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学习型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声音.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和科研意识的社会人才是学校肩负的责任。为此.构建“学习型学校”成为新时期教育的需求,学校应使“学习”成为育人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现、主流文化观念。长治五中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利用和开拓了—切尽可能利用的资源,使“学习型”组织确确实实地渗透到了学校的每一个方面,形成了教师在学习中育人、学生在学习中发展的主流文化,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为我们打造出一个“学习型学校”的典型。  相似文献   

2.
学习型组织被誉为21世纪最具有竞争力的组织形式之一,为理论界与实践界所推崇。学校教职工承载着培养“全面学习、终身学习”人才的伟大重任,理所当然应首先成为学习型组织。作为以全体教职工为会员的学校工会,应培养具有“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职工队伍,创建学习型学校工会。  相似文献   

3.
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应让学习成为一种责任,一种习惯,一种风气,进而倡导“学习型学校”,造就学习型领导,培养学习型教师和学习型学生。下面笔者谈一点管见:  相似文献   

4.
方国才   《当代教育科学》2005,(22):14-17
“学校型学校”是一个兼具教育学和管理学双重属性的概念,也是现代学校所应追求的一个完整的办学目标,规定着包括教育与管理两大分支的整个办学活动的方向。其中,教育活动是主体,管理活动是保障。“学习型学校”的理论来源包括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化社会理论以及我国古代优秀的学习理论。“学习型学校”需要从学校精神、学校愿景、学校管理、学校文化四个层面来勾画建设图景。  相似文献   

5.
学习型学校是指通过培养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形成学校浓厚的学习气氛,进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实现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创造性工作的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创建学习型学校的哲学依据,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创建学习型学校的理论依据。新时代对教育“挑战”使我们认识到:创建学习型学校是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需要,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创建学习型学校应树立现代化的学习理念,营造学习型校园文化,建构灵活高效的学习机制,确立学校共同发展的愿景,建立自主管理机制,构筑学习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广西西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工会召开工委扩大会议,部署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为开展好活动,公司专门成立了“创争”领导小组及有关工作机构,制定了“创争”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还积极组织全公司职工参加全国总工会宣教部、国资委群工局、《工人日报》主办的“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知识竞赛活动。公司职工在工作、生活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形成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和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氛围和机制。使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逐渐开展。西…  相似文献   

7.
在山东新矿集团协庄煤矿职工学校电教室里,正在举办“3—150型综掘机电控原理及PLC控制技术”专题讲座,100余名名从事综掘工作的职工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讲,像这样的讲座,每周要举办一次。或邀请科研院所专家教授,或组织本矿领导、专业技术人员授课,职工有选择地进行“充电”。这种学习方式非常受欢迎,场场座无虚席。自去年开办以来,已培训职工6000余人次,这是该矿创建学习型企业的一个缩影。该矿把创建学习型企业作为提升职工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积极倡扬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理念,大力实施“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  相似文献   

8.
试论学习型城市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习化社会”理念自1968年首次提出以来,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学习化社会是指个体终身学习和学习机会开放的社会。现代社会必然发展成为学习化社会。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学习化社会的创建只能优先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进行实践探索。构建学习型城市,必须围绕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同时改革学校教育,并建立起学习型城市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学习化社会”理念自1968年首次提出以来,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学习化社会是指个体终身学习和学习机会开放的社会。现代社会必须发展成为学习化社会。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学习化社会的创建只能优先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进行实践探索。构建学习型城市,必须围绕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同时改革学校教育,并建立起学习型城市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构建学习型组织培养学习型教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中,就已响亮地提出“向学习化社会前进”;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更鲜明地指出:“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必须率先成为终身学习的示范者,而培育终身学习者的土壤便是学习型组织。我区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习型教师为目标,积极探索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关键是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一、对学习型组织的认识 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校开展了以学校为基地、教师为主体、“依托教育科研,培养学习型的教师群体”为基本形式的校本研训模式研究,提倡教师确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和“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工作观,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构建学校品牌发展战略的达成。我们对此作了以下的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洪頵 《成人教育》2009,29(4):34-35
“学习型社会”的理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但由于对这一理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对“学习型学校”的构建重视不够。文章从微观上分析了构建“学习型学校”的理论基础,并论述了学校中各学习主体应如何作为。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我国开始进入全民持续学习的新时代。学习型社会由一个个学习型组织联结而成,学校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部分。其基本特征:一是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形成整个团队的持续学习.实现学习工作化和工作学习化的统一:二是形成全员学习的良好氛围,普遍把学习作为参与社会生活的第一需要;  相似文献   

14.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既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图书馆既要致力于把自身建设成学习型组织,还要在培育学习型个人,建设学习型学校,发展学习型小区、学习型城市中发挥作用,确立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在学习化社会中的文化中心、学术中心、学习中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一、选择学校面临的突出问题.作为学习型学校组织的中心.让校本研究机制真正走进校园 培育学习型学校,要求学校组织中:(1)有学习型校长。校长要有这样的意识:学习力是发展之源,创新力是成长之基,竞争力是致胜之本。学习型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引路人。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挤出时间读书、学习、思考、交流和写作,形成独特的教育思想是学校办学的理论依据,也是学校的灵魂。(2)有学习型教师队伍。新型的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从“一碗水”、“一桶水”、“长流水”到“带领学生自己找水”,走永无止境的学习之路、终身教育之路。学习型教师队伍的形成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3)有学习交流的平台。这平台有硬件因素,如必要的学习务件、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也有软件因素,如制度激励、经费支持、学习结果评价和学习结果的展示交流等学习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李韵 《职业技术》2006,(24):129-130
党的十六大吹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军号角,要求“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面向21世纪,面对学习型社会,具有竞争力的学校,只能是学习型学校。学习型学校的建设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是体现学校发扬主动精神和进取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如何组织教师学习的研究课题已摆在了面前。应对信息社会中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教师群和学校应该成为学习型组织,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课堂教学案例评析活动”是一种随时间、环境而不断变化的,将工作与学习融为一体的组织学习形态,不仅可以提高学校内部资源、知识的利用率,不断创造出新知识,而且使教师和学校真正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因此,它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一个极好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创争快报     
《中国职工教育》2005,(10):12-12
淮北市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良性发展;北京市三年培训技能人才155万;义乌市农行倾力打造学习型企业;云南省表彰“创争”先进集体和个人;中国石化表彰技能精英。  相似文献   

19.
创建学习型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理想追求,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学习化转型,需要新闻媒体等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推动。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的主要信息平台和重要精神资源,有利于优化社会的学习氛围、形成学习化的生活方式和促进学习型人才的培养,进而可以极大推动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创建。  相似文献   

20.
“学习化社会“理念自1968年首次提出以来,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学习化社会是指个体终身学习和学习机会开放的社会.现代社会必然发展成为学习化社会.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学习化社会的创建只能优先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进行实践探索.构建学习型城市,必须围绕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同时改革学校教育,并建立起学习型城市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