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孙子兵法》“和合”军事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中国传统文化"和合"思想贯穿于《孙子兵法》,形成了"和合"军事思想,其体系包括:"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本质认识、"全胜"的军事理论体系、人本精神的军事伦理取向、以"知"为核心的军事思想实用性。"和合"军事思想要求以人文视野区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结构。"和平发展"植根于"和合"思想传统,《孙子兵法》为"和平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  相似文献   

2.
《孙子兵法》被公认是一部阐述“战胜”的军事理论著作,其理论体系的构成与论述,皆围绕“胜”而展开.梳理了孙子的“战胜”思想,从“胜”的运筹、“胜”的方法、“胜”的境界等角度,全新解读《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体系,以期为深化《孙子兵法》理论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凝聚着民族智慧之光的中国古代兵法是中国军事谋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世人奉为“兵学盛典”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军事谋略文化中的伟大瑰宝。《孙子兵法》巨著博大精深的内容,是孙武对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及其以前的中国社会军事谋略实践做出的科学总结,为中国军事谋略文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孙子兵法》总结的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与进行战争的重要原则等,对历代战争指导者的谋略筹划和运用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为中国军事谋略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历史的辉煌。《孙子兵法》的伟大智慧将为中国军事谋略文化的发展谱写出新的篇章,为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铸造新的历史丰碑。  相似文献   

4.
《孙子兵法》日益受到西方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其原因,首先在于其超越时空的巨大理论价值,其次,《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传统兵学的代表作,对于反思西方军事理论,弥补其中的不足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还因为它所提示的军事原则契合了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孙子兵法》的研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从内容与方法上,这一时期的《孙子兵法》研究可分为五种类型:文献整理;将孙子战争理论作现代转化;向军事以外的其他领域拓展;哲学思想研究;与其他领域的理论结合,创生新理论。在这五种类型的研究中,呈现出精英化和大众化的分流,呈现了学术化和趣味化的不同特点。新时期《孙子兵法》研究热潮的涌现有其文化原因,其一是经典现代化转化的需要,其二是多元文化背景对中国传统文化阐释的影响,其三是重建民族共同价值的文化需求,其四是受大众文化泛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滨州学院学报》2022,(1):13-19
新的时代条件下,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新军事技术变革的冲击和推动,作为中国古典军事理论的扛鼎之作,《孙子兵法》研究有必要实现新的发展和突破,以服务于时代的需要。而这就要求将孙子研究必须置之于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的历史脉络之中,必须置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必须置之于现实军事斗争实践的需要之上,必须置之于中西方军事文化的对撞和交流之上。当代孙子研究只有建立在这四个新基点之上,才能够实现大发展和新突破。  相似文献   

7.
明代一流的历史人物引领《孙子兵法》的流布与发展。首先,在政治领域,朱元璋高规格研讨《孙子兵法》。一代宰辅张居正刊正和增订《孙子兵法》,令人刮目相看。其次,在思想领域,心学大师王阳明评注《孙子兵法》,并运用于实战之中。思想家李贽高度重视《孙子兵法》,疾呼其与儒家六经合刊,教育天下士人。再次,在军事领域,戚继光、俞大猷的理论之作与抗倭实战尽显《孙子兵法》战术思维。最后,在文化领域,罗贯中《三国演义》和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与《孙子兵法》相互浸润。总体而言,明代孙子兵学文化流布的高端化特征非常明显。一流精英人物引领《孙子兵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促成明代《孙子兵法》兵学文化大繁荣的最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8.
通过古今名家对《孙子兵法》军事思想体系不同文化解读的回望,揭示出这一问题在孙子学研究上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价值。其所以重要与特殊就在于它关系到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传统军事文化如何实现现代性转型。面对西方强势军事文化的冲击和信息化战争形态的飞速到来,在对《孙子兵法》的文化解读上既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又要吸收外来文化,做到“洋为中用”,从而建立起跻身于世界军事之林的共同话语体系,使之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孙膑兵法》的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膑兵法》在中国军事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与《孙子兵法》可称为军事理论的双璧。它是中国古代系统总结战役理论与实践的开山之作,引领了冷兵器时代战略战术变革的方向。《孙膑兵法》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以"谋划"换空间的战争指导思想、以"造势"为核心的战役理论体系、以"延气"为目标的治军理论和"贵人"与"强兵"并举的军队建设思想,这些对今天的信息化战争和军队建设均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比较研究堪称世界兵学双璧的《孙子兵法》和《战争论》,从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战争理论等方面深入分析二者的共性和差异,揭示各自的精华和特点,有益于人们兼取二者之长,把握东西方军事文化传统的不同脉搏。  相似文献   

