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辽金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日益提高,辽金文学历史文化意义逐渐凸显.本文对辽金文学的历史定位进行了探讨,对我们深入研究辽金文学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古代白话文学对载道的古文文学的反叛姿态及其大众化的特色,不仅为五四新文学反对僵死的古文文学提供了历史的镜鉴,还影响了新文学的价值立场和审美取向;历史进化的文学观中的“正统情结”,不仅证明着白话文学的合理性、合法性,而且从中国文学的历史传统中梳理出“言文合一”的历史脉络,为白话文学提供了成为文学“正宗”的历史依据,带有浓郁的寻根意味。  相似文献   

3.
70多年的前苏联文学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时期:理想激情的艺术岁月、纪实批评的文学年代、理性哲思的创作时期。不同时期的文学,人性特征鲜明,艺术路径清晰,文学呈发展态势。通过描述苏联文学的艺术流变,反思苏联文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4.
世界文学的形成,实质上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学建构了一种普遍联系的关系。世界文学存在于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关系中,没有民族文学也就没有世界文学,一百多年来的文学历史就是各民族文学走向世界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2014年1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组笔谈,就当前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讨论。之后,《文学评论》在2014年第2期再次发起了"文学不能‘虚无’历史"的笔谈,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对于当前的某些文学创作现象进行剖析,在我看来,这样的讨论无异于一个伪命题,文学虽然与历史相关,但无论如何,文学毕竟不是历史,而历史也不是文学。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语义及逻辑上分祈了“历史文学”这一概念,认为:“历史文学”在语义指向上模糊不清,逻辑上自相矛盾,不足以自成一种文体。因此,现在社会上通行的对“历史文学”及其作品的认识和定位实际上是不够科学和严谨的。历史文学的意义应该是:历史中的文学,而不是以历史为创作对象或创作主题的文学。  相似文献   

7.
历史作为文学的表现对象,是文学内容的构成部分。而文学中的历史意识或历史观,就是作家对现实与历史的审视,具有作家强烈的主观性或主体意识。文学既是一种话语的实践也是一种历史的实践,它在参与、再现和言说历史时就被赋予了关乎人类心灵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理解历史文学:叙事塑形与历史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史沟通的角度,把历史文学统一到追问生活意义的叙事本体论上,把握历史文学背后的历史意识取向,是理解和评价历史文学的关键。历史文学是叙事塑形艺术的一种,其基本内涵就是既占有史料又参照生活的故事新编和文学书写。历史事实本身已然逝去,"回到过去"的追踪固然可嘉,历史文学也不排斥去占有史料、辨析渊源的基本工作,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文学的书写的立足完全在于当代生活,历史意识是历史文学得以成立的根本。当代中国历史文学的书写在历史意识和当代立场方面存在着不少缺憾,不少作品流于历史主义。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学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类型,其题材来源于历史,此类作品通常涉及许多大众所熟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真实是历史文学审美的重要向度,不同视阈下的两种真实,以及历史文学创作中两种真实间的平衡把握,分析了历史文学中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10.
怀化文学有悠久的历史,有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新时期的怀化文学出现了初步繁荣的局面。本文对怀化文学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评述,对新时期怀化文学繁荣的原因作了简要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文学研究和历史研究本来就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联,彼此之间常常互相渗透,互相汲取,那种过于严格的学科界限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在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之间的相通性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文学研究的历史视角就显得愈加不可或缺了。同样,历史研究也从文学研究中得到启发。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是从历史视角来考察文学的价值的,"美学的观点与史学的观点"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正是他们将文学研究与历史研究融合为一的标志,而这种方法对于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研究显得尤为有效。  相似文献   

