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最近,笔者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lt;倔强的小红军&;gt;一课.本课主要安排了以下三个板块.一上课,于老师向学生宣布:“谁想读课文,谁就站起来大声读.“一个、两个……全班学生都站起来读了.读足了,读够了,于老师又说:“谁认为自己在班里读得最好,谁就站起来读.“好多学生争先恐后地一个一个站起来读.于老师第三次说:“你认为课文哪段写得最精彩,你就站起来读哪段;读完了,再说说这段为什么精彩.“学生纷纷读、说,老师适当指导点拨.就这样,学生们读读说说,课就结束了.……  相似文献   

2.
打开书,读!     
重翻北京八十中语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上《皇帝的新装》的课堂实录,再一次叹服于宁老师精到而朴素的课堂设计。第一课时,只有三步,第一是“打开书”“准备读课”,于是抽几位学生接起来把全朗读一遍;第二是在第一步时就提出来的,要学生边听读边思考“一个……的皇帝”,把省略号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第三步也是以第一步为基础,要学生用一个字概括全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3.
一、让先做好的学生等一等。还是…… 去年,有幸聆听了于永正老师的一节课。除了课堂的精彩,一个细节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于老师布置学生读文感悟作批注,几名优秀的学生很快完成了,举起手来急于作答。于老师走到他们跟前,和蔼地说:“写完啦?那就等等其他同学吧。”说完,他起身继续巡视。刚走两步,旋即回转身,对那几位学生耳语了几句。只见那几个同学眉飞色舞地离开座位,像老师一样巡视起来。后来,于老师说明,他对孩子说:“我们班谁学习有困难,快去帮帮他们。”  相似文献   

4.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老师都不陌生,特别是对“老师.我不想读”这句话。对于对这句话不太清楚的人而言.我还是有必要先讲一讲它的出处。这句话出自一个有名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在上一节公开课时.他请一位学生起来读一下课文.可是这位学生却以“老师,现在我不想读”拒绝了老师的要求。但是这位老师却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笑容依然”地请学生坐下,让他等到想读的时候再读。  相似文献   

5.
经常可见这样的公开课情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读一段课文,不等学生读完或只待学生一读完就提问;即使学生回答不到位,但只要跟老师预设的答案沾边,老师就抢过话语权,把答案引向或指向“目标”。许多评课老师往往称赞其课堂密度高,知识容量大,学生反映热。但据笔者看来,这是违背教学心理规律的。不等学生看书,不待学生思号,就让他们回答、质疑,无异于让无本之木长成参天大树,使无源之水汇成浩荡大河.  相似文献   

6.
现在的语文教学,应从老师逐句逐段地分析课文情节,讲解课文内容为主转变为学生以读为主。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进行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通过听学生朗读,了解学生是否对文章理解了。  相似文献   

7.
现在阅读教学比较流行的教法是“带着问题读”,并且认为“带着问题读”针对性强,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快速把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果真如此吗?我听过这样一节课,讲的是《斑羚飞渡》。老师按照“带着问题读”的理念去设计教学,讲了下面一段引导的话:  相似文献   

8.
钱友红 《云南教育》2002,(10):18-19
一、评读走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1.这是人本主义教学思想的体现。教学大纲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服务者,是为主体服务的服务者。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总是老师让学生读书,学生读后由老师来评价。老师扮演主角、法官的角色,老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是忠实、听话的观众,有时甚至连观众都不是,因为课堂上教师的评价,学生根本没有议论或者申辩的权利。只有让评读走进语文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落实。2.这是课堂教学中单向评价向多元评价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课堂中,…  相似文献   

9.
公开课上,执教老师请一个小男孩朗读一段课文,没想到他说:“老师,现在我不想读!”这令在场的听课老师大感意外。“你有权保持沉默!”执教老师笑容依然,“我们会耐心等待,以后再欣赏你的精彩表现。”果然,后半节课这个学生主动请求,以自己精彩的朗读赢得了掌声。执教老师总结道:“教育首先是一种尊重,一种保护。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地球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课堂是最好的生长个性的土壤!”一位教育专家如是说。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应当因人而异,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的形成,也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一、读出个性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语言修养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一个片段、一篇文章,如果老师是怎么读的,优秀学生是怎么读的,其他学生就怎么读,全班形成一个模式,…  相似文献   

