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报出姓名又何妨○杨湘彬做好事不留姓名者,一直是我们宣扬的对象,所以有的人就觉得做了好事留下姓名反而不光彩,有图名谋利的嫌疑。但事实上,我们宣扬的侧重点是一种仗义救人、助人为乐、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的雷锋精神,而不是某一个人。做了好事是为我们部队争了功,体现了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以当年雷锋在有人问他姓名时总是自豪的留下“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的“姓名”。具体到某一件事情上,如果有留下姓名的必要,为什么不留下姓名呢?何况留下姓名是需要一定勇气的,起码需要承担被人怀疑“图名谋利…  相似文献   

2.
速读     
《中国新闻周刊》2009,(14):16-16
“我做好事,第二天就要让全世界知道。”被称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说,这样做的目的是呼吁更多的人参与慈善事业。  相似文献   

3.
做人PK做事     
《新闻世界》2008,(6):47-47
在工作中,我们一直致力于做一个好人,也致力于把事做好。结果发现,原来做事与做人是个永不平衡的天平。又想做好事,又想做好人只是我们的一相情愿罢了。在做人和做事方面你是如何平衡的?  相似文献   

4.
正信息时代,壮大主流舆论的难度加大,挑战更为严峻网络的发展、新媒体的涌现、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我写你看、我说你听"的单向舆论格局,进入了"碎片化"、"互动式"的多维舆论格局。如果不注重舆论引导,社会就可能出现"塔西佗陷阱",即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说假话,无论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如果不注重舆论引导,媒体就可能面临"罗生门"挑战,即每个人看到的都是真相,但把所有人看到的事实合在一起,结果  相似文献   

5.
我多次提到过“潜意识”一词,而且愿意反复强调。 潜意识就是人最本真、最质朴的心理活动。之所以称之为“潜”,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它“深”,二是由于它“隐”。为什么要“隐”呢?因为人类生活是复杂的,有许多时候想到的事不能说、不便说、不应该说。这种现象,有时是虚伪,有时是礼貌,有时是工作需要。但更需要的,却是“深”。 比方说:两个人都常常做好事,做的事又几乎一样,而我们对这两个人的品格感受却可能不同。一个人做好事是默默的,另一个则总是选择在别人能发现的时候做好事。他们的外在行为可能相同,但潜意识却不一样。…  相似文献   

6.
任何事情不过是你自己跟自己叫板,跟别人叫板没有意思,跟自己叫板才有意思.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跟自己较劲的时候,那另一个自己总是比你高出那么一点,当你已经达到某个高度,那个和你较劲的自己又要比你现在高出一点,这样反反复复,生命就有了意义.心里总是有一些希望,一些梦想,它又总会走到现实的前面去,就好像人永远追不上自己的影子一样.对我来说,就是这样,我个性如此.我心中永远有一个战场,永远在给自己出题,然后自己去解,这已经是思维和行为的习惯了,所以做什么职业对我来说并不那么重要.  相似文献   

7.
我提议:我们人人要学会写新闻。所谓人人,当然并不是说二十一万万四千万或四万万五千万人,我是说我们做革命工作而又能识字作文的人,一切这样的人都应该学会写新闻,就如同都应该学会开会说话一样。为什么?因为新闻是今天最主要最有效的宣传形式。可以说,不学会使用这种形式,你就不要说什么宣传——而宣传,这当然是我们人家都有责任。  相似文献   

8.
拜师记     
<正>我与绘画结缘,是从做文化记者开始的,在看过了太多精彩的画集和展览之后,我心潮澎湃,小时候涂涂抹抹的快乐记忆,又温暖地浮上心头。我决定拜师学艺,在采访版画家郝伯义时,我鼓起勇气问,像我这样没有基础、但是热爱艺术的人可以学画吗?高徒满天下的郝老师说,你若就想玩玩,可以从素描开始,按部就班学下来,只要认真,短时间内就能有令你满意的成绩。但是你若真想搞出点儿名堂,我劝你自学,就像童年涂鸦那样,随性所至。最初你肯定画不好,造型也不准确,但是坚持下来,你就有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9.
档案之歌     
档案自嘲说:为什么我会躺在黑暗的库房枕着冰冷的箱柜我的一生难道就这样度过难道我就只能在封闭的黑暗中摸索徘徊难道就没有我闪光的时候机会总是有的就看你是否有可利用的价值人们常说需要时你就有价值千年老纸做得药不需要时你就什么都不是在有些人眼里我就是这样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就不重要档案人默默无闻的劳动着在七彩世界里我是一种痕迹虽然不懂却也明白档案人也想成就七彩的人生一份文件里看出一个世界一盒档案里转出一个乾坤把价值握在掌中把信息传向茫茫人世我不时的闪光让纠纷成为过去我不时的闪光使机器欢歌线路通畅危险排除技术…  相似文献   

10.
小张: 我知道你从小就喜欢读文学作品,常常读到半夜还不睡,幻想长大了当个作家。现在你做了新闻记者,听说你怕耽误新闻采访与写作,干脆连一本文艺作品也不看了。这样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我很不赞成。你怎么能把记者工作和阅读文学作品对立起来呢? 新闻和文学固然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但是它们之间又结下了不解之缘。前者是新闻工作者经过对客观事物的采访调查,将事实直接写成的新闻报道:后者是文学工作者经过对社  相似文献   

