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①院革委会学习中心组的领导同志,认真看书学刁,研究法家著作,研究儒法斗争的历史。 ②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加强理论队伍的建设,把骨干的积极性和群众的积极性结合起来。这是中文系革命大批判写作组用马列主义观点,研究王充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2.
在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热潮中,天津市《辩证唯物论讲话》写作组编写的《辩证唯物论讲话》,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和我们工农兵见面了。《辩证唯物论讲话》写作组是以工人为主体组成的。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他们紧密结合现实斗争,以高涨的政治热情和很大的革命干劲,编写了这本书。这是我市工农兵学哲学、用  相似文献   

3.
"学校大辩论"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83年《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发表以来,由美国的一些"教育政治家"以著书立说的形式展开的一场关于公共教育改革的论战。对"学校大辩论"的研究几乎是和"学校大辩论"同时展开的,囊括了史学保守派、史学激进派、重建主义教育学派和批判教育学派四大流派,形成了阐释性与批判性两条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4.
1973年在狱中写给中央专案组的抗议书在十年文革浩劫中,尽管杨献珍被监禁、放逐,失去了自由和发言权,但造反派依然把他作为攻击讨伐的靶子、批判斗争的对象。1970年12月29日和1971年1月9日中央党校革命大批判写作组先后在《人民日报》第二版显著位置上发表了《哲学斗争与阶级斗争——建国以来哲学战线上的三次大斗争》和《哲学路线上的一场严重斗争——揭露叛徒杨献珍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的反革命阴谋活动》。杨献珍所写的这份长达两万余言的抗议书,  相似文献   

5.
“五四”激进派对儒学及传统文化所采取的态度称为“激情评判”。在“五四”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因历史的重负和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关系,“激进派”对儒学不能不采取“激情”的方式去评判,但又因儒学的博大精深、精华与糟粕的矛盾统一以及“激进派”所运用的新思想,新方法理性因素的渗入,使创作“激情评判”中不参不渗入理性的成分。从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评儒的言论可以得出结论:五四激进派评儒时所批判的并非佰学的全部、儒学的精华,而是“独尊”或“一统”的儒这-儒都;批判的锋瓦并非指向古人,而是指向今人,并非反对儒学的历史价值,而是儒学与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背离;并非诘问儒学历史的功过,而是挟击儒学被当时政治社会的利用;并非指向精神超越性的伦理道德,而是指向强制性的伦理道德。“激情评判”对反思传统文化、引进西方文化、创造新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劳动关系研究学派及其观点评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劳动关系是就业组织中由雇佣行为而产生的关系 ,它以研究与雇佣行为管理有关的问题为对象。在现代西方市场经济国家 ,对劳动关系的研究已有多年 ,并形成了成熟的五大理论学派 :新保守派、管理主义学派、正统多元论学派、自由改革主义学派和激进派。本文评介了这五个学派的理论观点、政策主张 ,以及在实践中所形成的不同模式。  相似文献   

7.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尔库塞(Herbe(?)t Marcuse 1898-1979)在西方思想界产生过不可抹煞的影响.他同阿多诺一起为法兰克福学派走向国际论坛作出了重大贡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世界范围的造反运动中,马尔库塞成为“三M”之一,被奉为六十年代西欧普遍兴起的学生造反运动的领袖和“精神之父”.他的批判理论由此介入变革社会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然而,如同昙化一现的学生造反运动一样,马尔库塞的批判理论终究没有帮助资本主义社会压抑下的心灵改善现实处境,倒是促动其自身转向审美乌托邦的自由天堂.在高声呼唤自由与解放的美国社会,马尔库塞的哲学选择没有走出他所属的德意志民族的精神框架,他的批判理论最终与诗意的浮士德精神达成默契.  相似文献   

8.
媒体文化是当下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意识形态有其特定概念和总体概念。凯尔纳对媒体文化中统治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揭示和批评了主导的阶级控制;同时展开性、性别、种族等多元意识形态的批判。媒体文化中存在反意识形态支配的契机,我们一方面提倡媒体素养的教育,促使受众发挥能动作用;另一方面从社会政治运动中得到启示,以探求性、性别、种族的平等与解放。  相似文献   

9.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1968年是世界各地青年学生大搞造反运动的一年,都是要造资本主义的反。但实际上各个国家的造反是不一样的,就拿同样是西方社会的法国和美国来说,法国的造反是学生和工人相结合的社会运动,而在美国,基本上是校园内的单纯的学生运动;在美国,造反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反对越南战争,不愿意当兵,这一点和法国有差别。当然,最主要的区别是在中国和西方的学生之间,中国学生在1968年对于造反和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了非常认真和深刻的反思,而西方学生的造反却是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社会,培养青少年具备媒体文本识读能力,成为批判自主性的媒体公民,是社会发展和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是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是主要载体,本文从课程发展的角度提出开设媒体素养教育校本课程融入学校教育、媒体素养与学科课程整合融入学校教育和通过社会组织活动(活动课程)融入学校教育,以解决当前媒体素养教育如何融入学校教育的路径问题,并从课程政策应用、教师专业化培训、教学方式灵活应用等方面提出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1.
林纾是中国近代大规模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第一人。然而,他的译本中存在着大量的“讹”,常受人指责。在分析和比较创造性叛逆和林纾文学翻译中的“讹”的基础上,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关联和区别。  相似文献   

