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27年国民党反共分共后,以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为首的各派系为争夺中央权力明争暗斗,大动干戈。他们都不敢公开放弃孙中山的旗帜,无不指斥对方违背“总理遗教”,无不标榜自己是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蒋、胡“约法”之争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次斗争。“约法”之争本质上虽属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争夺,但蒋、胡在国民党一党专政体制上,在党、政、军等最高权力关系上,在人治与法治、集权与分权,以及“遗教”的应用等许多问题上暴露出明显的分歧。胡氏反蒋虽未能阻止蒋介石的军事独裁统治,但却反映出胡汉民政治思想中的某些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2.
蒋介石在大革命时期,为何挑起“迁都之争”,史学界早已盖棺定论:“一方面是因为革命形势的发展已使蒋介石感到在武汉无法实现其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的阴谋”;“另一方面,南昌地区和江西已在蒋介石的控制之下。在南昌,他可以为所欲为”。然而考察历史事实,本人对此观点不敢苟同。 一 蒋介石办事,往往一箭双雕。廖仲恺惨遭暗杀,蒋氏乘机拉拢汪精卫,以胡汉民的弟弟胡毅生参与暗杀为借口,逼走胡汉民;继以许崇智有与叛将陈炯明勾结的嫌疑,驱逐许崇智;不久,蒋又制造“中山舰事件”,左打共产  相似文献   

3.
为了应付农民起义和列强的交相侵伐,咸同时期清朝权力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清朝权力重心逐渐由中央下移到地方,由“主威素重”一变而为“内轻外重”。胡林翼作为第一个湘军将领膺任湖北巡抚,不仅集军、政、财权于一身,肇建了湖北地方权力体系,而且提挈湘系将领跻身督抚提镇者联翩而起,促进了咸同时期清朝权力结构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汪精卫叛国投敌的原因有三 :特定历史条件下与蒋介石的权力争夺和政见分歧是内因 ,日本的“扶汪弃蒋”诱降政策是外因 ,汪精卫特殊个性和其阶级基础是根本原因。三个原因的合力致使汪精卫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公开逃叛。  相似文献   

5.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新军阀间的矛盾很快就暴露出来了,掌握中央大权的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唐生智等军事集团之间,与汪精卫、胡汉民、孙科等政治集团之间,时而刀兵相见,时而道弟称兄,进行了曲折复杂的勾结与斗争。从1927年到1932年初,国民党大小军阀之间进行了数十次战争,直到蒋介石打败各反蒋派,与汪精卫合组南京政府,这场斗争才宣告基本结束。本文仅就这期间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生要情况,作一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6.
面对发动震惊中外的“中山舰”事件的蒋介石和受此打击的汪精卫,各种政治势力因目的的不同和自身利益的需要,分别持不同的态度,苏俄及其顾问为使统一战线不致破裂以及挽救莫斯科在广州摇摇欲坠的威信,采取了对蒋介石妥协退让的政策,这一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当时中共应持的态度。蒋介石也因此逐步取得了更大的权力,而失去各方支持的汪精卫,深感在政治上已无发展的余地,于是只好“负气”出国。  相似文献   

7.
汪精卫 190 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 ,192 4年参加国民党“一大” ,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9 2 5年当上广州国民政府主席和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主席 ,地位比蒋介石高。但蒋介石在19 2 6年制造“中山舰事件”打击共产党 ,迫使汪精卫出国 ,当上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主席 ;又提出“整理党务案” ,当上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务 ,夺取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 ,排挤了汪精卫的势力 ,地位在汪精卫之上。汪精卫也大搞政治手腕 ,在19 2 7年当上了武汉国民政府主席等要职。蒋、汪叛变革命后 ,宁汉合流 ,国民党各派势力为争权夺利而激烈斗争 …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汪精卫叛国投敌的原因有三:特定历史条件下与蒋介石的权力争夺和政见分歧是内因,日本的“扶汪弃蒋“诱降政策是外因,汪精卫特殊个性和其阶级基础是根本原因.三个原因的合力致使汪精卫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公开逃叛.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北上期间,以西山会议派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公然分裂国民党,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鲍罗廷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敦促下转变对国民党右派妥协政策。在国民党"二大"后,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逐渐主导国民党党权。国民党右派为争夺国民党党权,最终发动中山舰事变,谋求军权高于党权。由于苏联使团和鲍罗廷对蒋介石的妥协,国民党左派失去了以党权限制军权的机会。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最终通过中山舰事变取得了国民党最高权力。  相似文献   

