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网络上盛行“山寨文化”这一现象,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说:“山寨文化”毕竟是一种以模仿为核心内涵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如果我们对“山寨”过于宽容,如果我们的社会成了“山寨文化”生长繁荣的土壤,那么创新文化就更难生长了在网络的助推下,“山寨”俨然成了当下一个社会流行语。它发端于“山寨手机”,后来出现所谓“山寨版刘翔”、  相似文献   

2.
一阵山寨风     
现在如果有人向你提起山寨两字,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山寨手机、山寨周杰伦等,而非古代的土匪窝。仿佛一夜之间,国内刮起了一股“山寨风”,它无所不在,IT业、制造业、娱乐业都有它的身影。山寨一词不再是单纯的普通名词,而是代表了一种新兴的流行文化,人们对它也是既爱又恨。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一个叫"山寨"的名词在大江南北迅速走红,一时间,山寨手机、山寨春晚、山寨电影、山寨服装……铺天盖地,各种山寨产品充斥社会的每个角落。山寨文化、山寨教学也一路被哄炒起来,俨然是一支野蛮生长的文化异军,对于此等"乱花渐欲迷人眼"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说到"山寨",让人立马想到模仿、东拼西凑,甚至是"克隆"。如果国人都不动脑,抄一抄,盲  相似文献   

4.
陈军 《高中生》2009,(7):6-7
山寨现象,众说纷纭 “山寨”一词,出自粤语,原指那些没有牌照、难入正规渠道的小厂家和小作坊。随着“山寨手机”大规模地“攻城略地”.“山寨”这个有些江湖气的词汇也渐渐被人们所熟知。不过,如今提到“山寨”一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山寨手机”了.“山寨数码相机”“山寨电影”“山寨T恤”纷纷出炉,就连“春晚”也出现了山寨版,甚至衍生出了“山寨文化”。  相似文献   

5.
话语     
《天津教育》2009,(2):3-3
警惕“山寨文化”迷惑青少年。 ——近段时间,“山寨”一词十分流行,如“山寨手机”、“山寨电影”、“山寨名人”等。“山寨”的本义是模仿和仿造,即模仿品牌产品的样式和功能,而在价格和质量等方面往往比被仿造者低很多。“山寨文化”的泛滥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发明创造已经没有什么价值和现实意义,因为只要有先进的东西出来,“山寨产品”就会紧随其后,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6.
“山寨文化”已经被某些报刊列为2008年十大社会文化现象。2008年12月2日,“山寨”现象首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山寨”其词,也就算登上了“大雅之堂”。2008年,“雪灾”、“地震”、“奥运”等流行语广为流行的同时,“山寨”也伴随着“山寨”产品大行其道。一时间,街头巷尾,各行各业,“山寨”之声不绝于耳,“山寨”之物到处可见。  相似文献   

7.
凭借传统思维和话语解释,加剧了“山寨文化”的混沌。在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山寨文化”不拘于形式,对“可能性”尽情演绎,其中蕴含着隐蔽的自由精神追求。“山寨文化”在思想和实践中为实现模仿的逻辑与行为从分裂状态走向一致性而努力。这种努力在指向对现代性决裂的同时又与现代性相偎依;在喧嚣中拥有广大从众基础的同时,又刺激了人们对其的消费欲望。  相似文献   

8.
张婵 《班主任》2009,(5):54-54
2008年,“山寨”一词一夜之问红遍大江南北,如“山寨文化”“山寨手机”“山寨厂商”“山寨明星”等等,“山寨”渐渐从一个名词转变为一种现象,从一种现象转变为一种产业,又从一种产业转变为一种文化。现如今,社会上“山寨”林立,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  相似文献   

9.
王平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3):77-80,89
作为一类特定的手机产品,山寨机与旧时的山寨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人们在认知上将它们联系起来,把谈论山寨的一系列词语用于该类手机,使其获得了生动的表达形式,“山寨”也因此衍生出了新的含义。这便是“山寨”一词在手机领域的投射。之后,“山寨文化”向其他许多领域蔓延,“山寨”也投射到其他多个领域。在此过程中,人们不断使用“山寨+N”形式造出新词来指称相应的新事物,“山寨+N”便不断衍生,“山寨”随之越发流行,同时语义也有了进一步的延展。  相似文献   

