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文化研究为视角 ,近二十年的中国当代家族小说可划分为两大基本类型 :“社会、历史、文化”型家族小说和“个体存在、心理、文化”型家族小说。“社会、历史、文化”型家族小说着眼点在对家族文化的思考 ,对传统家族伦理道德、文化人格持矛盾心态 ,肯定其凝聚力 ,否定其负面作用。“个体存在、心理、文化”型家族小说则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 ,关注个体在家族中的命运及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 ,表现出传统家族的解体以及传统伦理道德的丧失 ,对传统家族文化扼杀人的生命力、创造力持积极的批判态度。两类家族小说对传统文化、人性的新思考折射出近年来人们文化思考的活跃和时代、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家族在百年历史中的浮沉变迁,以民间的视角对历史和民间传统文化进行观照,对人性进行审视和剖析,从而达到对历史、文化和人性的重新思考,表现出知识分子的民间关怀和民间立场。  相似文献   

3.
论回族作家李进祥小说中的文化符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回族作家李进祥的小说弥漫着浓郁的地域民族文化色彩。作家以浓缩地域民族风情的语言符号彰显了“清水河世界”独特的历史文化,通过对城市与乡村空间张力中农民的生存状况的记录表现了作家的悲悯情怀;而对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常人”状态的书写则表现了作家形而上的思考。作家对社会“底层”的关注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相似文献   

4.
施蛰存的短篇小说一部分描写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平凡人物,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境遇中的人物。施蛰存的小说如《石秀》和《鸠摩罗什》,以精神分析为指导,着意描写人物在外在社会规范和内在自然欲望之间的紧张冲突,对人性的隐秘进行探索。小说《将军底头》的主人公以土蕃文化为参照,批判汉民族的"民族劣根性",对人的文化身份进行思考。施蛰存把对人性隐秘的探索和对文化的思考进行会通,从而完成自己的小说创作,为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叶天山 《文教资料》2007,(21):68-72
明代英雄传奇小说的文化成因,由表及里,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文坛、政坛的分合,社会风习的变迁,社会制度的影响;二是南北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通;三为社群的历史、尊圣的思维模式和刚性审美心理的反映。事实表明,文坛的相对独立与活泼明朗的世风,有利于该类小说创作。创作主体对社会制度的思考及其文本表现,促成了英雄传奇小说的类型特征。明代英雄传奇小说的生成,同时依赖于南方良好的人文创作氛围、便利的文学传播环境和普遍的文化娱乐需求。除文化时空这一外缘以外,社群的历史、尊圣思维和刚性审美心理推动了该类小说在叙事主题、人物形象、审美风格方面的构塑。文化心理成了凝聚明代英雄传奇小说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黄佩华的小说创作中,传奇化是其完成民俗叙事的重要手段。黄佩华通过这样一个建构方式,在深厚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基础上,以对当下社会形态和秩序的一种深重焦虑感,完成了对艺术塑造背后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拷问,并构成对人性的思考和追寻,以此形成属于其自身的独特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7.
“觉今是而昨非”之后:近年“成长小说”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种文化姿态浮出历史地表,是近年成长小说与以往涉及成长母题的小说之间的根本区别。其共同特征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性格尚未定型、成熟的青少年;主人公与生活于其间的人和环境的关系,有教育与被教育的明确的施受关系;主人公的文化成长得到确定而充分的表现;成长质材足够的叙事维度。世纪末普遍的怀旧倾向,是成长小说的一大推力。对教育传统的深度思考,使其成为社会新的警示录。  相似文献   

8.
作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阿城试图从社会批判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建立起文化思考与批判的维度。他的小说创作无论是从历史到人生,还是从内在体验到表现形式,都表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尤其是在个体层面,阿城"寻根派"小说文本注重文化审美的现代性思考,其具体表现主要是超越政治阶级层面的"文化寻根"、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寻根",以及感性力量与非理性因素的挖掘。  相似文献   