10.
权力、制度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权力是经济运行的重要变量,它是主体对资源的控制力;权力结构可分为正式权力和非正式权力。权力作为一种资本,它具有“服从性”、“乘数效应”、“稀缺性和刚性”的特征。市场本身并不配置资源,资源配置是在市场背后由权力主休进行的,市场失灵的根源是权力边界的破坏和结构的失衡。权力决定着制度的形成,并因此而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1.
蒋介石对国立中正大学的创办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国立中正大学之所以设在江西,这与蒋介石在北伐、"剿共"时期结下的深厚的江西情是分不开的。蒋介石在中正大学的筹划、创办过程中给予了大力的财政和精神支持,并帮助扫除了创建中正大学的重大障碍。抗战胜利后其亲自巡视中正大学,并准备亲自办校,提高了中正大学在全国的地位。同时,蒋介石与国立中正大学之缘,也是其20年来深厚的江西情的缩影,并贯穿了其一脉相承的三民主义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2.
1935年的华北形势危险万分,在日本的疯狂进逼下,蒋介石非常清楚,冀察两省和平津二市是保不住的,早晚要丢失的。现在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利用宋哲元手中掌握的二十九军实力对日实行敷衍、缓冲,尽可能拖住日本伪化华北的步伐。宋要想守住华北,必须按照蒋介石的要求对日方"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宋代蒋受过两年之久,直到平津丢失,蒋亲自出面为其承担责任,宋忍痛含诟,委曲真相才大白于天下,终获国人的谅解。  相似文献   

13.
1944年美国向延安派遣了一个军事观察组,代号"迪克西使团",与中共取得了直接的接触,但是,美军观察组的派遣,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片面的扶蒋联共政策,开始对中共进行军事援助,而是试图以联合中共作为向蒋介石施加压力的手段,以促使蒋改革内政,成为控制中国的唯一政治力量,避免中国内战的爆发,从而达到控制中国及保持远东稳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在反蒋派的逼迫下再次下野。继任的孙科政府,因得不到实力派的支持,面对日军的侵略也一筹莫展。为应付内外交迫的形势,孙科政府在外交上提出了对日绝交方案。然而,孙科政府的对日绝交方案不仅违背了宁粤和会既定的外交政策,而且对蒋介石与汪精卫的政治地位也造成威胁,因而遭到蒋、汪的联手否决。孙科政府对日绝交方案的提出与否决,表面上是宁粤双方外交政策分歧的结果,实质上则是国民党派系斗争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1930年代参与剿共是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互动的重要内容。地方派系因应助剿,仅以反制或顺应形势等词难以概括其复杂面相。在晋军李生达部赴赣助剿个案中,就晋方而言,获得协饷以减轻财政负担在晋系的考量中占据重要分量,而借此消解蒋介石的疑忌也是其动机之一;就蒋介石而言,兵力捉襟见肘之际,调晋军入赣,自有助剿功用,但更重要的是借此试探晋方,以及消解两广联合北方以图反制中央之意图。表面化的剿共对于双方而言只是目的之一。剿共问题上的互动折射出这一时期地方实力派与蒋介石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6.
1923蒋介石受孙中山委派,作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团长访问苏联。通过记述蒋介石访苏的背景、经历、观感,他访俄前由师法苏俄到访俄后对苏俄应有事实与主义之分转变的原因。正确看待这些原因对我们认识蒋介石这一时期的思想面貌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统治理论与主义之争空前激烈。改组派的陈公博与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围绕"国民党的改组"、"中国革命的性质"、"国民党的阶级基础"、"民众运动的存废"等问题展开一场笔墨官司。陈公博提倡以农工小资产阶级为基础,恢复民众运动,继续进行打倒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国民革命。吴稚晖则要求再度清党,进行全民革命。事实证明,此次笔战是改组派借助舆论的力量来打造自身政治立场的手段,是汪、蒋集团争夺"党权"的一次理论交锋。  相似文献   

18.
胡适与蒋介石,一个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风云人物,另一个是1928年至1949年10月以前中国的最高执政者;一个是世界主义者,另一个是民族主义者。他们既承传旧学,又容纳新潮,彼此以反共为合作的政治基础,但又因"民主"与"专制"的不同理念而发生冲突:胡适一心要在中国移植美国式的政治体系,主张言论自由与民主宪政,而蒋介石则认为这是在唱"民主自由高调",如果照此办理"则必断送国脉矣"。由于受中西文化的不同影响,在他们的政治交往中可谓摩擦不断,但终究没有公开决裂。究其缘由,大致有如下三点:一、胡对蒋的批评与讽谏是以支持为前提的;二、蒋在内心虽对胡颇为反感,但在行为方式上仍有相当程度的包容;三、蒋不满美国干预中国内政,但又急需争取美援,他十分清楚,胡的背后有美国支持,故对胡适不得不适度地妥协。  相似文献   

19.
1946-1949年,顾维钧在担任中国驻美大使期间,竭力争取美国援助,为蒋介石发动的内战服务。但他的个人努力终究不能挽回蒋家王朝灭亡的命运,可以说是他个人的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20.
针对《蒋界石日记揭秘“九一八”事变》一文作者关于“蒋介石不大可能下令张学良“不抵抗”的观点,提出几点质疑,指出,仅以蒋介石9月18日没在南京以及他那几天的日记为依据,否定他下令不抵抗的史实,是没有说服力的;进而指出.没有真凭实据,历史结论是不能随意更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