10.
声音     
2008年互联网上有一个现象就是“山寨文化”,我认为“山寨文化”之所以流行一方面是娱乐.一方面是主流的精品感觉少了一点。 ——网易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磊  相似文献   

11.
“山寨文化”的心态层面作为“山寨文化”的核心折射出主体行为者乃至当前大众的社会心理、审美取向、个性彰显等,契舍了人们的心理诉求.文章主要从需要、动机和模仿三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山寨文化”出现并流行的心理诉求.文章主要从需要、动机、模仿和集体无意识四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山寨文化”出现并流行的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12.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亦作“山砦”,是“小型、小规模”甚至有点“地下工厂”的意思。因“山寨”版的流行而形成“山寨”文化,其主要特点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这种精神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3.
“山寨文化”是2008年最为突出的文化现象之一。它以戏仿与游戏的文化策略,嘲弄消费逻辑和资本逻辑,体现了独特的反抗姿态。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追踪“山寨文化”的发生和传播,从手机领域到商业领域再到社会文化领域,在描述现象的同时进行文本阐释。文章考察“山寨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重新审视当下社会的符号消费,凸显其后现代美学特征和文化价值,还在于揭示其背后蕴藏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时尚的流行文化,“山寨”文化在过去的近几年曾盛行一时,在思想和生活层面都给社会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本文试图追寻社会学家齐美尔对时尚的论证,从社会差异和时尚社会心理角度来论证“山寨”文化的产生.本文认为,“山寨”文化体现了人们追求时尚的过程,本身已成为一种时尚.它产生于人们对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共求中,并通过制造者即效仿者对身份的想象而彰显和维系了社会差异.  相似文献   

15.
“山寨”一训,在传统汉语中,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地盘,有着不被官方管辖的意味。到了现代,特别是“山寨产品”出现后,由于它所包含的那种“小型”和“不正规”的含义,人们往往会与“地下工厂”生产的“三无”产品相联系。实际上,此类“山寨”的提法源于香港,但“山寨”作为产品的代名词而被社会认可和炒作,并成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则是与广东民间IT业发起的产业现象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16.
“山寨文化”是一种新型文化范式,具有模仿性、平民性、娱乐性等特征。一方面,山寨文化会降低大学生媒介分辨力;造成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妨碍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山寨文化又有利于大学生张扬个性,争夺话语权;使平民获得对主流文化冒犯式的快感。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可从如下方面入手:提高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及媒介分辨力;批判吸收山寨文化合理成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开设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并借助新兴媒介构建校园媒介管理;建立大学生媒介素养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最近,“山寨”一词声名鹊起,还登上了“2008年十大网络流行词”的“光荣榜”。山寨机、山寨电视、山寨广告、山寨明星、山寨春晚等一大批“山寨”产品脱颖而出。“山寨”一词迅速在网络“窜红”,如今又席卷神州大地。“山寨”一词为何受到人们如此青睐呢?这其中必有“秘诀”。  相似文献   

18.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亦作“山砦”,是“小型、小规模”甚至有点“地下工厂”的意思。首先来源于“山寨手机”,慢慢的用来形容同种类型的东西,它们或由生产者自己取个品牌名字,或模仿品牌手机的功能和样式。近年来,山寨机中出现了不少独步世界的技术创新。外观创新,工艺创新。因“山寨”版的流行而形成“山寨”文化.其主要特点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它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行业潜规则。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的助推下,山寨俨然成了当下一个社会流行语。它发端于山寨手机,后来出现所谓山寨版刘翔山寨版周杰伦,现在又出现了山寨版春晚山寨版百家讲坛等,于是也就有了山寨文化一说。山寨文化的情况比较复杂,其中既有自娱自乐型的,也有商业型的。如果不违反法律,不违背社会公德,不以营利为目的,我们只能允许它们存在。  相似文献   

20.
“山寨”文化作为一种充满争议的流行文化现象,正在逐渐影响人们的现实生活。它在青年学生中的流行有其特殊的环境及心理基础,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应通过分析“山寨”文化在青年学生中的流行成因,探讨其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正面及负面影响,并从政策法规、观念引导、校园文化、媒介素养等角度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