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公元前370年 ,中国先秦的墨家学派就进行了光学研究。《墨经·光学八条》记述了光的生存、光与影的关系 ,针孔成像 ,透镜聚光结影的原理 ,这是世界上早的摄影光学著作。1250年 ,欧洲修道士马格纳斯发现银盐受光变黑的现象。这样 ,发明摄影术所需的两方面基础———物理学与化学新认识 ,为摄影术的诞生准备了条件。1826年 ,法国的尼普斯在房子顶楼的工室里经过长达8小时的曝光 ,用装在暗箱里的铅锡合金板记录下窗外的景色。这是人类用暗箱和感光材料摄影合成的第一幅永久性照片。1837年 ,法国画家路易·达盖力用水银蒸汽使曝过光的铜板显影 ,…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听到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这个名字,还是十四五年前,我读到诗人王寅的一首名为《罗伯特·卡帕》的诗。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湄公河三角洲却一直在下雨 三周以后他就死在这儿 死在黑色的雨季 他的脸上从没有伤痕 没有 最后倒在芭蕉树下的时候  相似文献   

3.
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洛杉矶时报》派往伊拉克战场的摄影记者布莱恩·沃尔斯基,因为一张为了使构图更美丽使用数码技术合成的新闻照片被解职,不仅使自己名誉扫地,也使报社的名声受损。这件事,值得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记者们,对数字化新闻摄影技术带来的变化作一些思考。 1、数码摄影技术给新闻摄影带来了什么。 的确,数码摄影给新闻摄影技术带来众多的变化,特别是数码摄影图像的存储、处理、传输的方便和快捷,提高了新闻摄影的时效性和表现力,从而提高了新闻摄影这种新闻报道形式与电视新闻、网络视频的竞争力。因此,数码摄影技术  相似文献   

4.
周立新 《新闻前哨》2007,(2):98-100
2006年,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一幅获金奖的作品因作用电脑造假而被取消获奖资格;2004年7月。我国某报记在西安暴雨报道中利用数字技术将“积水”变成了“洪灾”,并通过网络在美联社发布后,被一位远在芬兰的读揭穿;2003年4月1日,有着25年从业经历的摄影记布赖恩·瓦尔斯基,因为制作一张用电脑处理的假照片,被洛杉矶时报社解雇。[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数码相机的面世,使摄影发生了巨大变化。像素普遍提高到200万以上,其中柯达DC290的像素达到了330万,拍摄后不作任何处理就能打印出10寸以上的大照片,而且照片质量非常精美。专业数码相机的发展更令人瞠目结舌:柯达——佳能DCS660数码相机的像素达到了600万,拍摄后直接打印出的巨幅照片可以把黄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采访中,摄影记欲将新闻事件通过镜头准确生动地反映出来,那么就必须抓拍新闻事件的特征即发挥摄影特写的独特作用。摄影特写在新闻摄影学上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摄影记在拍摄时,抓住最富有特征、最能感动人的情节加以表现。从一个人物身上或一件事物中,选择它以简练的手法,舍弃题材中一切次要的、从属的或与主题关系不大的部分,从而更集中、更细致、更突出地表明主题。另一种则是摄影报道的一种手法,是摄影构图学上景别的一种。摄影记在拍摄取景时,用近距拍摄或用长焦距镜头远拍的方法,让主体局部充满画面,  相似文献   

7.
一位印度老人睡在长凳上,他的小狗睡在下面,这是一段安静美好的时光。一位摄影师按动快门,此时此刻,连警觉的小狗都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他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  相似文献   

8.
弹指一挥间,从事摄影工作已经有十个年头了,这期间,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原因,我辗转去过全国十多个省市,拍摄了大量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物,每当翻开相册,看着这些被我的相机定格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时候,我的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成就感,拍摄他们所历经的艰辛和困苦早已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新闻摄影与新闻摄影赛事出发,对改革开放后国内的新闻摄影赛事进行了相应梳理和归纳,对当代中国新闻摄影赛事与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11.
在江城武汉的数家报纸上,常能见到署名杨军的曝光类新闻图片作品。杨军是专业的摄影记者吗?他何以如此勤奋、高产,仿佛是不文明行为的“天敌”。据了解,杨军是个笔名,他大名杨永华,今年已经58岁了。祖籍山东的老杨,退休前是武钢集团钢丝绳厂的检验工。退伍军人出身的他,还是个光荣的共产党员。老杨戏称自己是个“揭短专业户”,他几乎每天都要穿梭于武汉三镇,其“一日游”的主题便是寻觅曝光新闻。老杨的摄影基础,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打下的。自从1993年,在党报上发表第一张摄影作品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杨军家住汉阳的长江边,江滩上植有很…  相似文献   

