它置于《朝花夕拾》整本书的框架内,扣住散文作品的文学特质,凸显儿童视角,注重揣摩语言,关注作者的心灵世界,尊重作者正常表达主观感受的权利,体悟文字背后的丰富意蕴,既把握作者对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洞察,又切实感受作者童心童趣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6.
曾焕鹏的专著《中国当代散文论》和《当代散文再论》在散文批评实践和散文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体现在富有个人创见的散文理论观,注重散文理论建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及对散文创作·领域新人的扶植和支持,对散文薄弱研究领域和福建散文创作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高中时期是学生心灵精神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对现代优秀散文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对散文的浓厚兴趣,润泽学生的心灵。现代散文也是高考语文试卷的必考内容。考查具有综合性特点,既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接纳和吸收,又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整合、表达和交流。因此,抓好现代散文教学课堂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从教师教学角度出发,归纳现代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一、案例背景语文阅读贵在引导学生"品真"与"悟情",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诠释。《向生命鞠躬》是一篇关于"生命"话题的叙事散文,文中蚂蚱这种再平常不过的小动物悲壮逃生的一幕却足以震撼读者的心灵,它的倔强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呢?这是教学重点亦是教学难点。针对这一点,笔者发现许多语文教师往往会将语文课上成单调的说教课或政治课,其实,这正与语文教学的目标背道而驰。语文学科的独特魅  相似文献   

9.
宣沫 《学语文》2013,(3):11-13
散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文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散文鉴赏有如下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而且,根据新课标对中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所提的具体要求,散文教学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因此,散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鲁迅散文蕴含丰富的人学思想,生死之间就是鲁迅散文人学的一个精神体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狗·猫·鼠》《父亲的病》描绘了生机盎然的乐园与隐鼠、父亲的死,这是鲁迅最初的生命意识与死亡体会。鲁迅在《无常》《女吊》中赞扬了这两种鬼物,映衬的是民众对生与死的达观与不屈不挠的态度,从侧面展现鲁迅的生死体认。面对青年人美好生命的戛然而止,鲁迅著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感到珍爱生命与正视死亡的必要性。《死》中,鲁迅诠释了自我的生死体悟,生要"赶快做",死是"随便党"。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分析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在黑暗中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海伦·凯勒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再塑生命》这篇课文选白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课文的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用中国常用的话来说就是“再生父母”。  相似文献   

12.
潘红英 《语文知识》2016,(21):47-49
一位老同学教学初一语文,他与我QQ聊天时说:"我这一两天要上一堂公开课——《再塑生命的人》,可是,我直到现在还没有头绪,不知该从哪里下手。如果你有空的话,可不可以指导我一下,老同学?"《再塑生命的人》是第三单元的课文,编者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默读——前两个单元学习朗读,后四个单元学习默读。我的老同学已经上了前两个单元。  相似文献   

13.
文本探究: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状物散文。状物散文是以某一种物件为表现主体,通过对物件的描摹刻画来传神写貌,从而达到托物言志、状物抒情的写作目的。这类散文的所写物件很宽泛,可以是自然界的植物、动物,也可以是人类世界的各种器物等。《紫藤萝瀑布》就是一篇以写蔓生植物为主的状物性散文。它描写了生机盎然、洋溢着生的美丽和喜悦的紫藤萝花,回忆花曾经遭遇过的劫难,再写花的兴盛。在花盛和花衰的形象对比和映衬中,表现出了作者赞美生命的美好、期待生命的永恒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分析《我与地坛》(节选)是一篇份量很重的文章,不是因为篇幅长,而是它那沉甸甸的思考、沉甸甸的感情及沉甸甸的语言,它带给人的是心灵的震荡、思想的启迪,它给学生的应是思想的冲击、情感的洗礼、哲理的升华。刘锡庆先生在《中国当代散文欣赏》中谈到,“从‘情感——性灵——心灵——生命体验’这不同的层面,散文已超越了‘实’生活而进入了写‘虚’的精神的‘内宇宙’”。“散文中的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也就和作者生命中的‘独特性’息息相关。它可遇而不可求。”“这个层面作者做的是生命运动。”“《我与地坛》即是一篇很优秀的…  相似文献   

15.
感悟类散文,以其优美的画面,独特的文风,隽永深长的哲理吸引着读者。读者在欣赏这类散文时,既学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因此它拥有广大读者,但是由于这类散文的独特特点,把握这类散文时读者尤其是学生难免有若即若离的感觉。写景抒情,托物言志,这是作者借对象(以景物为主)的叙写,来表明作者的心情或对某方面的认识的手法。如《绿》、《荷塘月色》、《灯》、《雄关赋》等。感悟类散文,也有这样的特点,不过它不像上面那类散文那样,强调主体驾驭客体,因主体心有所想,  相似文献   

16.
毕淑敏对大自然无比挚爱,对生命无比珍爱,对写作无比热爱;她敬畏生命,懂得生命的真谛,所以她"以血为墨""炼蜜为丸",执著于为芸芸众生解开心灵的密码,执著于提醒幸福,凝视崇高。这种因为爱,所以执著的创作思想,使毕淑敏的散文长久地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17.
《五猖会》是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选入粤教版选修4《中国现代散文选读》。这篇散文运用层层铺垫、先扬后抑的叙事方式,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和简洁生动的词语,记述“我”童年时心灵受到父亲的“好心”的伤害,而留下的永久的伤感和困惑。按照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就教师而言,"互动"意味着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获得知识的幸福空间。就学生而言,互动意味着心灵的敞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人格的独立与生命的舒展。由此可见,如果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构建新型、和谐的课堂,让它充满生命的互动,那么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更为崭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无疑是一篇经典散文。文章写于1922年3月28日,最早发表于1922年4月11日《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当年的朱先生应是24岁。如何教学这样的经典散文,许多教师做过各种尝试.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努力,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依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相似文献   

20.
散文阅读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很高的价值。它既有利于激发学生散文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认识散文艺术特性、积累散文鉴赏经验,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但实际上,《现代散文选读》教学还存在很多弊病,很难收到上述的功效。本文着重探讨了《现代散文选读》这本教材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