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目标忽视人文性,重视科学性,其结果就是容易使喜爱体育运动的学生远离体育课堂,体育教学也将失去培养人的价值。本文主要对体育教学目标忽视人文性的原因,以及体育教学目标人文性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并探讨在教学中如何体现体育教学目标人文性要求。  相似文献   

2.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有机统一的。工具性是基础,离开工具性来谈人文性,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缺少人文性的语文课堂是生硬的、死板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就会慢慢失去兴趣。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宏观概念,但贵在统一,也难在统一。  相似文献   

3.
伴随新课程改革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持续推进,来自教学实践中的种种潜在问题逐渐浮出了水面。特别是语文教学中窄语文、泛语文和非语文的种种“刨根”现象,如任其蔓延和扩展下去而不强加纠正,必将严重地影响语文教学改革的健康推进。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绝对地否定传统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精华被架空或遗弃,导致了语文教改失去了根基:片面强调人文性,教学目光聚焦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文性的挖掘, 语文学科的独特性被忽略,导致语文课程失去了根本;随意丢弃文本的学习,冷落了语言的训练,导致了语文教学失去了根底。在国际和国内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面对大语文教育和语文环境,我们有必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辨证的思维对当前的语文教学进行深入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更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语文教育教学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但是由于语文教师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只中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脱离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远离了生活的源泉,而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失去了原有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的人文性研究,探讨了初中历史人文性教学的作用和如何进行人文性教学。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育要实现其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质并不是一个功利的教学目标,而是对语文教育性质的理论思考。任何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都离不开对语文教育的人文本质的探讨,失去了人文内核的语文教育势必成为功利性教育的又一个牺牲品。而实际上,这种牺牲并不是只存在于教学实践的层面,也同时存在于理论探讨的层面。而在众多的关于语文教育人文性的理论探讨中,更多的却是理论者自身的非人文品质的反映,是人文精神从社会文化生活的中心走向边缘的无奈呐喊。  相似文献   

7.
正初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小组讨论这一教学形式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与教师也确实感觉到了不同于以往的教学魅力。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当小组讨论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种形式,小组讨论就失去了它合作的意义,即合作的无效性。  相似文献   

8.
文学理论课程面临的危机根源,在于理论本身失去实践性品格,与实际严重脱节,失去指导意义,同时缺乏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解决危机的关键在于课程内容的改革,即将生态观与实践环节引进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构建生态文艺理论形态;同时实施实践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创作水平、鉴赏水平和文学批评能力。  相似文献   

9.
高超楠 《辅导员》2010,(10):50-50
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其他文化知识的基础教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性。曾经,教师的教只为课本知识而教,"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教学黯然失色,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了兴趣,优美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眼中变得枯燥乏味。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其技能,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中获得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0.
王毅 《上海教育》2009,(15):88-89
【主要贡献和实践】 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既教书,又育人,善于正确处理教书和育人的辩证关系。她认为,如果离开了对人的培养,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她主张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特点说得非常科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当前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却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特征。为了应试.教学中侧重解题技巧的传授。使得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中渐渐流失。课堂失去了感染力、吸引力。在课堂上,语文似乎正在成为学生心目中可有可无的一门学科:在课堂外,学生更钟情于图片类的漫画卡通、各种“大话”类名著的书籍.他们正在远离我们的语文阅读。远离人文感悟。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是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但我们不少教师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重视有余,而对其人文性则重视不足。人文教育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形成,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终身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给以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教育。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性教学,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一定的关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人文主义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进行简要探讨和分析,为新课标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视人文性的融入。小学语文教学重视人文性,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提高学生判断事物是非的能力和对自我的约束标准。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现状,并提出一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但传统的语文教学却过多地强调工具性从而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结果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肢解课文,繁琐的分析与刻板的训练让学生对语文教学失去了兴趣。而不少教师又都走向另一个极端,谈到工具性,便认为是技术主义,于是语文又成为了"人文性"的天下,导致语文教育的目标逐渐被淡化。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语文教学呈现出更多的人文性是时代的要求。因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必要明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在充分挖掘文本人文性的基础上落实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张乐伟 《语文天地》2012,(11):36-37
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就是偏重教学的知识性,而相对忽略了它的人文性。这一误区导致文言文教学非常枯燥,渐渐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致高中三年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实际上,只要稍稍改变这一倾向,结合适当的教学篇目,完全能够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并切实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7.
教学人文性张扬“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它反映了时代发展对“人”的呼唤和人不断认识自我的强烈意识。实现教学人文性的途径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养、教学环境各个方面,教学人文性对教学过程的这些环节均有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迈进,语文教学改革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在这么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认为语文教学就是巩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训练。这样的教学现状使语文学习失去了原本的人文性,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体验进行了阐述,以此来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下,语文教学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其科学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人文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新课改理念的落实中,高中语文教师要从人文性的角度出发,提高人文教学的比重与分量,更新语文教学思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教学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东华 《教师》2011,(24):44-44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一方面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入手,另一方面,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其一着力点。本文反思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人文性的理解与实践,切实做到教学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