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导读]本文写于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欧阳修在父亲欧阳观(字仲宾,封崇国公)死后,曾于宋仁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作《先君墓表》,但未刻石;宋神宗熙宁三年他任青州(治所在今山东青州)知州时,才在《先君墓表》的基础上加以精心修改,写成这篇《泷冈阡表》,相距已近二十年,离其父下葬已六十年,作者时年六十四岁。  相似文献   

2.
一古文论者将袁枚的《祭妹文》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王文濡《清文评注读本》说:“韩昌黎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指《祭妹文》)乃鼎足而立。”在祭奠类文章中,这三篇不愧是经典之作,千古绝调。不过,这三篇并不都是祭文,其中,欧阳修的《泷冈阡表》在《古文辞类纂》中被姚鼐列在碑志类。其实说到祭文,自然让我们想到哀祭类的文章。哀祭类的文章不仅只是哀悼死者,也有祭告鬼神的。常见的哀祭类文章有诔、哀辞、吊、祭文等。它们虽然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诔”是专门用来表彰死…  相似文献   

3.
《祭十二郎文》是古文“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呕血之作。明代茅坤评价该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苏轼更是推崇至极:“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祭妹文》是袁枚表现兄妹之间深挚情感的一篇祭文,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近代评论家将此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称为鼎足之三。这两篇文章在选材、表现手法、语言、感情等方面都有着相通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不仅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而且是著名的散文作家。除了他的写景散文《醉翁亭记》历来为人熟知外,他还有许多祭文、墓表等名作,流传于世,为人们称道。《祭石曼卿文》就是一篇情意真切、感人肺腑的祭文。石曼卿,名延年,先世为幽州人,后迁宋州之宋城(今河南商丘县南),遂为宋州人.《宋  相似文献   

5.
一、以情感人 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是因为虽然我们于作者处在不同的时代,经历不同的人生,但朴素的人类情感、共同的文化背景使我们有着相似的内心世界.因此在一些感人至深的古文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味作者的情感。如袁枚的《祭妹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泷冈阡表》这三篇祭文声情并茂、生动感人,其中袁枚的《祭妹文》被称为“千古祭文绝唱”,浓浓的兄妹之情、凄惨的生死诀别极易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老师要让学生深深体味.这样在情感的感染下.学生就会很快进入角色。  相似文献   

6.
重读欧阳修     
滁州,这个在中国地图上不易找到的地方,却在中国文人的眼里凸现为一块高地,只因欧阳修。欧阳修的诗文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欧阳修其人是读欧阳修其文开始的,他的《泷冈阡表》、《秋声赋》,无论状物写景、叙事怀人,都显得摇曳生姿,具有感人的  相似文献   

7.
<正>祭文,是一种在祭祀或者祭奠时表示哀悼或者祷祝的文体,也称作悼祭文、伤悼文和哀吊文。此外,祭文以其用途和死者身份上的差异,又可以细分为祭文、哀词、诔文、吊文四种主要文体[1]。狭义上的祭文专指以“祭某某某文”为名,以四言韵句,或者骈句、散句、骈散结合的方式创作的,用以祭祀表示悼念的应用文作品。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均属于狭义祭文。一、欧阳修祭文的创作分期本文的研究对象选自于商务印书馆2019年出版的《欧阳永叔文》,分别为:《祭尹师鲁文》(1048年)、  相似文献   

8.
唐宋之际,祭文写得多而且好的,要数“唐宋八大家”,而尤以韩、欧两家为最。本文试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作一番比照解读,旨在通过分析二者的异同,品赏二位大家的为文风格,探讨我国古代哀祭类文章的某些特质。先看两篇祭文的相同之处。一、典型规范的体式祭文,亦称哀祭文,一般在祭奠死者时宣读,属古代应用文的范畴,有一定的体式和结构。祭文的题目,须标明祭奠的对象,常用“祭××文”的形式,也有用“吊××文”(如祢衡的《吊张衡文》),或“××哀辞”(如方苞的《宣在人哀辞》)等形式的,不过较为少见。韩、欧的这两…  相似文献   

9.
<正>近四年江苏高考文言文考查,选文取材方面,都是写人叙事类的文章。如欧阳修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2010·墓志铭);苏轼的《陈公弼传》(2011·传记);苏辙的《伯父墓表》(2012·墓表);鱼豢的《魏略》(2013·传记)。前三年都是宋代的文学大家作品,今年是史学家作品。题型设置方面,考查的题型相对稳定,即实词词义辨析、人物形象判断、要点归纳与概括、句子翻译。常见文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国碑志文学的产生由来已久,然而成就卓异者当推宋代古文家欧阳修。方苞云:“退之、永叔、介甫,俱以志铭擅长”。①方氏将欧阳修与韩愈并提,说明欧公的碑志创作足以引起我们注目。欧阳修一生所撰碑志甚丰,《庐陵欧阳文忠公全集》中《居士集》有墓志六十九篇,墓表十四篇,碑铭十一篇,墓碣二篇。《外集》有志  相似文献   

