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阜康绿洲土壤盐渍化与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该文以电导、易溶性盐含量、pH作为盐渍化程度的指标 ,将阜康绿洲的土壤盐渍化程度划分为 9种类型 ,其中以强盐渍土和盐土为主 ,在纬度梯度上从南至北 ,即从洪积扇下部到沙漠按照中盐渍土—强盐渍土—盐土—强盐渍土—盐土—非盐渍土的顺序依次分布。以群落的优势种类型、灌木盖度、灌木多度、多样性等指数作为阜康绿洲荒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标 ,根据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和系统将阜康荒漠植物群落划分为 9种类型 ,以囊果碱蓬群落—琵琶柴群落—柽柳群落或盐柴类的半灌木群落—琵琶柴群落—柽柳群落或盐柴类的半灌木群落—梭梭群落的顺序依次分布。琵琶柴群落为阜康荒漠的地带性植被 ,分布广泛 ,各种植物群落在空间上交错分布。通过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 :在阜康荒漠植物群落的多度、盖度和多样性与盐渍化程度无显著相关 ,盐渍化程度的变化主要影响到植物群落组成的变化、群落类型的空间分布和演替 ,特别是盐生植物的多样性和分布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是在青海省达日县青珍乡进行的,分析了高山嵩草草甸不同退化演替阶段覆被变化与植物群落特征、多样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轻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地物种数分别占研究区物种数的58.93%、73.21%、66.07%。原生植被的优势种高山嵩草随退化程度的加剧而逐渐减少,其优势度分别为27.13%、12.37%、1.82%。物种多样性指数依次为中度退化演替阶段(3.41)>重度退化演替阶段(3.39)>轻度退化演替阶段(2.99);均匀度指数依次为重度退化演替阶段(0.94)>中度退化演替阶段(0.92)>轻度退化演替阶段(0.86)。地上生物量中度退化草地最大,轻度退化草地居中,重度退化草地最低。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禾草类和莎草类植物的生物量减少,而杂类草增加。轻度退化草地地下生物量明显高于退化草地。相关分析表明,植被盖度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3.
东江干流河岸带植物多样性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江干流河岸带为案例研究区,借助回归分析和冗余分析(RDA),从不同尺度探讨了研究区内河岸带植物群落物种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Patrick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等指示群落α多样性的指数沿东江干流河岸带的变化情况相似,从下游至上游总体上均呈现出逐渐上升趋势,其中除Pielou指数外,另三种指数的回归拟合均达显著水平(P<0.05);②以Bray-Curtis指数表示的群落β多样性在上、中、下游不同样地间群落相似性整体较低(均值仅0.17),经广义可加模型(GAM)拟合后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其中β多样性相对高值点出现于中、下游区域;③相邻样地间Bray-Curtis指数显示该干流的群落β多样性具较强波动性;④经RDA排序揭示的群落分异主要影响因素,首推纬度与海拔的叠加效应,表征为群落样地沿第一轴从左到右按下、中、上游顺序清晰排布;⑤下游群落物种多样性较低,外来物种入侵程度较高,中游次之,上游情况与下游相反;⑥东江干流的物种多样性与入侵植物对群落的侵入程度,以及与土壤总磷、总氮、pH值、有机质等营养要素均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又以土壤总磷的影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东北-西南草地样带植物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野外实地调查数据与气象数据对内蒙古东北-西南草地样带植物多样性进行不同利用强度与水热梯度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①在利用强度梯度上,草地植物多样性呈现出先增加、后迅速减少的变化规律。这表明适度的草地利用水平是有利于保持物种多样性的,但重度不合理的利用则会促使植物多样性迅速降低衰退,并且难以恢复;②样带生物多样性随着水热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变化规律,即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水分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物种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随着水热梯度变化较为明显,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并不明显;③对于植物多样性各指标与气象要素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得到物种数量、Margale丰富度与气象要素间呈现显著相关性,其中与气温呈现显著负相关、与降水呈现显著正相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气候要素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这是由于上述两个指标更大程度上受到群落特征自身的影响,而对环境梯度变化不太敏感。  相似文献   

