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师范大学生的自信现状。方法为运用个人评价问卷(PEI)的方式对重庆三所高校中随机抽取的306名师范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为男师范大学生自信评价水平高于女师范大学生,特别是在体育运动方面;来自农村的师范大学生仅在学业表现方面自信评价水平高于来自城镇的师范大学生;除学业表现方面外,艺体类师范大学生自信评价水平高于文科类师范大学生。结论为社会、学校、家庭都应提高对师范大学生自信的重视程度,应针对不同群体的师范大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以提高师范大学生的自信水平。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重要教育类型,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相比于本科生,高职生心理状态更加敏感和脆弱,情绪人格等心理健康素养亟待加强。高职院校应兼顾优良技术技能和优秀心理素质的培养,转变理念,突出服务属性;加强重视,健全工作机制;优化团队,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以技能大赛为抓手,重塑自信;运用积极情绪干预,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融合多方资源,建好心理健康服务社会网络。科学分析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策略,及时干预和化解高职生的各种心理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标:通过调查,揭示师范大学生成就归因风格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应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与多维—多向归因量表(MMCS)中的《学业成就归因量表》对180名师范大学生进行评定。结论:师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生源地上存在着差异;师范大学生的成败归因特点在性别、生源地上存在着差异;师范大学生的成败归因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在强迫症因素、恐怖因素、偏执性上存在着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牛蕊平 《教育文汇》2014,(13):46-47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提供必要的援助,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提高高职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培养其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奠定基础。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护理专业高职学生共245人进行心理测评,测评工具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筛选出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29人进行心理干预。干预后,除躯体化和精神病性两个因子外,干预对象总均分及其他各因子分低于干预前的所得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在调查样本中的比例,由干预前12.78%降至干预后6.17%。心理干预对改善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作用,但对其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持续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新课改出发,提出了新课改背景对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的新要求以及在课改过程中有些教师表现出来的种种心理不适现象,以此看到了新课改对师范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的挑战。为了适应新课改,师范教育必须突出师范性,加强“教师意识”的培养,提高其将来的职业适应性;强化职业心理素质,坚持师范大学生—高师院校—社会的整合;对原有的心理学、教育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课应成为公共必修课。  相似文献   

7.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利用一般健康问卷(GHQ-20)对18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高职生心理健康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生;存在年级差异,大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存在父母受教育程度间差异,父亲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学生越容易忧郁和焦虑,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母亲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低;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本科院校学生。结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自身的主要特征决定。  相似文献   

8.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58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1.7%,其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正常人群;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因此,应针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职技高师学生因其职业定向的特殊性,其心理问题也有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贫困焦虑、自卑、专业学习兴趣不高等。提高这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从关爱贫困生、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预防——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培养职业情感等方面做工作。  相似文献   

10.
孙晓青  於荣  田海洋 《巢湖学院学报》2005,7(3):148-149,152
本文首先分析目前基础教育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现状,得出结论导致基础教育生心理问题不能很好解决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正经受多种心理障碍困惑.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多方面需求,加强学生所处"生态"环境主导者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做好两种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既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和非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了解四川省高校学生性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学生提高性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可参考的实践依据,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提高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针对性地对四川省6所高校共1400名学生进行了性心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总的来说,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其性认知心理比性态度心理健康水平高;(2)不同的性别、年级、学校、家庭关系和带养人的学生之间,其性心理健康水平有差异;(3)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水平与其性别、年级和家庭关系这三个人口统计学因素相关,可以通过以上三因素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2.
从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实际出发,对具体工作开展的框架体系进行探讨。针对高校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原因,解析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目标,探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制度制定的目;际,具体给出学校工作人员帮扶有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工作指南,明确在心理健康工作中教师等学校工作人员和学生工作人员各自的职责以及对于心理工作至关重要的保密制度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健康的心理对21世纪的大学生而言,是他们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的前提,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大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备条件.可以通过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修养,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接纳自我,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和善于调节、控制情绪等途径和方法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日趋严重 .这不仅影响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 ,而且阻碍合格人才的培养 .要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 ,就必须提高他们的心理保健能力 ,使大学生在面对挫折、压力时 ,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本文阐述了心理保健能力及其内容 ,指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保健能力的途径 ,为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  相似文献   

15.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股重要心理学力量,主张心理学应该对人类自身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必要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探索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应用,以此来增进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其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6.
高师五年制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差,针对五年制学生特点,采取了一系列的心理教育有效措施,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效,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情绪是带给人们快乐或者痛苦的重要心理现象,人需要进行情绪管理。辅导员面对复杂性、突发性和边缘化的工作现状,面对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与迷茫的职业发展前景,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当前高校应重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情况,关注辅导员的情绪发展特征,完善学校对辅导员的关心支持系统,促进辅导员掌握积极的情绪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者、事件处理的协助者、危机事件干预后的关注者。辅导员要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分类指导,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掌握这些工作策略,才能发挥好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方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文素质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又是与人文素质的高低相互联系的。当代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同学交往障碍、网络成隐、情感冲突与困惑、畏惧挫折等一些心理问题。就业压力、学业焦虑、经济状况、学生个体心理素质差异、学校教育不注重人文关怀等是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完善心理咨询体系、帮助大学生建立自信和健全人格、加强挫折教育、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大学生阅读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等是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学生、家长、高校乃至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热点.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一些有效利用体育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