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6 毫秒
1.
语文讲读教学按课文的叙述顺序逐段讲解,这种传统的教法主要的是顺向思维。长期单一地采用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同时,课本所选教材各具特点,亦要求教学多法.下面以课文若干为例,谈几种教法.一、循序讲读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法,比较适宜参观游记等按时间、空间顺序变换的课文。如《回韶山》一课,教师给学生列出预习提纲:毛主席先后到过哪些地方?随从人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讲读课文时指导学生逐段理解,并填写下表:  相似文献   

2.
1995年3至6月,我在全省各地听了40多节阅读课。讲课的老师大都“从整体入手”,上课就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应该分为几段?”然后,逐句逐段地提问、回答,偶尔也作一些讲解。教师所提的问题大都要求复述课文思想内容,学生多是以读代答。这样讲读课文,教师费尽心思设计提问,还要用一些话语将其串连起来,教得颇不轻松;学生被动读书,被动答问,学得索然无味。长此下去,“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阅读教学目标能达到吗?  相似文献   

3.
当前,有些教师从解题入手,先揭示全课的主要内容,再逐句逐段地提问、讲解,最后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有些教师从提问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入手,接着就要求学生说明课文分几段及各段大意,形成段落提纲,然后再逐句逐段地提问、讲解,最后依据板书词语总结全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两种教法略有不同,但学生都是被动地读书、思索和应答。这样上课,教师很辛苦,学生却没有多大劲头。为什么?第一,学生经过预习课文,对文章内容只有大概的了解,对于教师提出的“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和“全文可以分为几段”这类整体性的…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满足于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现成的答案。如教《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教师往往这样提问:“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让学生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然后讲讲寓意,算是完成了教  相似文献   

5.
讲读课文从何入手是个大问题。当前,有些教师从解题入手,先揭示全课的主要内容,再逐句逐段地提问、讲解,最后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有些教师从提问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入手,接着就要求学生说明课文分几段及各段大意,形成段落提纲,然后再逐句逐段地提问、讲解,最后依据板书词语总结全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两种教法略有不同,但都从整体入手,都从提问入  相似文献   

6.
一、初读,编拟小标题 初读的任务是:①简介董存天瑞;②学习生字,联系课文理解“震撼、旱河、迸射、暗堡”等词语;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编拟小标题。重点放在第③点。可先让学生默读,然后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分为几段?如果学生分段有困难,也可分两步进行:先让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相似文献   

7.
一位教师曾经这样谈她两次教《怎样认识物体(五)——岩石》的过程:第一次.她以为学生生活在山区,“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对岩石应当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因此,教学时她只带了几盒岩石标本,按课文的顺序告诉学生这几种岩石的名称,有哪些特性,成分是什么等等,然后让学生观察标本。结果,学生“只会背老师抄下的‘条条’,不会鉴别岩石。”第二次,她改变了教法,先让学生“每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有一些这样的“聚焦点”,它蕴含了主题,提携着全篇;既是矛盾的交汇点,又是人物的“亮相台”,既是情节的关节处,还是感情的喷发口,概而言之,是全篇文章的纽结和契机。教学这类课文,若一改传统按部就班(逐段、逐句)地讲解文章的方式,改革教法,先直奔重点(词、句、段),然后  相似文献   

9.
课堂提问是完成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问什么,怎样问,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教师都必须根据教学目的作出精心安排,做到胸有成竹。比如,《一定要争气》一文,主要写我国已故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两件事,表现了他“一定要争气”的可贵精神。怎样让学生深刻理解他的可贵精神呢?初读时可先向学生提出:课文讲谁要争气?争什么气?怎样争的?结果如何?此举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弄清文章的脉络。然后抓住重点,精心设计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第一件事时,可以先问: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的课文要采取不同的教法,这句话无疑是正确的。但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一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篇课文拿上来,总是教字词、初读课文、分段、逐段讲读、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二套程式教法,缺乏应有的变化,学生感到没有兴味。近年来,我们就在讲读教学中如何打破逐段讲读这一程式化教法做了一些尝试,现介绍如下: 一、从释题入手。 文章的题目,往往就是课文的中心所在,教学可以直接从释题入手。如《奇异的琥珀》一文,教师在帮助学生搞清楚:“琥珀”和“奇异”这两个词的意思和“奇异的琥珀”的含义以后,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找出课文哪一段是着重写这块琥珀的“奇异”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奇异”在哪里?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讨论得出: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趴着”,可以看见它们  相似文献   

