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世纪美国现代派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nce Stevens)常被人们誉为"诗人的诗人"。本文试从中国美学对诗歌的论述来分析他的早期诗作"观黑鸟的十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分别有着各自的美学内蕴,放在一起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创造理论。"观物取象"从艺术本源论与审美观照方式两个方面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后世的美学思想;"立象以尽意"最早对"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进行明确的阐释,深远影响到后世"言"与"意"、"象"与"意"关系的讨论,并由此而激发出许多美学命题与范畴。  相似文献   

3.
副词"就"与"才"使用频率很高,义项繁多;并且二者关系复杂,用法灵活,在现代汉语副词中具有代表性。有研究表明"就"与"才"构成的句子有一个相同的句法结构,本文从主观量①、焦点和音重等角度出发,讨论二者在相同的句法结构下产生的对立或统一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4.
唐君毅和牟宗三都是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作为哲学大家,他们毕其一生跋涉于现代文化哲学的"返本开新"之路,其美学理念具有形而上学品格。他们的美学理论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阔的思想建构。他们有意识、系统地探讨了传统文化与中国美学的特性,而其美学思考又呈现出各自的学术个性。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从经济基础还是从上层建筑的角度上分析,有着最佳节约目标和功能取向的现代建筑必然成为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主要选择。然而,在工具理性和经济效益的引导下,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又会使我们的大学校园失去特有的个性色彩和文化内涵。于是,如何在建设以现代建筑为主体的大学校园的同时,适度引进古典建筑、尤其是后现代建筑的美学元素,便成为历史赋予我们的艺术使命。在这一探索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其中"二元对立"和"适度统一"的两种模式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6.
《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是大学文学教授尝试进行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验报告。它指出当今语文教育存在遮蔽人文精神、遮蔽创造力、遮蔽能力、遮蔽文本、遮蔽母语等"五蔽"现象,提出了用现代民主与科学精神来进行"去蔽"和"立人"的观点。实践中,他走进中学课堂与中学生共同研读鲁迅,领会鲁迅精神,"与鲁迅相遇",为大中学现代文学教学特别是鲁迅作品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接受美学理论传入我国,对中学文学作品教学也产生了影响,以读者为中心逐渐取代了以作者、作品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源于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理论侧重强调读者在阅读之前的先在理解,"第二文本"理论更加关注文本的多义性,两个理论对教学的启发是,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能动的参与阅读,并且,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8.
徐上瀛所著《溪山琴况》不仅提出一套古琴演奏技法的要求,同时阐明了琴乐的审美原则和所应达到的思想意境,具有独到的美学价值。"二十四况"中尤以"和"、"淡"最为关键。在器乐学习和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将技巧和心态、心境的培养有机结合以来,方能达到习琴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梁萌萌 《文教资料》2012,(13):25-26
川端康成作为具有日本特色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受前朝和歌、《源氏物语》等"物哀美"特质的文学影响较大。作品《雪国》是其"物哀"美学影响下的代表作,基调优美哀婉,情节平和含蓄,却让人在掩卷后不断回味。本文分别从"物哀"的形成与理解、《雪国》中的物哀之美及其中的现代意识三个方面来分析,从日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物哀"之美这一明显特质入手,结合《雪国》,分析这种独特的美丽与哀愁,以及包含于其中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0.
"多余人"和"局外人"是文学作品中的两类文学形象,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他们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内心有不同的挣扎与彷徨,但都有世纪病患者的特征:具有荒诞感,反抗所处的环境,追求形而上的幸福。其心路历程对现代人精神价值的探求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宗白华先生是一位学术研究的开拓者。他以西方美学为参照,以中国古典美学为根基,成功地开拓出中国古典美学转换发展的新空间。本文意在结合宗先生美学研究的实践,浅析他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的学术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中国百年现代美学理论发展历史,回答了我国二次美学转型期和跨文化美学发展的几点原则问题,归纳了应用美学理论各家的主要观点,揭示了当今中国美学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和美学研究中国化的特点。对21世纪的我国美学理论发展作了前瞻。  相似文献   

13.
王燚 《天中学刊》2013,(6):8-13
刘成纪是一位年富力强又著述颇丰的美学家,具有广博的知识背景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在美学研究方面多有创获。他早期主要专注于艺术与生命的审美流变,对庄子美学思想以及道禅与中国诗学精神有所阐发,后又转而研究自然美的难题,提出了物象美学的概念,建构新自然美学。另外,他对中原文化及其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也进行了重新审定。近年来,其研究视角转向先秦两汉美学与艺术,试图重建中国美学史和艺术史。  相似文献   

14.
艾青站在哲学的高度,把新诗艺术和世界、社会、国家、民族、人生紧密联系起来,系统深入地阐述了新诗的美学本质。艾青认为诗是真善美的结晶,并对真善美的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5.
在主客体二元对立转化为主体间对话的哲学文化背景中 ,当代美学研究面临着中西方通过对话走向整合的趋势。在美学对话的重建与可能性基础上 ,通过中西美学异质性与互补性的比较 ,有助于发现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性前景并克服近代以来西方美学的独断与形而上学 ,从而在跨文化整合的基础上建构当代中国美学。  相似文献   

16.
谭容培 《湘南学院学报》2011,32(3):119-120,124
颜翔林的新著《后形而上学美学》,对于美学原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建构出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推进了当下的美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美术”与“美学”等词从内涵模糊、外延交错到内涵明确、外延清晰的过程正是汉语语境中羡学视野的现代确立过程;也是从美学的观念引进到学科对象与方法的成型再到方法多元化的论域成熟的过程。具体来说是王国雏、蔡元培、宗白华、朱光潜等学者建构哲学美学、社会美学、艺术美学与心理羡学等维度确立了现代汉语语境中关学视野。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源远流长,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华夏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从儒教与道教对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儒、道两家对音乐美学思想影响的异同入手,探讨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宗白华对中国传统艺术境界论的创造性诠释,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转换,提供了范导性的尝试。他以西方近代美学为参照,深入揭示出中国艺术境界论的文化哲学底蕴,使其以现代理论形态呈现于世人面前。宗白华美学思想,至今仍不失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属于前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与西方后现代美学在符号学结构上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它们都强调艺术和审美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因此它们可以结成联盟反对现代美学片面强调艺术和审美的自律性;但前现代的中国美学与后现代的西方美学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前者强调艺术服从现实原则,后者强调现实服从艺术原则,这种差异使得中国美学在弥补后现代美学片面强调虚拟性上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