9.
穿越小说是当下网络小说最热门题材的一种,比较优秀的大多是历史穿越小说。小说本是俗物,穿越小说中的俗是毫不避讳的;而穿越小说的高雅,在于小说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主人翁由于历史走向和对自身生存问题的思考碰撞而产生的种种想要改变历史的想法,都无疑使得作品在通俗的基础上增添了几分雅致与创新,至少在几部经典作品里都有体现。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的小说《秦腔》不仅全景式的展现了农村生活,也为当代农村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巨大变化存照。小说对农村的土地与发展、文化变迁、伦理道德等问题表现出深刻的思考与极大的忧虑,为当代中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诸多发人深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1989年东欧巨变背景下的德国统一,不仅给德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了重大变化,而且对德国的思想领域、文化生活、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不仅出现了直接以德国统一为题材的“转折小说”,对刚刚过去的德国统一进行讨论、思考甚至质疑;而且,由统一引发的对德国历史、特别是对纳粹德国历史的反思,催生了“反思小说”.与此同时,从80年代就已经在小说创作中逐渐凸显的对身体、感官和性的描写,在90年代与上述历史记忆联系在一起,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学主题和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2.
周大新的小说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南阳盆地历史与现实的深入思考,盆地观念的持守和对盆地的认知是周大新创作的源泉。兼具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特质的南阳盆地,使周大新的小说具有非同一般的审美价值,正是由于对这个特殊地域的读解与探索,增加了周大新小说可阐释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3.
《反生活》和《夏洛克行动》是罗斯的两部以以色列为创作背景的小说.尽管作者在小说中表现对以色列政治争端的思考、对犹太人生存现状及其所面临的矛盾和冲突的关注与立场时,有不少是对犹太人的批判,但结合犹太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分析解读小说中特殊历史文化现象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内涵,可以看出《反生活》和《夏洛克行动》中所蕴涵的犹太民族的权力观及救赎观等宗教传统思想,这反映了罗斯作为一个犹太裔作家不可避免所受到的犹太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成为罗斯犹太性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平静的生活》主题充满了"死之痛"和"生之厌",是集中表现作家杜拉斯死亡观的一本小说,也是作家一系列表达"爱与死"小说的前奏。小说主人公在他人之死的观照中,体会到人生的虚无与幻灭;在感受自我之死中,完成了对爱和生命意义的找寻。这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死亡哲学殊途同归。从小说叙事中,作家杜拉斯完成了对死亡、生命、爱情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城乡交叉地带"的文化冲突--路遥小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遥小说中的“城乡交叉地带”不仅是人物生活的地理空间,而且是一个蕴藏丰富的文化空间。它真实地展示了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差异,这种文化冲突在爱情生活中表现得最典型。文章试图通过对路遥小说中文化冲突的剖析,揭示其小说的文化意义,进而启发人们思考如何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6.
陈忠实的《白鹿原》被认为是当代小说中的扛鼎之作。这部作品有别于其他的小说,与当时文学大环境即文化寻根热以及作者文化心理结构的思考有着重要的关系。儒家思想中的文化权力是整部小说讲述的核心主题,作者通过小说展现了历史维度中的文化权力的塑造、争夺以及伴随社会的转型文化权力所受到的冲击,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待儒家文化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17.
陈忠实的小说方言写作经历了一个由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他创造性地把方言成分融入叙述语言之中,表达了自身的生存体验和对社会历史与现实的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8.
铁凝山村小说的时空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凝小说的魅力何在?就其山村小说而言,一是小说的民间性,以特有的地理空间绘制了一幅拟田园诗般的山村图景;一是小说的现代性,现代时间侵入之后,现代文明带给大山的喧哗,带给山里人观念与命运的变迁,从而表现了铁凝对现代性的不间断的思考。民间性与现代性使铁凝的小说既有一种内在的审美张力,又有着浓重的历史感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精神家园是人们诗意栖居之地,贾平凹的文学创作表现出对失落的家园的苦苦寻觅.他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寻在作品中是从不同角度表现出来的,小说的家园意识体现了贾平凹对人文精神的关怀,对人类生存状况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双向思考,流露出了现代人对生存困境的文化焦虑和精神漂泊。  相似文献   

20.
张炜家族小说是通过对家族历史和家族变迁的再现来透视整个民族历史的变化进而完成对历史的阐释。家园寻找和文化寻根是其家族小说重要的内涵。道德理想主义姿态和充满人道主义悲悯情怀的叙述方式是其家族小说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