5.
典型草原地区旅游发展对植被的环境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丽梅  吕君 《资源科学》2009,31(3):442-449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为研究区,利用生态学中的密度、盖度、频度、重要值以及采用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和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einer index)来分析植物样方的植物种类多样性,结合样方的种类组成和盖度等来探究旅游发展对草原植被的环境影响。通过旅游活动对植物种类的影响、对植物种类多样性的影响、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对群落外貌的影响分析,得知旅游活动对植被生态安全干扰的破坏在Ⅲ级以上,群落由克氏针茅占优势转变为以冷蒿为主的草原变型,今后必须加强对草原旅游开发与规划理论以及开发模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采用植被群落调查方法,对位于蒙古高原东南缘的内蒙古自治区正镶白旗典型草原区开展了野外综合考察。基于调查数据,结合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LUCC)数据,计算分析了不同利用强度下的草地植物物种数、群落α多样性以及群落β多样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草地植物的物种数量是随着利用强度增强而逐渐降低的;但禾本科和杂草类植物数量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菊科植物则呈现出持续下降的变化规律;豆科植物则呈现出现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在生态工程区域,无论是物种总数不同科目物种数量均是最少的;②物种重要值的分布特征是:羊草、克氏针茅等建群种在背景样地中最高、随着利用强度的增加,其重要性逐渐降低,而伴生种、杂类草的重要值逐渐升高。在生态工程区,羊草的优质牧草物种重要值是最高的;③总体上,研究区草地植物群落α多样性在轻度与中度利用样方中较高,背景样方次之,重度利用样方中最低。而生态工程区,其各个指数均则介于轻度、中度利用与背景样地之间;④群落相似度指数在轻度与中度利用草地样地最高、说明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而生态工程区与背景样地相似度指数较高,说明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7.
采用系统抽样法对康马县境内年楚河流域源头的高寒草地进行鸟类物种多样性调查,共记录到鸟类30种,隶属8目15科。其中Ⅰ级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种,Ⅱ级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种。四个季节不同样点的物种多度具有明显差异(F=3.771,P=0.02);鸟类物种多度受海拔高度(SE=0.002,t=-2.812,P=0.008)和土壤温度(SE=0.023,t=5.045,P=0.00001)影响。各季节间的鸟类多样性指数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F=4.125,P=0.014)。植被盖度(SE=0.326,t=2.250,P=0.031)和土壤温度(SE=0.007,t=3.779,P=0.0006)对各样点鸟类多样性指数有明显影响。四个季节中夏季鸟类物种多度最多,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  相似文献   

8.
蚕豆种质资源形态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660份蚕豆种质资源进行了形态标记遗传多样性鉴定。结果表明:蚕豆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755。11个不同地理来源群体间显示出显著的形态标记遗传多样性差异,国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略高于国内群体平均水平。国内除云南、山西蚕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高于国外群体(1.8512)外,其他省(区)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均低于国外群体。研究结果显示,云南、山西、青海是我国蚕豆资源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应进一步加强该区域蚕豆资源的搜集、保护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温带次生林破碎化对繁殖鸟类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06年,通过考察森林斑块破碎化指数和鸟类的群落结构,探究了温带阔叶次生林破碎化对繁殖鸟类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次生林岛屿内鸟类多样性及鸟类密度年际间存在很大的波动(P〈0.01);不同面积的森林斑块间鸟类多样性差异显著(P=0.015),但不同物种对次生林斑块面积的反应各不相同,鸟类密度在面积不同的岛屿中也存在差别(P=0.526);面积大的斑块中物种多样性较高,面积小的斑块中鸟类密度较大;岛屿形状对鸟类多样性影响显著(P=0.032)。鸟类多样性随岛屿形状的不规则程度的增大而增加;鸟类密度与岛屿形状不规则程度呈二次多项式关系(P=0.594);岛屿面积与鸟类多样性及密度之间存在幂函数关系.验证了经典的岛屿生物地理肇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青藏高原特色植物蕨麻根际可培养真菌的群落特征,对蕨麻根际土壤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应用光学显微镜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对真菌进行形态观察,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菌种鉴定。从蕨麻根际土壤中共分离获得真菌菌株56株,其中优势菌属有青霉属(Penicillium sp.)、曲霉属(Aspergillus sp.)、枝孢属(Cladosporium sp.)。孟加拉红培养基对土壤根际真菌分离效果最佳,而察氏培养基未成功分离出真菌。蕨麻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均高于非根际,蕨麻种植后根际真菌的多样性远高于种植前。表明蕨麻的生长发育对根际真菌群落的构建具有调节作用,从而造成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度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对西溪湿地生态系统内菰(Zizania latifolia)群落、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和人工植物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群落中的土壤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土壤营养元素储量以及三种优势植物营养元素的积累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栽培的再力花群落土壤TOC、TN和铵态氮含量较少,这主要是与土壤含水率有关;三者土壤营养元素垂直分布较为相似;三者植物叶以及穗和地下部分中N、P含量均较高;湿地植物群落(菰群落和芦苇群落)土壤TOC和TN储量比较高,而再力花群落土壤TP储量较高;芦苇积累TOC、TN、TP的含量远远高于其它两种植物;人工栽培的再力花群落水体内各元素含量均高于其它两种湿地植物群落的水体.  相似文献   

