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一一个诗人的悲剧是什么?终其一生的创作而没有代表作品为读者所铭心,为历史所留存。而诗人最大的慰藉,也正在于无论其作为诗人的际遇是得意还是落寞,总有立身入史之作存活闪耀在现时和未来的艺术长河之中——“光荣只有一种:在历史留下你的诗人之名时,也留下了你的作品,那怕只是短短的一首……”①在一篇题为《谁是诗人》的评论中,我曾将诗人分为三类:其一是知其名而不知其诗的诗人。一生没有优秀之作,仅以量取胜,最后皆成过眼烟云,凑了一阵热闹;其二是知其诗而不知其名的诗人,在生命的某个时空,“神灵附身”,挥洒就几首天…  相似文献   

2.
一、知诗人,解诗题“知诗人”不仅要知道诗人的名字,还要了解诗人的性情,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因为诗人的性情往往能显示出其诗风,而“背景”常常是诗的“产床”。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古代诗坛上,白居易的诗以通俗切直名世,但诗人亦有比较曲折含蕴的诗作,他的寓体诗即属此类.结合白居易的生平,对其寓体诗的状况及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期引起对诗人诗风多样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比勘张乔诗作的各种本子并其他零星异录,可发现其收诗数量各有不同,部分作品的具体内容,甚至题名归属等方面亦时见抵牾之处.其中,自旁人窜入之作七,阑入他人之篇七,好事者借诗人之名伪作一.另,张乔诗佚近半而今能获之遗珠唯二,且其一有题无诗.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阅读主体的情感反应运动,来自于阅读对象(即文本)与读者内在的审美心理结构的碰撞,它是阅读情感反应过程的动态化表现。鲁迅先生曾经说:“凡人之心,无不有诗,如诗人作诗,诗不为诗人独有,凡一读其诗,心即会解者,即无不自有诗人之诗。……惟有而未能言,诗人为之语,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诗人多若碧落繁星,诗中写到鸡的亦如江上帆影点点。在诗歌发展史上,鸡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于历代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幅的咏鸡图。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好几篇提到鸡。乐府诗、唐诗、宋诗更有多首专门写鸡。其他朝代写到鸡的诗句越发难以胜数。这些咏鸡诗给读者展示了千百年来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侧面。除了艺术享受之外,今天读来仍有重要的认识作用。  相似文献   

7.
余与晓宏有师生之谊 ,交往已近二十年 ,余但知其学习勤奋 ,教学之余 ,致力于学术研究 ,成绩斐然 ,而独不知其能诗。曩者 ,师生曾有游紫溪山唱和诗 ,余亦以为晓宏仅偶一为之而已。及至读其《砚池诗笺》 ,方知其不仅善诗词 ,且已篇什盈箧 ,满目琳琅 ,蔚然可观 ,不禁为之拊掌赞叹 ,欢欣不已。观夫当代为诗者多矣 !诗词刊物如雨后春笋 ,作品亦蜂踊而出 ,遍及城乡 ,以数量计则可谓超唐越宋 ,盛极一时 ,诚可喜也。然就质量而言 ,虽亦不乏佳作 ,但凤毛麟角 ,十不及一耳 !故如何提高诗词创作之水平 ,实乃当务之急 ,亦为诗界同仁之所共识。今读晓宏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勃朗宁、狄金森、叶芝与奥登为例,分别择其作一、二,加以评析,试图就英美诗界巨擘如何通过作品表现自我这一问题,略陈管见。以上四诗人在表现自我方面可谓各擅胜场。勃朗宁长于戏剧独白,其《我已故之公爵夫人》一诗尤为脍炙人口。诗篇幅不长,仅五十六行,但公爵残害前妻之罪行及其骄横、贪婪之性格,经其自身独白盖已暴露无遗。此诗文字简洁含蓄,艺术手法与思想内容配合无间。诗人虽未作一词褒贬,其观点立场仍依稀可辨。狄金森善于撷取片断生活场景以揭示人生哲理。《灵魂自择伴侣》一诗曼属诗人明志之作,以构思新颖、比喻精当著称。《成功之味其甘如饴》一诗,借败北者之感受反衬成功之可贵。诗人遣词注重音义契合,以助烘托全诗氛围。狄金森死后声誉日隆,唯生前藉藉无名,此诗或为诗人自叹粤世之作。叶芝晚期诗风以粗犷豁达、富于哲理见胜,其《在学童中间》一诗旨在探索人生之真谛,将物质与精神、内体与灵魂之关系喻为舞蹈与舞者,彼此既矛盾,又统一,无法截然区分,而人生意义则在寻求双方之协调与和谐,叶芝一生即致力于此。奥登《美术馆》一诗作于1940年,此前作者曾在美术馆观赏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大画家勃鲁盖尔之《风景与伊卡洛斯坠海》等名画。诗人独具只眼,赋予名画以新意,指出人间诸多苦难均不足以影响日常生活之运行,世人亦不为其所动,往往漠然处之。诗人叙事状物,笔法冷峻,态度超然,恰与所述主题相称。  相似文献   

9.
继冯集梧《樊川诗集注》之后,研究者进一步考订杜牧诗中人名,续有所得。但未得主名者有之,考订未当者亦有之,故作樊川诗人名补笺如次。李褒《樊川文集》卷二《李侍郎于阳羡里富有泉石牧亦于阳羡粗有薄产叙旧述怀因献长句四韵》。顷见《杜牧诗文人名新考》云:“李景让开成四年(839)至五年(840)在京。杜牧此时也在京任左补阙,与李景让以礼部侍郎知贡举的时间相合。‘李侍郎’当是李景让。诗云:‘白头郎吏尚留连’,考杜牧开成四年为左补阙……,五年转膳部员外郎,故诗当作于开成五年。”上述考证可商酌之处有二。第一,开成五年杜牧年仅三十八岁,初入尚书省为郎(据缪钺  相似文献   