11.
可悲的惊奇     
《中学教育》2006,(10):1-1
今天读到一篇章,很受感动,拿来读给孩子们听,读着读着,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夺眶而出,大多数学生都很受感动。但有几个学生却在那儿悄悄地笑。我很是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那几个学生说,我们没有想到老师竟然也会被章感动得流眼泪,我们感到很惊奇。从学生惊奇于老师的流泪,我看到的是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他们的老师可能就从来没有当着学生的面流过泪(或是很少流过泪),教师在学生的眼睛中就是一个无情人。一个老师从没有当着学生的面流露过真正的情感,我很难想象学生在学习语的这几年里面,他们又会受到怎样的情感熏陶呢?  相似文献   

12.
一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然而,当前的教学评价在实施中,却明显地存在着以下一些误区:(一)吹毛求疵。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批评和指责往往要多于表扬。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惟我独尊,习惯于对学生拟定一个评价的统一标准,对达不到标准或偏离标准的言行举止常常轻易地提出批评,甚至予以指责、控苦、讽刺、谩骂。如,学生读课文稍有不通,就指责:“怎么搞的,课文都还读不通,你根本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练读。”又如,学生在书写中出现了错字,老师便说:…  相似文献   

13.
听过支玉恒老师上《放弃射门》这一课。支老师坚持“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文本,启发学生涵咏、思考、体悟,并循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适时点拨,巧妙引号,使课堂教学在动态变化中生成,把学习活动从一个高潮引向另一个高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由读通引导读活学生自读课文时,支老师要求首先把整篇课文读通顺,然后重点读好第三自然段。最后,支老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学生读完整篇课文后,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师:这一自然段我们光读通了不够,还应该读出味道来。你们看过足球比赛吗?感觉怎么样?生:精彩激烈。生:非…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听了一位老师教学古诗《夜宿山寺》,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引起了我的深思。课上,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问:“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放声朗读。他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句读得非常响亮高昂。这位老师很不满意地说:“你先坐下,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读的。”另一个学生读得低沉轻缓。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上,老师正在教学《家》这一课。教师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自由初读后,教师指名让一学生试读,并让其他学生做评价。有的学生说:“他读的声音很响亮”有的学生说:“他的普通话很准确”……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他读的很好,因为他脑子里在放电影”。全班学生哈哈大笑起来。老师说:“你真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  相似文献   

16.
一年级《乌鸦喝水》教学片段: 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自读、随文识字、理解课文内容等教学环节,学完全文后,老师提出问题,欲与学生一道对本课进行总结、拓展。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应该怎样"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位老师所提的问题,使我想起一位年轻教师说过的一件事: 她向一位名师请教如何进行阅读教学,那位名师说:一个字,--读!集体读个别读,默读诵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老师读学生读,睁眼读闭眼读.  相似文献   

18.
于永正老师的课,已听过多次了。他的课朴实,就像山谷中一眼活泼的泉水,鲜活灵动;他的课醇厚,就像一坛陈年老酒,纯真醉人。每次听他的课,总有新的收获。最近,又一次,零距离聆听了于老师执教的《庐山的云雾》(苏教版),如临春风,如沐春雨,如饮甘泉,如入仙境。两个课时,朴实中见醇厚,纯真中见灵动。第一课时着力于读,第二课时侧重于写,两课时珠联壁合,成为读写结合的精品之作。发生在于老师课堂上的一个教学细节使人难忘———(第一课时,于老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三自然段———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要求读书的小手如林,一个腼腆的女孩引起了于老…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数学教法是“填鸭式”的教学,即老师说一个数字,学生就跟着读一个数字,太枯燥无味了。我采取了“唱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兴趣教学法。  相似文献   

20.
且慢闭眼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遇到一些描写美景的文章,教师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般都设计这样一个环节:“闭上眼睛想像一下”或“老师读这一段,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看你眼前都出现了什么”。这种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方法本身无可厚非,关键是这种方法选用的时机是否恰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