11.
自驾摩托车、汽车,走遍56个民族的主要居住地,到一地,拍一处.在一些人看来,我这样做很"文艺范儿",一些人认为我这样做就是为了玩:名山大川、各式小吃,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件多美好的事.但当你历经这样的长途拍摄,当你为了几十块钱的住宿费踌躇不决的时候(我自费拍摄专题,从2001年至今耗资近40万元),当你的午饭只有几块饼干的时候,当你在雪山上觉得死定了的时候,你也许会像我一样觉得,哪里好也不如家里好.  相似文献   

12.
沈晶 《记者摇篮》2006,(3):53-54
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我们都是听故事长大的。是新闻也好、资讯也好;是教育也好、娱乐也好,透过一个动听的故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天底之下,有谁爱听闷道理与人教训呢?著名纪录片监制与导演Kirk Wolfingerl曾经如是说:我是从事说故事这行业的,不论你是新闻工作者也好、拍电影或纪录片也好,都是从一个故事开始。我若是真的要传递什么信息,我透过电邮好了,我若是真的要宣扬什么大道理,我让传道的人去处理好了。但不管你有信息要传递也好、要宣扬什么大道理也好、是教育或公共效益的事也好,有什么比透过一个好故事来得更有效?电视,是“说故…  相似文献   

13.
小的不做,大的又做不来,这是一些人的一种通病。我想起了我自己写稿的一些经历。记得我工作后,也是我有生以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在山东省教委《中学生报》“青春短笛”栏目里发表的一首自由诗,一共16行,150多字。那时我的学生都争相传阅那期报纸,读那篇稿子。一位老哥说:“这样的稿子也能发表,好,咱也写!”我还半带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有些稿子很容易发表,就看你写不写。你只要写,就能发表。”而我,  相似文献   

14.
你以为黑客会是什么样子,像电影《黑客帝国》中的基努-里维斯?酷酷的黑色长风衣和那无论白天深夜电决不轻易摘下的时装墨镜?也许是以点代面,但至少我认识的黑客中没有一个会是以上装扮。他们很普通,普通得就像生活在你我身边的任何一个“兄弟姐妹”一样。但他们会很聪明,至少对于“数位时代”来讲是这样;也很执着,更有时执着得近乎偏执。他们可以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守在电脑跟前,不眠不休,目不转睛地尝试进入陌生人的E-MAIL邮箱,或者某大企业的网络系统深处。而这样做的唯一目的也许就是为了向其他人宣扬“我来到-我看见-我征服……”以满足自己的挑战欲。我相信,_人多数黑客都是这样的,至于个别涉赚网上犯罪的害群之马,在黑客群体中也总是被摆在相对孤立的位置之上。  相似文献   

15.
又一个邮包寄到了我的单位,包裹还没打开,战友们就说,肯定又是你母亲做的煎饼。是啊。母亲不知道给我寄了多少这样的邮包。每次打开邮包,里面那香喷喷的煎饼都让我馋得流口水。看到这些,我就想起了远在家乡的母亲,想起了家乡的那台小石磨。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的事情常常是这样:我愿意的、应当的却不能够,能够的我又不愿意。我们怎么可以老去考虑“应当怎么样”呢? 现在有好多书我看不懂,(冯亦代插话:你不必示谦,看不懂的不是你一个人),我读德国的形而上学的东西比如康德的“三大批判”都没有那么费劲。我也曾对一些书进行语法分析,分析后才发现,原  相似文献   

17.
倪匡 《出版参考》2009,(8):38-39
我是一个生活态度很随便的人,就是广州人讲的“煮来你就吃吧”那种人,什么都无所谓。不喜欢争输赢,人家下棋争个你死我活的,为了一个棋吵得面红耳赤,我觉得自己认输就好了嘛,又有什么关系。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不知道奖励我什么东西,买了一支好钢笔给我。我哥哥一看就喜欢,我说你拿去好了。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特别喜欢:非要不可的。女人也是这样。人家问我最喜欢什么样的女人,我说最首要的条件是她要喜欢我,她不喜欢我,我喜欢她有啥用?  相似文献   

18.
<正>在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顺庆校区,伫立着一尊吴玉章先生的塑像,来来往往的师生习惯了每天在这里驻足停留片刻,默默怀念和瞻仰这位南充高级中学的缔造者和首任校长。提到吴玉章先生,很多人会想起毛泽东同志对他的评价,"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我们的吴玉章同志就是这样一个几十年如一日的人。"先生晚年写下的自励诗"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  相似文献   

19.
王淼 《云南档案》2012,(10):20-21
<正>一代伟人毛泽东说的话虽然不一定句句是真理,但有些话确实是真理。如他说过: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句话就千真万确。就在伟人的家乡湖南省,民国13年有一个后来做了不少大坏事的人做了一件大好事,当时惊动全省、全国,  相似文献   

20.
一切客观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作为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各种客观事物的新闻,也必然是富于变化的。因而作为它的浓缩品的标题,是不应该有雷同的。只有这样,我们的新闻标题,才能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生动局面。 实际情况,常常不尽如人意。比如:1980年一家报纸针对有的人讲求门当户对,粗暴干涉儿女婚姻造成的恶果,写了一篇《劝君莫学祝员外》的文章。接着,“劝君莫……”之类的标题就在报上接睡而来。 自散文式通讯《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发表以后,“你在哪里”式的标题也接二连三地出现。做好事不留名,身受其惠的人借诸报端千方百计打听隐名者,于是常常就冠以“你在哪里”这样的标题。甚至有些相同的标题,还一再重复见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