12.
中国市场化年代的文学叙事有个突出特征,就是文学被市场化意识形态所统一而形成了市场叙事,市场叙事的叙事意识与市场化的现实生存意识保持着一致。任何一种文学叙事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逃离意识形态化,问题在于,怎样追求文学叙事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在市场化年代的文学情境中,认识历史精神和意识形态的基本点,就是找到个体话语与历史话语、个体生命态度与人类总体自由的融合点。意识形态叙事本来不一定与历史叙事、精神叙事、人性叙事分离,文学叙事是历史活动与历史精神的同时叙事,历史与文学的结合也应该是历史与精神一体化的叙事。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以来的四十年文学,自始至终都对历史叙述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此间各个时期的文学对历史的叙述都不是在纯粹审美修辞的维面上展开的,它们分别肩负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启蒙使命。“十七年文学”为巩固现实政权的合理/合法性提供了形象上的依据。新时期文学接续“十七年文学”的传统,以笔为枪,控诉和反思刚过去不久的民族劫乱,探索国家发展的前途。质疑过去文学赋予历史话语的崇高意义,新历史小说以解构的立场与姿态,通过具体的艺术实践,颠覆了历史话语的神话。新历史小说以消解“十七年文学”权威历史叙述为初衷,然而后来的种种迹象表明,它正沦为一种新的历史叙述霸权。  相似文献   

14.
文学教育初始,就确立了培育人精神品性的目标。在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教育之工具性、功利性、审美性的凸显,时或遮蔽了文学教育之人本目标。当代视野下的文学教育,应该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坚守文学教育的人本目标,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文学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的话,那么,历史的重大变异则是这个不断运动过程中凸现的闪光的地带。就文学与历史之关系而言,一方面,历史不会让文学感到缺憾;另一方面,文学也不会给历史留下空白。按照列宁评价托尔斯泰的观点,文学应成为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那么,历史变异在文学中的集光与凝聚,则是文学直面历史所应担负起的崇高和神圣的责任。 从这个意义上说,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没有辜负历史对文学的期望,因而被誉为是“一部相当辉煌地反映了土地改革的,带来了一定高度真实性的,史诗似的作品”,并荣获一九五一年度斯大林文学奖。  相似文献   

16.
将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单纯地解释为现实主义文学观,这是前苏联马列文论家的片面解读。为了恢复马克思主义文学观的原貌,有必要澄清它的历史哲学视角及其相关问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性质的分析,可以看出恩格斯将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说成是“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也是其历史哲学用语在文学理论中应用。此外, 澄清了马克思主义文学观的历史视野,我们还可以描绘以“世界文学”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及其主要理论构成。  相似文献   

17.
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历史观服从于历史总体性的规约.服从于历史宏大叙事的逻辑原则。而新的历史观则认为历史是一种阐释,具有开放性,它服从于阐释者的理论视城和立场。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基于它的历史观,文学因此被历史化了,文学叙事具有历史元叙事的特征。而新的文学观则强调文学的叙述功能,叙事是一种象征,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不是反映关系而是想像关系。社会历史批评应该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吸收新的理论养料完成对自身的改变和补充。  相似文献   

18.
王新 《文教资料》2014,(21):17-18
中美文学作品都各有鲜明特点,纵观世界各国文学发展历史,地域性成了各个国家之间文学相通的地方,以地域为基础的文学创作广泛存在于中美文学创作之中。本文以中美文学中诗歌的地域风格为研究对象,结合中美文学发展历史,分析这一地域特点。并列举了几部在中美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巨作,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对中美文学的地域诗篇特点有更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都是世界文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哪一时期的英美文学都对世界的政治、文化、历史乃至人民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英美文学源远流长,自诞生之日起一直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伟大的作家与作品不断涌现,丰富着世界文学宝库。文章通过概述英国文学与美国文学在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流派与风格,探究英美文学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有关历史文学的探讨多从历史与文学这两门学科的角度展开,历史文学究竟该侧重文学性还是该侧重历史性是争论的焦点.本文试图超越二元对立的格局,重新定义历史文学,继而谈到历史文学的三个特性:虚构性、民间情感、文本流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