12.
赵康 《新闻知识》2000,(9):40-40
观赏中外优秀新闻摄影作品,令人对一幅幅感人的画面、精彩的瞬间赞叹,为反映的新闻内容所能选取的侧面、变化过程的准确、典型等而折服。这些成功之作的奥秘在哪里?许多实践者采拍了大量的新闻照片,有的甚至花费长久的时间辛勤耕耘,其收获、效果甚微;有的面对大、小新闻题材拍什么,不拍什么,如何观察、选择正面、侧面的变化过程,心中无数,时常感到茫然。究其原因,作品成功与否,在于新闻摄影的关键:贵在发现,贵在表现。反之,违背新闻摄影规律,当然所拍摄的照片就显得苍白无力。 新闻摄影是纪实的,再现新闻事实本质的纵横断…  相似文献   

13.
当好摄影通讯员,我有采访、投稿、用稿等诸多感受。这里,简述一点体会,仅供参考。培养新闻敏感不论是摄影记者,还是摄影通讯员都少不了发现新闻的能力,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新闻敏感。1996年7月至8月期间,黄冈市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我在黄梅县采访。该县干群一边防洪一边将抢收回的稻谷扬净晒干,向国家交售公粮。这在正常年份就不算什么,而在特大  相似文献   

14.
笔者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作为一个新闻爱好者,第一次举起相机拍新闻照片,没想到在省级党报《河南日报》(2005年5月18日)和《河南日报·农村版》(2005年5月17日)上了两个头版,这虽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笔者以为,拍新闻照片要有“三心二意”,才能拍出好的新闻照片来。“三心”即细心、耐心和信心;“二意”即吃透“党意”和“民意”。2005年5月15日是伊川县白沙乡集会时间,笔者外出时发现在白沙乡农村信用社的大厅里人山人海取款的情景,这使我想起前几天母亲拿的一个信用社的存折,存折的“注释”项为“粮补”。母亲还高兴地对我说,现在…  相似文献   

15.
张柯 《青年记者》2004,(5):28-29
纸介媒体已经进入“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读图时代。那么读图时代对纸介媒体新闻摄影队伍的最大挑战何在昵?我想,其一,摄影工具的飞速进步对新闻摄影队伍带来了挑战;新闻摄影队伍整体凸显新闻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准备不足。其二,新闻图片的生产、加工和使用需要机制创新。一在读图时代,传统新闻摄影  相似文献   

16.
7月 5日 一 上 班, 刚 刚 从 北京 回 来 的夏 海 春 抑 制 不 住 自 己 喜 悦 的 心 情 , 把 自 己 获 得 的 一 个奖章 , 两 本 获 奖 证 书 和 一 幅 与 中 央 领 导 合 影 的 巨幅照片 ,向 单位 的 领导 和身 边的 工 友们 展 示,汇 报 自己进 京 领奖 时的 感受 。 一 心  相似文献   

17.
刘苏阳 《新闻知识》2005,(8):74-74,65
新闻摄影是指具有新闻特性的摄影作品。新闻特性在前,摄影技巧在后。既然属于新闻范畴,那么,首先就应该具备新闻的特征和要素。此外,新闻既然是记者编辑从每日林林总总的社会生活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或刊登在报刊,或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传输,自然就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应该具备一定的重要性、特殊性、接近性、趣味性、引导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郑国斌 《新闻界》2000,(2):61-62
世界正在走向知识经济的社会 ;我国已处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纵观国际国内 ,我们都面对着一个新的时代。怎样适应新时代的步伐?如果说各行各业都面临挑战 ,那么 ,作为总是站立在时代潮头的新闻队伍的一个方面军———新闻摄影记者 ,尤其是党报摄影记者 ,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如何迎战而成为新时代一个合格的党报摄影记者 ,姑试说之。时代的挑战历史的使命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 ,我们的思想由僵化走向解放 ;我们的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 ;我们的经济由计划走向市场 ;我们的科学技术由落后走向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一、新闻摄影现状分析 当前图片报道几多几少的现象仍然突出:摆拍的多,抓拍到鲜活的少;唱四季歌的多,有特点的少;反映动态的多,深度报道的少;事件新闻多,典型人物少;社会新闻多,经济新闻少;一般性的多,重大主题少。其主要原因有三点:  相似文献   

20.
自从我国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经济新闻图片在晚报上的位置越来越突出了。然而经济新闻的“硬”和晚报新闻的“软”是一对天生的矛盾。如何使经济新闻图片报道更具晚报味已成为晚报摄影记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一、透视经济活动背后的故事“新闻的面要广一些”,是我们晚报的老前辈赵超构先生一贯的办报思想。这一思想至今对于搞好晚报经济图片报道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广泛性和多样性是晚报新闻的固有特征,只有抓住了这一特征,使晚报的经济新闻既有天天不能离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又有导弹、卫星、宇宙飞船等高科技;既有老百姓关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