12.
所谓政治营销,就是政党、领袖、组织、团体等为了把自己的政治理念、政策主张等让民众所接受而进行的宣传、教化、灌输。成功的“政治营销”离不开对社会舆论的引领和掌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媒体时代,新闻扮演着社会舆论的“领导者”角色,党和政府的“新闻执政”能力便成为衡量其“政治营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新闻执政”的现实要求,它体现了政府政治营销观念的进步,有益于尊重公民知情权,有助于用权威声音掌控舆论,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而提高对媒体的领导力则是“新闻执政”的核心,只有实现组织管理能力、宣传创新能力和议程设置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在“新闻执政”的过程中达到“政治营销”的设定目标。  相似文献   

13.
“类”思维是指人们在人类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借助于“类”概念不断反思、设计、实现和评价自身“类”本质的程式和方法。其现实性必须从“类”存在的人、全球问题及全球化问题以及矛盾思维、辩证思维、实践思维的逻辑关系方面入手分析。  相似文献   

14.
《老子》认为“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当人们一再诟病老子的“小国寡民”时,恰恰忘记了老子之“道”那种难以被“下士”们所体认的特性,因而就往往忽略了其所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甚至“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等话语中所蕴含的极其伟大超越的智慧。  相似文献   

15.
一间自己的房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尔夫是女权主义批评的先驱,她的长篇论文《一间自己的房间》最早在文学领域展开了对父权文化的清算,她批评父权制文化对女性的压抑,肯定被父权社会拒绝的女性文学传统的存在,为女性写作找到了一个历史支撑点;她提出的女性作家应在不忽略自己性别特色的前提下努力达到双性写作佳境的观念,显较后来排斥男性的女权主义批评家更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道德理念包含尊重人的生命和生存权利、崇尚人的价值和人格尊严、关心群众疾苦、维护人民利益以及一切向人民负责的内涵。社会管理缺少"以人为本"道德理念对于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社会稳定具有消极影响。将"以人为本"道德理念应用于社会管理,需要落实提升公务员素质、完善社会组织自我管理的运行机制、建立基层人民参与社会管理的保障机制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出奇变样”之求新精神,成就了韩愈墓志文古今第一之地位.变叙事结构,破墓志程式化之模式;史笔行文以显志主个性,变墓志写人之僵化;不为志主讳,变墓志“称美而不称恶”之铭法;多发议论、抒情,变墓志以叙事为主之写法;于文中有所寄托,变墓志只颂扬志主之主旨;求“奇”,变墓志庄重肃穆之文风,这些是韩愈墓志新变之核心内容,其中所蕴含的书写形式之改变与创作主体精神之贯注,对墓志文体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水文是一种既包含水族自造“象形字”又包含借用汉字所造字的民族古文字。对水文中10余个方位字及相关字的考察结果,证实了水族人自造字的产生先于水文中借汉字而形成的文字。同时,对于这10余个水族自造字和与之相应的汉字的比较,还证实了自造字与汉字造字的相同理据。以上研究对水文的发生、性质,对普通文字学和汉字研究均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总之,水文有得到学术界更大关注、更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杜甫"诗史"内涵包括叙写历史事件、反映个人遭遇、展现时代画面等三个方面,风格上又具有的"沉郁"的特点,韩偓诗歌符合上述内容,所以韩偓诗歌可以称之为"唐末诗史",韩偓是杜甫的"异代知音"。  相似文献   

20.
A random sample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s (grades 6–9) from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was surveyed about their use of writing to support students’ learning. The selection process was stratified so there were an equal number of English language arts, social studies, and science teachers. More than one-half of the teachers reported applying 15 or more writing to learn strategies at least once a month or more often. The most commonly used writing to learn strategies were writing short answers to questions, note taking for reading, note taking while listening, and completing worksheets. While teachers reported using a variety of writing to learn strategies, most of them indicated they received minimal or no formal preparation in college on how to use writing to learn strategies to support student learning, less than one-half of teachers directly taught students how to use the writing to learn strategies commonly assigned, and the most commonly used writing to learn strategies did not require students to think deeply about the material they were learning. We further found that teachers’ reported use of writing to learn strategies was related to their preparednes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ir classroom in terms of above and below average writers,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and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