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字艺术与绘画艺术之间的关系和异同,无论理论家们如何解释,这二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古今中外都是很普遍的.正所谓“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钱钟书《旧文四篇·中国诗与中国画》,吴龙翰语)但是如果作家仅像画家那样满足于直观物质的画,那他便永远也不能超过画家,不可能完整地表现出这幅画面所蕴涵的全部意义.莱辛说得好:“…… 在绘画中虽然不是实在的东西却仍然是潜在的,如果用文字来描绘一幅物质的绘画,只有一个正确的办法,那就是把潜在的东西和实际可以眼见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否则…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有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中国画与中国诗是这辉煌的传统文化中的两颗璀璨明珠。虽然诗和画分属艺术和文学,画是静止的,是具象的视觉艺术,而诗则不是具象的,是流动的、靠语言文字表达的听觉艺术,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又各自异化。这就是说,绘画可以突破静止状态,在时空上延伸,而诗的语言却又可产生逼真的可视、可触的感觉,从而达到异体同化,就象苏轼赞誉王维的“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中国诗和中国画的博大精深,不是三言两语便能触及的,这里仅是粗浅的概括中国画和中国诗的联系。先是以诗配画。曹植的《洛神赋》…  相似文献   

3.
古代诗人中,以“苦吟”知名的,当首推唐代的孟郊、贾岛。欧阳修《六一诗话》;“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生平尤喜为穷苦之句。”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称他们为“郊寒岛瘦”。他们为什么苦吟?一说是因为他们一生命运多舛,穷困潦倒,只有以苦吟写其穷愁。一说是因为他们“气象如此,宜其一生跼蹐。”(瞿佑  相似文献   

4.
小议题画诗     
诗和画,都是通过艺术加工,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以感染于人的文艺创作。众所周知,中国画十分重视“情景交融”,表达深远而富有诗意的意境。宋人说:“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这就清楚地说明了诗和画是密切联系着的。苏东坡也曾评王维的诗、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即道出了中国画与诗的结合,注重诗意表达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杨朔同志的散文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决不是偶然的。读着他的散文,好象身浴东风,口含荔枝,乘竹筏畅游在漓江碧波上,诗意盎然,美味无穷。他说他写散文就是“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茶花赋》既是他散文的代表作,又恰恰能反映出他当诗一样写散文的经验。 你看,文章一开头就说他想构思一幅“祖国面貌”的画,以抒发他极度怀念祖国的诗情。 “祖国的面貌”,要用富有诗意的画能表现好吗?他借画家之口说:“这可是个难题”。为什么“难”呢?难就难在杨朔同志要画的不是祖国一般性的面貌,而是要求画出特色来。要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要“耐人寻味”而“零山碎水”、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色鲜明。蕴涵深厚,是世界绘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所谓“画分三科”(人物、山水、花鸟),实际上概括了字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与入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界各种生命之间的关系。三者整合成宇宙,体现了艺术的哲学蕴含。我国素有“诗画相通”的传统,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总结绘画创作时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轼评价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历代“咏画”、“观画”的佳作很多,当代著名诗人王家新上世纪80年代以《中国画》为题创作的组诗.广受好评,其中的一首《鱼》可谓出类拔萃——  相似文献   

7.
谈中国画的题款圣璞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它与诗文、书法、篆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融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诗、书、画的结合历来有“三绝”之称,最早获“三绝”称号的是东晋的顾恺之。明清以来,由于流派印章的盛行,许多文人能自己刊刻印章,诗、书...  相似文献   

8.
(一)诗歌难教,这是一线语文教师的共识。诗歌教学,难就难在“诗无达诂”,见仁见智;难就难在当讲者多,而课时却少;难就难在一旦真的讲透彻,诗意也荡然无存了。因此,如何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解决诗歌教学这一难题,值得深思。我的想法是,把“写意”作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写意”教法的创想,是由中国画的“写意”技法取得灵感。“写意,中国画中属于纵放一类的画法,与‘工笔’对称。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品的意境,故名。”《(辞海·艺术分册》,(1980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把国画的写意技法迁移到诗歌教学上来…  相似文献   