12.
新疆艾比湖地区沙尘天气的地表条件及土壤保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参照区相比,减弱艾比湖地区地表抗风蚀能力,导致沙尘天气形成的不利因素首先是该区春季裸露的耕地和低覆盖度荒漠景观的分离度/破碎度较低。其次是较高的植被生态优势度、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pH值,以及较差的土壤粒度分选性。而利于地表土壤稳定性的积极因素则是植被盖度、植物群落多样性及较粗的土壤质地。在查明艾比湖地区沙尘天气发生的地表条件基础上,可以通过生物的、物理和化学的方法使上述地表环境向抑制沙尘天气发生和保护土壤免遭风蚀的方向演替。通过人工种植草、木本植物和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度。同时,注意增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选用耐盐碱植物和先进的灌溉技术治理土壤的盐碱化,降低其pH值。掺沙改良粘重的土壤,减少沙尘源地。并按一定空间格局退耕还林还草和合理布置农田防护林网,对大面积耕地/低盖度荒漠进行充分分隔,以增加其离散程度,能有效防止土壤流失(风蚀)。  相似文献   

13.
王长庭  龙瑞军  刘伟  王启兰  张莉  吴鹏飞 《资源科学》2010,32(10):2020-2027
利用2003年-2005年中国科学院海北站不同群落类型草地和土壤的实测资料,研究了高寒草甸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的分布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随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的增加而降低;群落生物量随着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类型草地土壤中,藏嵩草沼泽化草甸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全碳均显著高于其它三个类型草地各层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全碳(P0.01),4种群落类型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土层、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存在明显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有机质、全氮呈显著相关,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可作为衡量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不同类型草地其最初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生产力水平和土壤养分条件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组成和活性。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的发展对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高速公路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对沿途生态系统(尤其是其中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及地质状况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本文论述了高速公路建设对自然生境、本土植物群落、野生动物等的影响,例举了高速公路建设在导致边坡裸露、诱发地质灾害、引起生物生境破碎、破坏生物生存系统连续性的负面影响,提出高速公路的建设可能导致路域生态系统生物组分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群落演替方向发生改变和诱发大规模病虫害爆发,特别指出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营运将对路域生态系统中野生动物的生活行为(包括觅食、迁徙及繁殖)乃至植物的传粉等均有可能会受到影响,指出生物廊道设计在维护路域生态系统生态学功能和系统稳定性方面的功能,提出生态高速公路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生物廊道的新理念。在综述国内外高速公路生物廊道设计和结合作者亲身参与生态高速公路生物廊道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廊道设计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拉萨甲玛湿地鱼类资源及其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范丽卿  刘海平  郭其强  潘刚 《资源科学》2010,32(9):1657-1665
近年来,青藏高原丰富的湿地资源和独特的鱼类组成正面临着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2009年春、夏、秋,使用地笼调查了拉萨甲玛湿地的鱼类资源及其时空分布。根据植被类型和流速,将湿地分为静水沉水草型(SS)、流水挺水草型(FE)和流水沉水草型(FS)3种生境进行采样。共捕获6种鱼类计3318尾,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nghusbandi younghusband(i26.1%)和东方高原鳅Triplophysa orientali(s22.3%)是优势种。甲玛湿地是小型鱼类和较大型鱼类幼鱼的生活场所,相比于其他地区,其渔获物中缺乏异尾高原鳅和拉萨裸裂尻鱼较大个体的样本。甲玛湿地鱼类多样性较低,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1.718,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191,Pielou均一度指数为0.959。生境、季节和昼夜对鱼类种类没有影响,但对鱼类群落结构和渔获量有显著影响。FS生境的鱼类数量显著多于SS(p=0.006)和FE生境(p=0.002),不同种类的鱼对生境有不同的选择性。春季的鱼类数量远远大于夏季(p0.001)和秋季(p0.001),且季节差异随种类而不同。夜间的渔获量显著多于白天(p=0.014),大多数种类在夜间更活跃。  相似文献   