11.
欧文公文多是修改到妙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 欧阳修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散文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泷冈阡表》一文,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先父欧阳观的崇敬和悼怀之情,更写出了在贫寒的家境中母亲郑氏辛勤抚育自己的拳拳爱心,素以感情真挚、描写细腻著称,是我国古代碑志文中的上乘之作,历来在  相似文献   

12.
“祭”和“吊”是指祭文和吊文两种文体,《文心雕龙》中刘勰将祭和吊分节论述,实将二者定义为不同类别的文体。《文选》也将吊文和祭文独自列成两类。但后世诸多类书大都没有继承这一点,大多在哀祭类下只有祭文一类,或将吊文归于祭文门下。将吊文归于祭文似乎有利于分门别类,实际上却割裂了这两种文体的差异性。试通过对祭文和吊文的来源、功用、语言、格式规范等的考察,参考具体文本辨析二者的区别,以明确两种文体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正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修表。1此句,八十八字,为欧阳修名作《泷冈阡表》收尾之句。自认读不懂这句话的教师大概没有——"男""修表",不就是说子欧阳修为父欧阳观  相似文献   

14.
古今中外有不少精妙短文,言简意赅,脍炙人口,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今撷取几例,以飨读者。[自传]瑞典科学家诺贝尔的自传微言大义,独具匠心:“阿·诺贝尔呱呱坠地时,小生命差点断送在仁慈的医生手中。主要美德:保护指甲干净,从不累及他人。主要过失:终身不娶,脾气不佳,不敬鬼神。主要事迹:无。”[序文]欧阳修《六一诗话》的序文仅13字:“居士退居汝阳而集,以资闲谈也。”[祭文]欧阳修母亲逝世,苏轼以情同师生的关系写了一篇20字的祭文:“孟轲亚圣,母之教也。夫人生子如轲,虽死无憾。尚飨!”十分巧妙地赞扬欧阳修母亲培育英才的功绩和欧阳…  相似文献   

15.
教学     
《学记》一开始就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里,“教学”一词可以解释为含有教者和学者双方活动的意思,但它的含义较广,与“教育”一词几乎是一个意思。据有的学者考证,宋代欧阳修作胡瑗先生墓表,说“先生……其教学之法最备……”。其中“教学”二字,才是正式指教师“教”和学生“学习”。……无论中外,“教”的基本含义是传授,“学”的基本含义是仿效。“教学”的基本含义是传授和学习。(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P84~85)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凡是把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的人,学的人由此得到提高,这种活动就是…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偕行社祭文》的争鸣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指引下,在批判“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的高潮声中,绍兴新发现了一篇《偕行社同人悼刘和珍烈士〈祭文〉》。关于这一《祭文》,是否系鲁迅佚文,尚有争论。但它毕竟与鲁迅的战斗杂文——英雄史诗《记念刘和珍君》有  相似文献   

17.
换一种方法去激励 激励乃是攻心,就是想方设法去打动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最能打动他们的便是“情”。每届都会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无视父母的关爱,无心学习,不思回报,有的甚至利用父母的爱心,以学习为由骗钱骗物,搞得父母身心疲惫。针对这种情况,我请他们再读朱自清的《背影》、孟郊的《游子吟》,再学习欧阳修的《泷岗阡表》、蒋士铨的《鸣鸡夜课图记》,给他们讲我父亲的故事,最后,在班级开展了以“我的父亲母  相似文献   

18.
刘因评传     
刘因是元代重要思想家,与许衡、吴澄齐名.其再传弟子苏天爵(官至吏部尚书)曾撰《静修先生刘公墓表》(以下简称《基表》),对刘因的生平与学术思想作了论述.《元史》有《刘因传》(以下简称"本传")内容多据《墓表》.《宋元学案》有《静修学案》.刘因的著作有《静修先生文集》(以下简称《文集》)传世.这些都表明,在相对沈寂的元代哲坛上,刘因占有一席地位.  相似文献   

19.
哀祭文是指悼念死者或祭祀鬼神的文字。哀辞以悼童殇,吊文以慰亲属,诔文以彰德行,祭文用于典祀。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文体历史流变的述考,从文体学的角度结合具体文本认为其文体特点是:叙述事实纯正真实;运用文辞简洁核要;抒写感情哀伤缠绵。骈文哀祭文和古文哀祭文相同之处在于抒情性和实用性。不同之处表现在:1、渊源关系不同。2、语言形式不同。3、文体风格不同。4、对后世文风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20.
顾春林 《现代语文》2007,(2):107-107
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让欧阳修对石曼卿如此情深意切?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结,使欧阳修在石曼卿死后二十多年仍然想念不已?这篇祭文写于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距石曼卿去世二十六年矣。石曼卿又是怎样一个人物?在他死后二十六年,依然让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欧阳修为之悲伤痛悼,临风而潸然泪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