9.
“诗是什么?诗是艺术的精华,没有诗,便没有完美的艺术;而没有艺术,也就没有完美的人生。”“诗永远属于年轻的人,属于火热的心,我乐于将此书献给他们。”这是著名诗歌理论家、本刊《诗与画》专栏作者孙光萱在其新著《诗与人生》后记所说的一段话。该书作为“人生与艺术”丛书之一种,已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著名前辈作家柯灵作序。本刊编辑部将出售作者签名本,每册定价3.55元,邮发0.20元,邮挂另加0.60元.  相似文献   

10.
边寿民作为“八怪”之一,随着对“扬州八怪”研究的深入而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无论他个人诗、书、画、印的艺术价值还是他对“扬州八怪”画派形成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本文就他为什么属于“扬州八怪”画派这一问题,联系“八怪”画派的自身特征,从边寿民的绘画渊源、艺术特征以及与“八怪”其他画家的交往等方面探讨边氏和“八怪”的内在联系。“八怪”之说始于何时?康、雍、乾三朝的文史资料中都没有清楚的史料记载,直到清末汪鋆才在《扬州画苑录》一书中最早提到“另出偏师,怪以八名,画非一体”的说法。“八怪”在当时为什么没有被记载…  相似文献   

11.
由莱辛的《拉奥孔》中关于诗、画比较之思想联想到诗、画和电视的比较 :画能表现出诗的意境 ,诗能再现画的形象 ;电视的出现 ,克服了诗与画在表意和表形上的欠缺 ,不但能写形 ,而且能传意。电视具有强大的兼容性 ,但绝不是“消融性”。电视应充分尊重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 ,吸收各种艺术的营养 ,使电视银屏更丰富、更有韵味。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之“画味”在于它能表现出笔、墨、气、神、韵的有机结合,诗、书、画、印的和谐统一,从而使人产生各种美感的体验。其展现的“风味”则因时因人而异,或气韵生动传神,或工整艳丽丰腴,或怪诞丑美变形,或天然情趣盎然,丰富多彩,气象万千,能充分体现出中国画这一国粹的独特之“味”的内在美。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这个艺术特点,是经过较长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绘画作品,主要靠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来传达美的信息。一幅画,当画完后,加上款、印,增加作品的美感,可以说是锦上添花。既可以增强绘画的意味,也增强形式的美感。 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说:“特殊的地域和特殊的社会历史能养成特殊的审美趣味。”题款和印章在中国画里的使用,并占有特殊的位置,这也是中华民族长期的审美趣味约定俗成的结果。中国画由于特殊的艺术情趣和特殊的风格的原故,在画上题款盖印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当一幅作品完成后题词、盖章,以完善章法构图,丰富画面主题思想,增强其美感力量。  相似文献   

14.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竹里馆》是诗呢?还是画呢?一轮明月高挂在幽深的竹林上空,一位清隽、飘逸的隐者在对月奏琴,琴声不足以抒怀,于是他按拍吟唱。当时正值林深夜静,四周没有人迹,没有声响,只有明月相伴在隐者身旁……这不是一幅月夜弹琴图吗?整个画面笔法轻柔,意境清幽,那片朦胧的月光与幽暗的竹林构成沉静、和谐的色彩,表现了画面上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自己超然、孤寂的情绪。诗、画属于两种表现范畴的艺术。“诗和画固然都是摹仿的艺术,出于摹仿概念的一切规律固然同样适用于诗和画,但是二者用来摹仿的媒  相似文献   

15.
陈幼萍 《文教资料》2006,(15):57-58
唐代诗人王维,一生留下许多千古名诗和传世名画,他把诗画艺术融为一体,开辟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独特的艺术风格。“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正是苏轼对他的高度评价(《书摩洁兰田烟雨图》)。他的田园山水诗之所以能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因为能把诗和画融为一体。无论是雄奇壮观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还是细致入微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物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抓住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素描,或刻画,挥洒自如,意境独到。诗和画虽然是姊妹艺术,但“诗中有画”的说法,应该是以诗…  相似文献   

