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关于形容词能否作状语的问题,曾经有过争论,但目前已有定论,即形容词可以作状语。形容词可分为简单式和复杂式,其作状语的情况各不相同,另外形容词作状语时,语义指向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形容词作状语的研究逐渐升温,焦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1)对形容词作状语的能力进行计量考察;(2)对形容词作状语的语义指向类型进行分析;(3)对不同指向的形容词状语的语义类型进行分析;(4)对不同指向的形容词状语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5)对不同语义指向的形容词状语的换位情况进行分析。总体上,形容词作状语的研究出现方法精密化、角度多样化的趋势,但大多还停留在描写层面上,且缺乏服务教学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性质形容词在充当状语这一句法成分时,内部存在着差异。根据能否充当状语将性质形容词分为A、B两类,分别称为动态性质形容词和静态性质形容词。A类性质形容词大多具有【+动态】和【+自主】的语义特征,B类性质形容词一般含有【-动态】和【-自主】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4.
指宾状位形容词前置研究可以从必要性与可能性两个方面展开,其中可能性研究是语法研究的重点,实质上就是指宾状语形容词前置条件。指宾状语形容词前置条件包括句法结构制约机制和语义特征制约机制两方面。其中句法结构方面的制约主要是体现在要求数量限定结构和时体标记词同现。语义特征制约机制包括句中动词与指宾状位形容词自身两个方面。经分析,发现指宾状语前置其绝对限制作用的不是句法上的制约,而是语义上的制约,尤其是前置的指宾状语与宾语之间的关系性质。  相似文献   

5.
有一些性质形容词具有充当状语的句法功能。从语义上看,不管这类形容词指向人还是指向物,都具有[+动态]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6.
形容词除了可以作定语、表语或补语外,还可以在句中作状语,具有副词的功能。形容词作状语用时,一般用逗号将其与句子的其余部分隔开。这种状语可位于句首、句末或句中。它在意义上相当于一个状语从句,具有以下语义和特征。  相似文献   

7.
《白鹿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语料集之一。文章主要考察了作品中AA式、AABB式、ABB式、ABAB式四种形式的形容词重叠式。AA式形容词出现的次数占了语料中考察的四种形式形容词频次的一半左右;绝大部分的形容词重叠式在句子中充当状语;在语义特征上,大部分形容词重叠式用来描述事物、人物或场景的性质或状态。  相似文献   

8.
状语的主要功能是修饰谓语,但当形容词充当状语时,语义指向较为复杂,其语义并不一定直接指向谓语中心语,还可以指向主语、宾语等成分,其句式可表示为NPs+Adj+VP+NPo。为解释描述性指宾形容词状语和结果性指宾形容词状语深层结构的不同及形容词状语语义指向歧义的问题,拟借助分布形态学理论的动词化核心、动词词根对指宾形容词状语句的事件结构进行句法表征,进一步阐明表层结构决定句子的形式,而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动词AABB式内部成员是有差异的,在作状语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从状语与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着眼,动词AABB式状语与动词在语义组合上可呈现出三类状态:黏着态、伴随态、自由态,这可从动词AABB式状语的语义特征与内部、外部形式上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以状补可换位性质形容词为考察对象,分析其能够在状语位和补语位上自由换位时所具有的语义特征,揭示其作状语和作补语时语义指向的不同以及由此而造成的表义差别。  相似文献   

11.
“化”缀词中“X”的语法单位是语素、语素组或准词组,其语法性质可以是名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区别词性成分、数量词性成分甚至副词性成分等。通过实例考察,“化”缀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动词,但不排除为形容词甚至是区别词,而其整体意义与词根“X”的联系也有很强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2.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主要分析了“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生成的语义条件和认知基础,并把“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和“程度副词 形容词”结构作了比较,指出这两种结构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没有"比较句是一种特殊的否定差比句,其特殊性在于:结果项中的形容词一般为具有积极义倾向的性质形容词;全句的语义有时倾向比较主体,有时倾向比较客体;语义的比较类型呈阶梯型的三种;与"有"比较句在语义上具有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正点”一词广泛流行,衍生出许多新义。作形容词时,其语义特征为[+符合某种标准][±带有轻松、戏谑、调侃语气];作名词时具“重点、要点”义。除概念义外,其色彩义也有所变化。“正点”的流行及其语义变化有着社会、语言使用者以及语言自身等多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5.
"将"字在《诗经》中共出现60次左右,具备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连词、摹状词等不同词性。这些纷繁复杂的意义及用法,其实都源自于"将"的本义"祭献祖宗":其他各项动作义是该本义的略微引申,形容词和连词义的"将"源于动词义"率领",介词义来自于动词义"执持"。此外,"将"的句法位置对其目前保留的副词、介词义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英、汉形容词结构在语义和语法层面上具有向动词引申的动态化潜势。从功能语法角度来说,英、汉形容词结构这种动态化特征具有实现"及物性过程"的潜势,并可以进一步实现丰富的人际意义和认知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一脚深,一脚浅"类并列短语,其实是"一量形1,一量形2"格式中,量词是动量词和时量词的情况.这类短语可以做状语、谓语、定语等句法成分,短语的内部成分及成分之间,有着不同的句法语义特征和表现.  相似文献   

18.
"一"与"形容词"相结合(即"一A")的用法问题,前人早有论述,但一般只限于"一"与"A"语法意义的简单论述。文章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关联性"一A"中"A"的构成及其结构的语义特征及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9.
"超"由动词语法化为副词在南北朝结束.这一过程中,"超"开始独立作谓语,后进入动宾结构和联谓结构,成为语义重心,化为形容词;再后来"超"与形容词组合为联合结构并逐渐化为副词.现代汉语"超"没有作为副词这个义项,目前兴起的副词"超"既是语言继承也是语言创新.  相似文献   

20.
“就”是现代汉语中较活跃的一个副词。本文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就”进行了分析。在句法平面上,限定副词“就”的主要功能是对其后的动词性成分起限制作用,有时也用在形容词性成分、体词性成分、分句前起限制作用。在语义平面上,限定副词“就”的语义既可前指,也可后指,且有时指向并不唯一,情况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