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曾经向教师推荐过一个“借分”的故事,是说一位平时学习很不卖力的学生,在一次语文考试中考了59分,他希望老师再看一下他的作文,是不是可以加上1分。语文老师是一位非常高明的教师,她没有轻易地拒绝这位学生,而是在与这位学生协商后借给了他1分,但与他约定,他必须在下一次考试中以10倍的分数将这次借的分“还”给老  相似文献   

2.
学生当中曾经流行过这样一句“学谣”:“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言语间透出了应试教育体制下正处于“被动挨打”地位的学生的酸楚与无奈。而如今。那些素常惯以“考试”为法宝对付学生的老师们竟也大都落入了各种各样、各级各类考试的“围追堵截”之中。  相似文献   

3.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我敢说;对于绝大多数老师、家长和学生来说,考试都是生活中一件既重要又神圣的事情,因为许多人的命运由于考试而被改写。可是,当家长们想凭着自己以往的经验指导一下孩子的考试时,却惊讶地发现:考试竟然变得让人不敢认了,因为一场考试的革命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曾几何时,一些人以为考试是走向素质教育的绊脚石;以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怪现象”小学生不考试或者只考一点儿;中学生则比小学生多考了一些,或者有些课程考而有些课程不考;到了…  相似文献   

4.
历来考试都让学生“闻风丧胆”,于是他们大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如今,新课改了,如何让学生不再紧张,而是轻松;不再怕考,而是乐考呢?那就先得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心目中理想的考试该是种什么样的情景。对,让学生神气一回,自己当主考官,  相似文献   

5.
老生新谈──光明小学“乐考”的尝试北京崇文区光明小学考试历来被认为是检验学生质量的唯一形式。因此,各种考试,特别是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教师都有一种心理上的压力,常常为了“追分”,而加重课业负担,造成学生厌学。我们觉得考试作为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手段是...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世纪,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作为时代的主旋律,在教育的舞台上奏响了最强音。但同时也跳动着一个不和谐的音符,那就是一些教师、学生和家长还没有真正从“应试”的阴影中走出来。考试仍被作为检测教学工作成就高低的主要手段。“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由于过分注重考试及其结果,使得学生对考试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感”。据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考试(仅有极少部分的学生对考试偶感兴趣或对个别科目的考试感兴趣)。更令人担忧的是一部分学生由于不喜欢或讨厌考试,…  相似文献   

7.
孙世杰 《中国德育》2007,2(7):47-47
很久以前,在某处读到一则故事,说的是一次考试后,一名学生得了59分,他斗胆央求老师借他1分,算个及格,而且要保密。老师真借了他1分,并要求下次考试还清。学生很高兴,下次考试果然进步了。虽然结局不错,但我总感觉此事蹊跷、别扭。近来又有报载,说某校实行“借分制”,赞同甚至鼓励学生借分,实施后效果不错。校方称此举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而且这种探索和创新永无止境。近一时期,笔者听到和遇到的一些教育趣事,进一步验证了一句话: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学生身上多赚点“利息”一次语文考试,有位学生得了59分。他找到老师说:“您就再给我的作文加1分吧,就1分。求您了!”老师说:“作文绝对不给加分,但是,我可以把总分改成60分———我借给你1分。不过,你可要想好啊,这1分不能白借,还要利息的,借1还10,下次考试我要扣掉你10分,怎么样?要是觉得不划算就不要借了。”学生咬咬牙说:“我借。”…  相似文献   

9.
何建军 《福建教育》2006,(11A):21-22
在一次小学毕业生语文素质测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用“心急如焚、心满意足、因为……所以……”各写一个句子。相当一部分学生围绕“学习、考试、成绩”来答题,如,“上次,我的语文测试成绩不理想,我爸爸心急如焚。”“每次考试我只要能达到85分,我妈妈就心满意足了。”“因为我平时学习不够认真,所以这次考试我没有把握。”造句教学本应流光溢彩,答案本应丰富多彩,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造句的答案“清一色”、“千句一律”?  相似文献   

10.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虽然这句话已被贬意地互传了好几代,但在高考当前,有谁能否认“考试”“分数”的份量。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如何学会考试,争取更高的分数,便成为教师、学生共同的目标。在物理考试中,我认为关键在于破译题意,即我们通常说的“  相似文献   