16.
西藏青稞种质资源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西藏青稞种质资源,以促进种质资源在高原青稞遗传育种与改良中的合理有效利用,实验采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 -PAGE)技术,对347份供试材料进行了醇溶蛋白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分析表明:实验产生169条相对迁移率不同的带纹;材料间谱带数目变幅在2~17之间,平均可分离出7.59条谱带;89种变异类型归属于ω区,γ区、β区、和α区分别有12、72和27种变异类型。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ω、γ、β和α分别为0.68、0.18、0.72、0.60。进一步分析表明,西藏青稞地方品种醇溶谱带类型中最多、西藏近缘野生大麦醇溶谱带类型居中,藏区青稞育成品种醇溶谱带类型最少;实验材料醇溶蛋白各区谱带遗传多样性指数也呈相同的规律;在三种材料类型总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中,藏区青稞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0.60),西藏青稞地方品种次之(0.54),西藏近缘野生大麦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小(0.50)。这些结果表明了藏区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度高,均匀度好,不同地区间的青稞育成品种遗传差异较大。347份材料经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25水平上时全部聚为一类;若以所有材料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0.43(L )为阈值,可将347份材料划分为六大类。  相似文献   

17.
东江干流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10年1月对东江干流水体51个点进行的浮游植物及其群落结构调查,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种类和密度状况,分析了河流中浮游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生物多样性,并据此评价了东江干流水体水质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该干流水体中物种丰富度中等,个体分布较均匀,共有浮游植物7门83种(包括2变种);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达38种,占所有物种数的45.78%,其细胞生物量占总浮游植物的53.99%;主要优势种为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菱形藻(Nitzschia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舟形藻(Navicula sp.);浮游植物的密度分布不均匀,其中下游显著大于上、中游,且主要密集于下游的东莞市和惠州市江段水体;东江干流水体中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为一致,上游的物种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稳定性较下游略高;以多样性指数为指标对水体作评价,结果显示大多数采样点位水体营养化程度不高,水质总体良好.  相似文献   

18.
范海青  王凌文  王丹  殷操 《科技通报》2019,35(2):213-219
为了深入探索农村生活污水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系统中土壤、植物根系及砾石区域细菌16S rRNA的V3-V4区进行深度测序及PICRUSt基因功能预测。结果显示,农村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土壤、根系及砾石生物膜上细菌群落多样性、组成和功能各有不同,而植物根系群落结构的演变更有利于污水处理:根系细菌群落物种多样性(OTU系列总数和Shannon指数)和优势细菌种类均大于砾石或土壤;两种湿地植物(滴水观音和美人蕉)的根系细菌群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美人蕉根系中以产碱杆菌属(27%)、黄杆菌属(29%)、溶杆菌属(30%)和假单胞菌属(13%)为优势细菌,滴水观音根系以乳球菌属(28%)、黄杆菌属(20%)和假单胞菌属(34%)为优势细菌;KEGG结果表明根系代谢功能与土壤及砾石区均存在差异(p0.05)差异且KO基因预测证实根系代谢能力最大。COG功能预测显示美人蕉根系代谢强度高于滴水观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主要代谢酶基因,如双加氧酶、脱氢酶、磷酸盐脱氢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氢酶基因中脱氢酶基因的丰度最高,并且美人蕉根系的功能基因丰度值最大。这些结果为高效构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镱锂  吴雪  祁威  李士成  摆万奇 《资源科学》2015,37(7):1455-1464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及珍稀濒危物种资源的基本途径。具有敏感生态系统和丰富生物多样性的青藏高原,其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其成效一直以来是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以最新的《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和已发表NPP与保护成效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青藏高原保护区的组成、分布格局与保护成效。结果表明:11963年至今,青藏高原地区建成了各类保护区155个,面积达82.24万km2,占全高原面积的32.35%;2保护区类型主要以野生动物与荒漠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系统、野生动物3个类型为主,各占高原内保护区总面积的36.84%、33.35%和6.80%;3形成了以超大型保护区为主、中部和东南部分布为主、保护类型多样为特点的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体系;4经过50余年的生态建设,保护区保护成效显著,主要表现为:珍稀濒危物种数量显著增加、濒危物种西藏马鹿被重新发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得到了恢复和改善及典型保护区内草地植被的生态功能增强。本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5):645-645
<正>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土壤生态研究组肖海峰等人利用土壤线虫作为指示生物,通过对其群落的鉴定和一系列的生态指数的计算,比较和评估了纳板河流域、勐仑植物园等几个位点的不同橡胶种植模式下长期种植(15—20年)后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线虫成熟度指数表征了橡胶种植导致土壤质量不同程度的退化,一些高c-p值的稀有线虫在单一橡胶种植模式中的丧失为保护地下生物多样性敲响了警钟。鉴于土壤线虫在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