11.
对《孙子兵法》战争观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一是认为《孙子兵法》是非暴力的"不战论",二是认为《孙子兵法》是充斥仁爱精神的"民本论"。从历史的实践、从《孙子兵法》文本本身、从先秦战争和兵学的演进过程三方面来分析,《孙子兵法》必然是冷静的战争论而非"不战论"。与儒家典籍《左传》、《论语》、《孟子》及《司马法》的相关论述进行对照,可知《孙子兵法》是君主(国家)本位而非人民本位,也未显示出深刻的仁爱思想。正因为孙子秉持"工具理性"的思维模式,才能够构建出辉映千古难以逾越的兵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中国海洋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维护中国海洋安全,不但需要科学的战略理论做指导,更需要构建科学的中国特色海洋安全战略文化做支撑。《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现存最早的战略著作,不但其博大精深的战略思想历久弥新,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及军事斗争战略指导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其蕴含的战略文化理念也日益受到世人重视。从构建中国特色海洋安全战略文化的意义、借鉴《孙子兵法》战略文化思想体系及研究范式方面,初步探讨了中国特色海洋安全战略文化构建的内容与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治军理论奠基于孙子,他在《孙子兵法》中提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治军理论;第一个完备的治军理论体系是由吴子完成的,其核心是"以治为胜";明代在治军理论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内容的更新和体系的完备两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治军理论的基本脉络的梳理,可以从一个侧面推进对中国传统兵学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基本规律的探讨,对孙子兵学体系的构建也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4.
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是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环节,需要从更多角度探讨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构建之道。从战略文化角度入手,明确传统文化、战略文化、战略行为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解读构建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文化传统背景,从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和习惯性行为模式的角度探讨了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意义和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孙子兵法》诞生于春秋末期,它是中国古代战争实践的高度凝练与升华,自诞生之日起就被世人高度关注。从上古至清末,其发展演变经历了四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传承,弘扬;两汉时期:应用、整理;魏晋隋唐:注疏、拓展;宋元明清时期:形成两条主流传承系统——《武经》与《十家注》。《孙子兵法》贯通中国兵学史,并成为中国兵学发展历史上的支柱与轴心。  相似文献   

16.
从人本主义、实用理性、中庸守度、乐感文化、天人合一、悟性思维等不同内容和层面论述了《孙子兵法》与传统文化精神的关系。目的是揭示《孙子兵法》中的传统文化基因,引导人们立足中华文化的整体视角体悟孙子兵学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以便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对近30年来有关《孙子兵法》是战争之法还是和平之法的争论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将孙子置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置于中国农耕文化的土壤之中进行考察,认为孙子的核心文化精神乃是和谐竞争,并进一步指出,这一核心文化精神是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而将研究的焦点置于竞争与和谐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矛盾之上,正是《孙子兵法》有别于其他兵书并高于其他兵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孙子兵法》为中国古代兵学圣典,近20年来,受波斯湾等新型战争之影响,加上美国兴起"知识管理"企业经营理念的导入,台湾地区研究《孙子兵法》领域日趋多元化与通俗化,已具备完整的研究成果。检讨研究环境发现,台湾具有文化优势、市场导向、公部门奖助、退役军人研究等优势,但缺乏长程发展计划,若能有管控机制与市场导向的并行策略,将更有助于持续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在国外流传已逾千年,出版的相关著作蔚为大观,迄今已有45种文字译本,发行遍及全球各地,对传播《孙子兵法》发挥了巨大作用。依据《孙子兵法》东传西渐的流传经历,按时代进程,《孙子兵法》在国外传播经历了四个阶段:东传初始时期、西渐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兴盛时期和21世纪以来繁荣时期。《孙子兵法》在国外的传播,展现了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兵学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