11.
吴非 《中学教育》2005,(4):10-11
有教师称赞一学生为出类拔萃之辈,有例为证:某次考数学之前,该生亲戚找到学校,告诉她,她的父亲在半小时前因脑溢血突然去世了。该生痛哭起来。这时候教师来了,先埋怨该生亲戚不该在考试之前把这种消息告诉孩子,“因为这样她会考不好。”然后鼓励学生“放下思想包袱”。结果这位学生便没有即刻去医院向父亲告别,而是参加了考试。“结果她取得了85分。如果不告诉她,肯定100分!”教师惋惜地说。  相似文献   

12.
不可否认,目前“学好学坏一个样”、“60分万岁”、“轻松自在混凭”这种极度消极被动的思想,在各成人院校的学生中普遍存在。而学生的考试成绩却“优异”得令人咋舌!及格率100%已见怪不怪,“优”全班平均成绩高达90分以上,这样的“优异”成绩就是普通院校的学生也难以达到,严重地偏离了正态分布,其信度和效度均很差。总之,考试功能已极度疲软。  相似文献   

13.
穆紫 《家庭教育》2004,(5A):30-31
按照新课改精神,一些学校的考试成绩开始实行“模糊”制,不再实行百分制,而代之以“优秀”、“良好”、“及格”。这样,家长不必再细抠孩子考试到底考了几分,再为几分之差恼火了,学生也不用因为几分之差而没法对家长交代了。考试实行模糊制,其目的只是为了使人们把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考试依然作为衡量学校优劣、学生成败的重要标尺而被广泛使用。我们为什么要考试?考试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学生高分低能的现状什么时候能得到彻底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实施素质教育还要不要考试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合理地运用考试,仍不失为检验素质教育效果的方法之一。问题是怎样考,怎样分析对待考试分数。为扭转“应该教育”现象,有人提出基础教育与升学脱钩的设想,即:规定学校的责任只是全面的“素质教育”,学生完成学业经考试、考核合格准予毕业,学校再不负有升学的责任,让学生走出校门后,到社会上再进行分流。这未免矫枉过正,使教育问题更为复杂化。还有人设计了只进行学生个人纵向比较,而排斥横向比较的“共同类试题”分别加“A、B、C类”的试卷,分层次进行考试的方法。事实上,作…  相似文献   

16.
改革考试和评价手段的一种新思路--活动考核法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学校教育离不开考试,如何进行考试以及怎样评价考试是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学生“减负”的关键.活动考核法就是能够实现“减负”这一目的的“考试”方法.活动考核法强化了考试的发展功能,把静态的考试变为动态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精神负担,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相似文献   

17.
去年我校“三校生”、“五年制学生”、“普高生”参加了云南省高等学校2003级新生英语分级考试。本文拟对我校各个层次学生这次英语考试成绩统计进行分析,旨在及时了解我校各个层次学生的外语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改进外语教学,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提高英语考试通过率。  相似文献   

18.
2008年陕西省中考试题中“历史”部分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符合“考试说明”。中考历史占40分,而基础知识及其运用则占到30分左右。下面就陕西中考历史试题来说明:2008年是如何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9.
傅秋红 《农村教育》2006,(11):61-62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虽然这句话已被贬意地互传了好几代,但在高考当前,有谁能否认“考试”“分数”的份量。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如何学会考试,争取更高的分数,便成为教师、学生共同的目标。在物理考试中.我认为关键在于破译题意,即我们通常说的“审题”。所谓“审题”就是通过阅读试题的文字,观察图示、图表.并经过加工整理。找出题中的关键词语,把出现的物理现象、过程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情景,根据各状态或各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架没起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关系的桥梁.最终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与方案。审题是解题的首要环节,是提高正确答题和答题速度的前提条件。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20.
张瑛 《教师》2013,(9):80-81
倘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阐释“冰山理论”,太过于偏重理论,不好操作,而我的“冰山理论”则能让学生非常容易地看清楚自身的原因。举例为证:卷面考试得了50分(呈现的问题)。学生如果卷面考试分得了50分,相对于满分100分来讲,究竟另外的50分被扣到哪里了呢?这个就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