10.
人云中国是诗的国度,诚哉斯言,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涌现出多少伟大诗人,留下多少瑰奇的诗篇,不必论诗人专集,即以乐府民歌式的集藏言,亦足以傲视众邦,独领风骚。可惜的是这一艺术奇境在今天有消失的可能,人们活得太忙也活得太累,偷得片刻闲暇,也只求进点文化快餐,对诗,这历来需要有高度知解力和悟性的艺术品类,难免视若畏途,束之高阁。在这样一个散文称雄的年代,要复兴诗歌,固然需要大诗人,但从培养读者群论,更需要有好的诗歌评论家和赏析者,把自己的冥契和  相似文献   

11.
一有清一代,诗家蜂起。吴梅村之沉郁,王渔洋之空灵,查初白之踔厉,沈归愚之敦厚,袁子才之率真,赵瓯北之酣畅,厉太鸿之淡雅,郑板桥之清新,龚定庵之奇谲,黄公度之恢宏……这些诗人皆自铸伟辞,放怀高唱,其诗亦各呈异彩,别具风情,仿佛夜空中熠熠的群星,交相辉映。而其间尤为世人所瞩目者,我以为当推乾隆年间的大诗人黄仲则。黄仲则(1749——1783),名景仁,江苏武进人。他的诗“清窈之思,激哀于林樾;雄  相似文献   

12.
孙枝蔚字豹人,号溉堂,陕西三原人,是清初一位有特色的诗人。汪懋麟《溉堂文集序》说:“予论诗,于当代推一人、为征君孙豹人先生。其为诗不仅宗一代、一人,故能独为一代之诗,亦遂为一代之人。”沈德潜《清诗别裁集》亦说豹人之诗“自有真  相似文献   

13.
朱淑真,宋代杰出的女诗人、词人,与李清照"并称隽才"。其诗情感基调为忧愁怨恨;诗中选取意象亦精妙绝伦,如:梅、酒、竹、月、黄昏、楼阁等,无不饱含诗人的情感,蕴含一定的深层含义;其诗歌基本风格为抑郁悲凉、低沉哀婉,咏唱出一曲断肠之歌,创造了其个性化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写给十月     
一如血的十月。十月的血凝固成历史的丰碑,成了新旧中国的分水岭,之后那殷红的土地就有了喜人的长势。十月的血飞扬着前赴后继的乐章。如血的十月,一批将军和士兵迈着矫健的步履走来,在中国点燃了如血的星火,全世界所有的明眸便开始注视这块东方热土。二如诗的十月。十月的诗是跨越时空的不朽诗篇。十月是造就诗人的季节,比如一位诞生于湖南农民家庭的伟大诗人就曾调动万里江山作词汇,结果诗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一同发表。十月是诗的十月。新诗人继承老诗人的风格与传统,并不断探索和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雄浑主题便在世界诗…  相似文献   

15.
刘西平 《安徽教育》2012,(12):42-42
<正>鲁迅先生曾这样评诗:"凡人之心,无不有诗,如诗人作诗,诗不为诗人独有。"诗词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启迪,语文课堂作为营造诗馨氛围、享受诗味情趣、提升诗化境界的主要阵地,其作用是  相似文献   

16.
王维是唐代名诗人,同时又是名的画家。他的画流传下来的极少,但据史书记载,当时他曾有过大量的绘画创作,并被称为南宗画派的开山之祖。王维自己有诗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六首》)足见王维对绘画的造诣是很深的。因此,王维作为一个诗人兼画家,诗与画之间就必有相通之处,亦即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的讽喻诗最能体现其诗歌创作的特点,影响力也最大。本文通过对白居易讽喻诗对比手法运用的分析,来阐释诗人抒情的巧妙之处。论文主要是描写白居易讽喻诗中有代表性的对比类型,如对不同阶级间的对比、诗人自己与普通百姓间的对比,讽喻诗中数字的对比以及百姓内心活动的对比来凸显诗人心中喷薄的感情。  相似文献   

18.
红叶题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叶题诗”是一个很美的故事。但迄今留下来的不止一个。唐来时代的几种笔记,;都各有记载。故事的情节内容大体相同,叶上所题的诗。命意亦颇近似。唯故事发生的时代。男主角名姓。却大有差异。今录于下,以供探究者参考。 唐孟《本事诗》谓故事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男主角是大诗人顾况。那宫女题于红叶上的诗是: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 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顾况与诗友游玩时于水流中得到,也在叶上写了和诗,第二天放进流水的上游。后来是何种结果。《本事诗》没有下文,似是不了了之。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于诗人卢渥名…  相似文献   

19.
唐末诗人周繇为“咸通十哲”之一,《全唐诗》卷六三五存其诗一卷。但前代文献中关于周繇生平的记载颇有相互抵牾之处,《全唐诗·周繇集》中诗是否均为周繇所作,亦甚可疑。今考,有关记载实将元繇与周繇混为一人,《周繇集》中诗亦当分属二人,试申其说,以就正于方家。 一、周繇生平考略  相似文献   

20.
雨是一种自然景观。细雨如丝,微雨如雾,急雨如泼,骤雨如注,千姿百态的雨,很容易使诗人触景生情,灵感涌动。几千年来,淅淅沥沥的雨落在诗里,造就了无数的咏雨佳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是唐代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