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五年制小语三册34课《小虾》,是一篇写小虾生活习性的课文。教学中,我抓住了课文中的“趣、逗,喜”,引导儿童阅读课文,启发他们的思维,收到了一定效果。 (一)由“喜”突破,逐步理清课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最后一段的“我多么喜欢这些小虾啊”,既是作者的感情,也是对上面各段的“我”捉小虾、“小虾真有趣”、“我”逗小虾意思的概括。然而学生却不能一下子理解“我”为什么“喜欢这些小虾”,这就造成了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教学时我首先抓住最后一段的末句,由“喜”突破,让学生思考问题,逐步理清课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下面是《故宫博物院》的一种教学思路:1.师生共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文意把握”,进行“要点概括”。2.教师将教学视点引向课文第11段,建议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进行探究与交流,从结构上和内容上说明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研讨的结论是:从结构上说,这一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说明内容的小结,又引出下文对乾清宫等内容的说明,既呼应前文第2段,又照应后文第16段。从内容上说,它既简说了故宫建筑群的巧妙布局,又概述了全文主要的说明对象。3.选择课文精段进行品析。这个教学思路运用了一种艺术的快捷手法,…  相似文献   

3.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举世闻名的钱塘江大潮,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文章一开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中心,所以教学可以  相似文献   

4.
教学讲读课文,有的教师惯于按“顺序”教学:先把课文分段,再逐节、逐段按课文顺序去分析.这种教法固然可取,但每篇课文都这样教,就显得枯燥了.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类型课文采用不同教法.如教学《田忌赛马》,先让学生学课文的最后一段,然后由果溯因提问:“马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这是为什么?”由此导学前文.这种“倒置”教学法令学生倍感新鲜.又如教学《白杨》一文,先让学生看录像听读课文,接下提问:“课文仅仅是在写白杨吗?”带着问题,教师导学课文重点段,然后依重点段的学习方法,自学其它段.这样以“问题引探”来唤醒学生有意注意,学生学而有趣.  相似文献   

5.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读顺全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各是什么?2.再读课文,边读边划,把不懂的词句划下来;用“‖”标出课文各自然段,理解每段的意思;划出写“大家”和小光看企鹅的不同动作的词语,以及小光看喂食企鹅时“心想”和“没想到”的句子;这样让学生学会抓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读懂读好课文.3.自学第一段、第四段,检查自学效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课后练习2的(1)、(2).  相似文献   

6.
在使用义教小学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社“实验本”)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用书》在“教材说明”部分叙述课文分段情况时,有时用起讫的自然段来注明,有时则用从某句到某句的方式来说明。有时在同一篇课文的“教材说明”里面,有的逻辑段用自然段注明,有的逻辑段用起讫的句子或内容来说明。例如《画杨桃》一课,《教师用书》在说明课文分段情况时写到:“课文大致可以分为四段……课文  相似文献   

7.
一、课本练习二指出《土地》这篇散文形散神不散。阅读课文时,思考以下问题,领会“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1、课文开头的两句话(“我们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新历史的光辉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许许多多的自然景物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与课文的中心思想又有什么关系? 2、课文第四段(“有时,望着莽莽苍苍的大地,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然后,才又收住缰绳,缓步回到眼前烂灿的现实中来。”)是怎样总领下文的?“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在课文中具体指哪些段?“收住”又是指哪些段?  相似文献   

8.
《学点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南京市十三中曹勇军教学设想:古代文化常识包罗万象。它与文言课文中许多知识相交叉(如“阴阳”既是常用词,又是地理方位概念;“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的“抚”既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又是一种特殊的职官表示法),又多散见于有关课文和课文...  相似文献   

9.
课时教学要点: 第一课时: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抓住课文中心,讲读二、三段,认识“实在的事物”与“联想”的联系; 第三课时:研究文章的组织结构,重点讲读第四段,表情朗读。教学过程:(一、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一、轻读课文。讨论: 1.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 (开拓学生的思路,从不同角度去感知课文内容。这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二次反馈。)  相似文献   

10.
《画杨桃》一课,主要是写在图画课上“我”根据自己所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一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大家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语言生动,段落分明,重点突出。教学时,应指导学生从段入手,读好全篇。 一、总揽全文,了解重点段 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大意,找出总结段(最后一段)。然后齐读,懂得“教诲”指恳切的教导,“一生受用”是指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再扣住总结段设疑:爸爸和老师是怎样教诲的?“爸爸的话”和“老师的话”在课文哪一段?(分别在第1自然段  相似文献   

