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构筑与传播的系统研究已迫在眉睫.国内外学者就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影响因素、定位与构筑、营销与传播等主要议题展开讨论,但局限于定性的思辨性分析,缺乏实证性的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和定量分析,且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理论体系、形成机理、模型构建、测量评价等纵深命题,尚待持续探索、深入和完善.在梳理和评述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建构与完善国家旅游形象的理论体系,并初步探讨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研究设计,为跨文化的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战略性系统研究和实证调研做开拓性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2.
随着传媒全球化时代的强势来袭,国家形象和国家旅游形象问题日益成为国际传播和国际旅游领域里的研究热点,成为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普遍关注的一个极富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为制定与完善中国国家旅游形象跨文化传播的国家战略,必须立足于全球传播语境的国家形象战略高度,实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跨文化传播的"全球本土化"战略,并贯彻落实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跨文化全球整合营销传播战略,以解决中国国家形象与国家旅游形象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中国形象"和"自我东方化"等跨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国家形象是特定历史时空下国家现实的反映,是国家意识的直观表达.国家形象建构有多种方式,教材作为国家自我呈现的手段和社会"合法化知识"的代表,在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依据4D国家形象模型和社会表征理论,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所建构的国家形象.在粗颗粒分析中,揭示了国家形象在各册教材中的频次分布;在...  相似文献   

4.
运用英语和新媒体传播平台进行旅游外宣,对于在国际市场上塑造我国"美丽中国之旅"整体国家旅游形象有着积极意义。从我国国家旅游形象对外传播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我国现有新媒体英语外宣的现状进行梳理,综合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强调自立自强,树立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奠定了中国国家形象理论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面向世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面向新世纪,江泽民提出中国形象新的目标设计.新一届领导人又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课题,要求"树立中国和平、民主、文明、进步的形象",他们高度重视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及时高效地处理公共危机,改善并提升了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6.
河南旅游形象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河南旅游形象的确立问题.提出"河南旅游形象"的概念,认为应以形象硬件和形象软件为基础,以传播主体、评价主体、形象主体为依托,树立和传播河南旅游形象,高起点发展河南旅游业.  相似文献   

7.
近三年来,中国国家形象传播逐渐从"被表达"转向"主动表达",自纽约时代广场播放国家形象宣传片,到第一夫人外交,再到国家领导人以动画形象出现,体现出越来越符合现代品牌的传播理念,越来越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趋势。今后,需要从品牌建构与传播的全过程进行统筹规划,抓住定位、全民、软性诉求等基本点,进一步纠正刻板印象,持续改善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8.
刘衍军 《教书育人》2022,(4):110-112
跨文化传播中国形象是来华留学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的使命,对外汉语教学要充分了解来华留学生中国形象的两极性特征,把握中国形象教学传播中的跨文化对话性特点.在此基础上,以跨文化建构和传播中国形象的自觉意识为统摄,紧密联结文化中国和现实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合理处理有关中国形象的"套话",秉持文化主体间性原则进行交流,引导来华留学...  相似文献   

9.
王晓卉 《文教资料》2014,(12):57-58
中国跨文化传播的理念与模式亟须改革,以适应提升国家形象的需要,应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变被动传播为主动传播;变以往电视、广播传播为主导为以影视、网络传播为主;改变语言修辞模式。  相似文献   

10.
旅游博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主要的传播形式之一。而旅游博客作为旅游相关企业及旅游者共同参与的信息平台,对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在旅游博客传播主体特定性、内容针对性、信息共享性、关注度较低、信息载体单一等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博客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机制,并指出了旅游博客在主动与被动、知名度与美誉度、旅游六要素等三个维度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旅游地意象特性分析及整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旅游地意象对于旅游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目前的旅游地意象研究中,还缺乏对于旅游地意象特性和整饰的分析。旅游地意象具有形成的时段性、感知的空间性、形成后的稳定性、构成属性的多维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多样性等五大特性,应在旅游地意象特性基础上构建旅游地意象整饰的框架,并实施旅游地意象整饰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2.
荆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拥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旅游文化资源;然而其旅游发展却较为缓慢,存在“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问题。造成荆州“养在深闺人未识”这种被动局面的原因之一在于其旅游形象定位不准。有鉴于此,笔者综合运用旅游形象相关理论,对荆州旅游形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将其定位为“水韵三国、文华楚都”。  相似文献   

13.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成为影响西安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旅游市场调查,尝试性提出“有容乃大”的目的地旅游文化定位。深化西安遗产旅游品牌并加大传播力度,从而推进西安旅游形象的传播,对西安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成为影响西安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旅游市场调查,尝试性提出“有容乃大”的目的地旅游文化定位。深化西安遗产旅游品牌并加大传播力度,从而推进西安旅游形象的传播,对西安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树立品牌形象可以帮助旅游产业赢得竞争优势,而在旅游地设置适量的公共艺术是塑造旅游地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旅游地公共艺术与公众的活动密切相关,是旅游地的重要视觉元素。它的应用和设计应该符合总体品牌形象定位,满足某项功能要求,避免出现破坏生态、盲目求多和违背消费者心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南古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和文化底蕴成为了人们心目中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伴随着古镇的开发与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推动西南各个古镇发展的重要动力。古镇旅游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但当前国内对古镇的研究几乎很少与旅游形象塑造等方面相结合。本文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利用IPA分析方法,对磁器口现有的旅游形象进行实证分析,从实践、量化的角度分析磁器口古镇旅游形象的优劣势所在,给予磁器口今后的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文章构建了旅游形象分析的“二维三地四脉”理论模型。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运用新“四脉”理论等,对旅游地、竞争地和客源地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旅游地分析包括地脉分析和文脉分析,分别研究旅游地的自然地理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以资源为导向,是旅游形象的本体。竞争地分析即商脉分析,从旅游形象区分的角度,研究旅游地之间旅游形象的屏蔽与叠加效应,以竞争为导向,是对旅游地形象的第一次修正。客源地分析即人脉分析,是针对旅游者的旅游形象感知调查研究,以需求为导向,是对旅游地形象的第二次修正。  相似文献   

18.
黄山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山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定位实际上是一个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中国旅游名胜地、华东旅游圈重要区域、安徽省主要旅游目的地的系统形象定位。黄山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定位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只有保证黄山名称的唯一性,不断更新旅游设施,保持旅游目的地纪念品的独特性,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干预旅游目的地卫生管理等,才能进一步增强黄山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旅游目的地形象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以来,一直是学术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国内外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也由最初的抽象化逐步转变为具体化.在此基础上,对近5年来国内两大主要中文期刊和国外两大主要外文期刊发表的有关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对近5年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对比,总结出国内外研究的差异。为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市场竞争的重要形式,也是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核心问题。目前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理论多样化,彼此融汇。在综合考虑现有“二脉”“四脉”等理论的基础上,对原有旅游形象的构建程序进行细化与完善。创新之处在于:将“目的地相关者意见”这一新的参考要素融入其中,将“地方性研究”分解为“地脉”“文脉”两项,将“受众调查和分析”分解为“现实游客”“潜在游客”两项。以完善后的程序为依据,对广西武宣县旅游形象进行构建,将该地旅游形象确定为“山水仙城,豪情武宣”,并设计了武宣县旅游品牌标志,以期为其他地区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