11.
一、注意培养概括归纳能力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学时要紧密配合这一重点。根据“读写例话”中“给课文分段,把每段的段落大意概括一下。再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这样归纳出来的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比较具体了”这一方法,可先让学生按自然段阅读课文,概括段意,然后提问:课文哪几自然段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哪几自然段讲了太阳与地球的密  相似文献   

12.
所谓“范例式”教学法,就是教师把以前教的一篇课文或本节课教的首段或重点段课文的教法,让学生通过“迁移、反思、操作”转换为学习同类或相近课文段落的学法。在教学中,教师在精讲“范例”时,常常借助板书,使教法转化为学法。  相似文献   

13.
一位教师在教学《纸船和风筝》(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一文,她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时,出现了“愿读哪段就读哪段”的要求。小学生在自由、自主的氛围中朗读各自“愿读”的段落。之后,当一些学生对“小熊为什么乐坏了?”等问题回答不出来时,教师又让学生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4.
教学《跳水》一课时,怎样让学生明白阅读、写作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发展变化”,并理解课文中人物动作描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我是这样设计的:从儿童的兴趣入手,运用“跳跃式教学法”,把儿童直接引入最有趣的课文情节中去,然后追溯其原因,推测其结果。 一、讲读第二段,指导读书方法 在学生预习课文,按“起因、发展、变化、结果”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的基础上,让学生议论最有趣的是哪一部分。 接着直奔重点,讲读第二段(第2、3节讲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让学生边读边思:①猴子对待孩子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表示?它是怎样“逗”孩子的呢?为了突出“逗”,作者仔细地描写了猴子的什么?(灵活、顽  相似文献   

15.
反刍阅读展开联想——《月光曲》教法新探□深圳市宝安区沙井教研室张云鹰一、撷取重点,反刍阅读。“反刍法”教学的特点就是不按照文章结构的顺序去逐段进行讲读与分析,而是像牛吃草一样,粗粗进食以后,再细细咀嚼。即在学生初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教师把引导学生理解...  相似文献   

16.
教学“商不变性质”,一般的教法是,先让学生填出表中每组除法的商: 然后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让学生从比较中概括出商不变性质。具体过程大体是:从左往右看,以第1组为标准,先将第2组与第1组比较,被除数有什么变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呢?再将第3-5组依次与第1组比较,回答上述问题。进而让学生概括出“被除数和  相似文献   

17.
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这句话很有见地,指出了教学方法的可变性和灵活性.那种不分什么课文都一路寻花似的逐字逐句、逐段的程式化的教学,不仅给教师自己套上了枷锁,而且也堵塞学生的思路,影响他们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常用的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我归纳了以下几种:一、顺序式有些课文内容偏深,难度大,学生不容易理解.这一类课文应按顺序式讲读.按照作者表达的顺序一段一段,依次讲读.例如: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赛课活动中,根据组织者的要求,同一年级的参赛教师必须执教同一篇课文,而且必须上第一课时。四年级有三位教师执教《猫》这一课。他们在课时任务划分上是一致的,都是初读课文,理出顺序后学习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也就是写大猫的部分。但是,在这核心部分的教学上,三位教师的教法却大相径庭。A教师:先理出课文写了哪两个时期的猫,然后明示这节课学习写大猫的段落。在学习前三段时,教师指着课件上的学习提纲问学生:“这只大猫性格有什么特点呢?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自学后开始交流。“我从‘它屏息凝…  相似文献   

19.
“读写例话”标明了每册课文中读写训练的重点项目,使每组课文由重点讲读课文到阅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在“例话”的统辖下,形成一个整体。 “读写例话”是通过举例说明来指导学生怎样阅读和写作的课文。由于“读写例话”一般是以各组首篇课文为例来阐明读写规律和方法的,而且又安排在几篇课文之后,因此,如果按课文编排顺序教,一定要返回来对照前面的课文,这样势必要走迂回路,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们改变了一贯采用的循序教法模式,将教材原定的编排顺序作了调整,即将每组教材的“读写例话”安排在重点讲读课文的后面先教,教学顺序为:课文→例话(教规律、学方法)→阅读课文  相似文献   

20.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赞扬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文章是按白杨的形象——白杨的风格——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于是我就以作者的思路,按阅读的认识过程来安排这篇课文的教学步骤. 一、感知白杨壮美的形象. 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一般体会不到大戈壁的荒凉,也从未见过白杨树.可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写白杨树,一定要让学生感知白杨的高大形象.在第一段的教学中,我便抓住关键词语,使学生从两个方面感受白杨的形象.一是铁路沿线的白杨是什么样的?(高大挺秀)二是白杨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茫茫、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