11.
所谓“范例式”教学法,就是教师把以前教的一篇课文或本节课教的首段或重点段课文的教法,让学生通过“迁移、反思、操作”转换为学习同类或相近课文段落的学法。在教学中,教师在精讲“范例”时,常常借助板书,使教法转化为学法。  相似文献   

12.
《捞铁牛》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组教材的第一课,在中年级段的训练中,处在由读懂自然段到划分意义段的连接点上,是给课文分段的开篇课文。课文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它在中年级段的训练中有着不同于其他课文的重要性。因此,搞好段的起步训练,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年关》这篇课文围绕“我”父亲说的“年关难过啊!”来写,教学时,可抓住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组织整个课堂教学。 1.学生初读课文,划出点明课文中心的句子(课文第二节倒数第二行),指名读后教师板书:“年关难过啊!”然后要求学生想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讨论时,教师在“年关”、“难过”下面分别划上横线和箭头。 2.抓住文章中心后,引导学生学习重点段“上门  相似文献   

14.
一、《语文》中的科学教育:量的分析(一)从《语文》课文的主副题分析每篇课文都有主题,所以统计时首先从每篇课文全文着手总体分析课文以什么“主题”展开,然后从课文的段、节、句子等分析课文的“副题”事实上说了什么。在统计时,同一篇课文的同一细目只记录一次。就是说如果一篇课文中的主题中已经出现了“科学教育”这一细目,副题中也出现“科学教育”,那么在统计表中只记录1次。一篇课文最多不能超过2个主题和副题。经过对小学12册教科书283篇课文的统计(其中与本研究相关的课文主副题共有263个),结果如表1。表1:“科学教育”在教科书主…  相似文献   

15.
现行的中学语文高中课本,每篇课文前都有一段“提示”,讲读课文前称为“预习提示”,自读课文前称为“自读提示”。(初中课文只有“自读提示”——编者注)“提示”的作用,应该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但实践表明,这一作用发挥得并不理想,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根据“提示”到课文中寻找一一对应的注脚,不免机械。那么,原因在哪里?下面我想从“提示”的语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材的建设与研究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教材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而焦点就是“课文”。不管依什么体例、按什么思想编教材,都得把“课文”的选取与排定看作是重点工作;对“课文”的不同认识和不同处理能基本反映出不同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此,“课文”既是教材的焦点,也往往是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争论的焦点。 既然“课文”是一个“焦点”,那就很有必要认真研究,比如“课文”是什么的问题就还不甚清楚。也怪,越是普通问题,人们似乎越感到似是而非。我是普通教师,无甚高见,只从点滴教学体会和近年应人教社之约从事语文教材编写的粗浅认识出发,谈一点我个人对语文“课文”的看法。全文分三部分:(上)讲讲“课文”概念,来回答“课文是什么”的问题;(中)讲讲“课文”的地位,来回答“课文在教材中充当什么角色”的问题;(下)讲讲“课文”的处理,来回答“教师怎样正确而又充分地发挥课文的教学功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位教师在教学《纸船和风筝》(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一文,她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时,出现了“愿读哪段就读哪段”的要求。小学生在自由、自主的氛围中朗读各自“愿读”的段落。之后,当一些学生对“小熊为什么乐坏了?”等问题回答不出来时,教师又让学生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8.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十册)中的“孔隙”是双龙洞中最奇妙之处。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详细地叙述了作者经过这个地方时的见闻和感受。在这一段中,作者以客观交待和主观体验相结合的方式,用朴实而生动的语言向读者极有层次地讲述了自己这一有惊无险的短暂行程。细细品读这一段文字,相信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也会产生一种历险的妙趣。此段内容,既是本课  相似文献   

19.
在初中物理旧课本第一册129页,“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课文:“抽水机也叫水泵,用来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它是利用大气压来抽水的.”在新编初中物理课本第一册134页,“活塞式抽水机”的开头也有更为明确的一段课文:“抽水机也叫水泵,是利用大气压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去的.”(以下简称“课文”)由此导致了近几年在有的地区,编出了这样的中考题或练习题:“抽水机又叫水泵,它是利用  相似文献   

20.
<正>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既是习作单元,也是说明文专题单元,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分别是常规性说明文《太阳》和文艺性说明文《松鼠》。为了帮助学生综合地灵活运用两种表达策略,编者在固定栏目“初试身手”中设置了这样的练笔要求:“如果将一篇散文改成说明性文章,会变得怎样呢?查找资料,试着将课文《白鹭》第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体会它们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