16.
在绘画作品中经营诗的意象,是中国画的共同特征和普适审美标准,也是中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形式,这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画与诗的结合扩大了绘画的艺术感染力与表现力,使中国画的思想情感、寓意更加豁达、深远,艺术趣味、艺术境界更上一层楼。但正因为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下这一命题的普适性及其“理所当然”的地位,反而使中国画教师和学生对之熟视无睹。而且,凡论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论,也多是从诗中有画的角度论诗者居多,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的布局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构图”,古人谓之为“章法”。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称为“置陈布势”;南齐美术理论家谢赫在著名的“六法”中曰“经营位置”;唐代张彦远则将“六法”中的“经营位置”称为“画之总要”。这表明布局对中国画创作典型化过程的重要性,它无疑是中国画艺术表现技巧最基本的方面,每位有成就的中国画家在创作作品中进行布局时都是“惨淡经营”。中国画较之西洋绘画艺术在布局上有其特殊性。 一、中国画布局具有主观性和灵活性 中国画与西洋画是二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形式,一般说来中国画讲求以线造型,西洋画讲求明暗造型;中国画写意,西洋画写真;西洋画讲求焦点透视,而中国画讲求散点透视(或移动透视)。这些方面决定了中国画布局形式比西洋画更富有主观、随意和灵活性。现代中国山水画大师张大千先生的《长江万里图》一纸长卷将浩浩万里长江尽收眼底;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则突破时空限制,将不同时间的各个情节巧妙安排在同一画幅空间,把繁杂的“夜宴”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上叙二幅作品都是以移动透视的形式表现的。而宋代  相似文献   

18.
北 宋 诗 人 、 画 家 苏 轼 曾 在 总 结画 竹 经 验 时 指 出 : “ 画 竹 必 先 得 成竹 于 胸 中 , 执 笔 熟 视 , 乃 见 其 所 欲画 者 , 急 起 纵 之 。” 画 竹 如 此 , 作文 也 是 如 此 。 下 笔 前 若 能 成 文 于胸 , 落 笔 时 , 便 能 “ 急 起 纵 之 ”,一 气 呵 成 。 这 便 是 人 们 常 说 的 打 腹稿 。 那 么 , 腹 稿 的 内 容 主 要 包 括 哪些 ? 如 何 才 能 打 好 腹 稿 呢 ? 一 是 腹 中 有 “ 物 ”。 “ 手 中 有粮 , 心 中 不 慌 ”, “ 粮 ”, 是 人 们 的生 活 必 需 物 ; “ 巧 妇 难 为 无 米 之炊 ”, “ 米 …  相似文献   

19.
师 :请同学们朗读古诗《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把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共同磋商。生 :平时我们描写太阳常常用“一轮” ,这诗里为什么用“一道”呢 ?师 :(用红粉笔在“道”字下面画了一个大问号。)是呀 ,为什么不用“一轮残阳” ,而用“一道残阳”呢 ?难道是伟大诗人白居易用词不当吗 ?请大家各抒己见。生 :大概因为夕阳是残缺的 ,所以用“道”吧 !师 :既然夕阳一半下山 ,一半没下山 ,为什么不用“半轮”残阳呢 ?(笑 )师 :“道”作为量词时 ,常和哪些词语搭配呢 ?(老师降低坡度 ,从“道”字入手要学生组词。)生 :…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从美术综合化教学的途径谈谈小学美术教学。1.美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综合。美术与文学自古一脉相承。自古以来,很多中国画名家的诗、书、画艺术被后人称为“诗、书、画三绝”。在儿童画创作教学中,尝试将诗、书、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画古诗这种特殊的命题画教学,可多方位地对儿童进行艺术熏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