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燕赵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燕赵极具个性化的民风民俗与地域文化,它表现在诗风上,形成了燕赵以"慷慨悲壮"为主的诗歌风貌。有两次数年边塞之行的高适,就深受此种诗风的影响,并对其个性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天宝十一年秋天,盛唐著名边塞诗人高适赴河西,入哥舒翰幕为掌书记,直到天宝十四年,佐哥舒翰守潼关,离开河西.入幕河西,是高适实现政治理想的开始,也是高适政治上飞黄腾达的开始.期间,高适创作了很多边塞诗,抒写了自己在河西的所见所闻所感.入幕河西对研究诗坛和政坛的高适,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高适入幕河西,到底是哪一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考察高适的诗歌,尤其是其在河西所作诗歌和杜甫、王维的相关诗歌以及新旧唐书的记载,当以天宝十一年秋天入幕河西为是.  相似文献   

3.
盛唐诗人高适在《赠杜二拾遗》诗中写道:“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称赞大诗人杜甫经常探讨诗歌创作。其实,高适本人也很爱好讨论诗艺,他的诗文作品里就有不少谈诗片断,反映了他的诗歌美学见解。本文把分散在高适诗文中谈诗的言论,予以整理、归纳,并作一些述评,以期读者们对于这位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的诗歌理论观点,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这两句诗,出自高适的《同崔员外基毋潛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诗人形象地表道了他对于诗歌创作起因的认识:秋天傍晚晴丽的景色激动了  相似文献   

4.
彭敏 《文教资料》2013,(12):7-9
文章对高适诗歌中的典故人物进行分类研究,指出高适借历史人物直接或间接地表现自我的意识与情感,揭示其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功业自许是高适大量运用典故人物的心理机制,壮志不酬是其生存状态的真实反映,而典故人物的运用又是激励高适奋进的动力,实现理想。典故人物的运用使高适的诗歌作品达到了一种质实深沉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5.
杨继权 《教师》2010,(10):123-124
边塞诗是唐诗的一大亮点,在唐诗中有着相当高的地位。而作为边塞诗歌代表的高适、岑参,其边塞诗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他们用各自的诗风共同推动着唐朝边塞诗歌的发展和进步。本文主要从他们边塞诗的风格特点的不同来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6.
边塞诗是唐诗的一大亮点,在唐诗中有着相当高的地位.而作为边塞诗歌代表的高适、岑参,其边塞诗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他们用各自的诗风共同推动着唐朝边塞诗歌的发展和进步.本文主要从他们边塞诗的风格特点的不同来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7.
从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诗人评语的文本解读出发,选取他对盛唐诗人高适的评语并结合其所选高适的部分诗歌作品,分析评语的具体意义。总体把握评语中"胸臆语"、"风骨"范畴的内涵,研究高适诗歌的风格特征并将其还原到诗人具体的诗歌创作实践中,以期对殷璠的品评做出更为细致和较为合理的文本阐释。  相似文献   

8.
北野的诗歌集中书写苍莽的“燕山”“北国”,既有着燕赵诗歌的美学蕴涵,又保持着自身的创作特色。回望诗歌界对于北野创作的研究,可以发现对其诗歌的研究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延伸和深入。通过“作为燕赵七子的北野”“作为满族诗人的北野”以及“作为燕山之子的北野”三个层面,对北野诗歌研究现状做系统梳理和综合评述,以期挖掘北野诗歌的思想价值和时代意义,同时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寻更为宽广的阐释空间,促进北野诗歌研究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湾在“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曼”的唐代,和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诗人比起来,也许根本算不了什么:他生卒年小详,存诗仅十首,做官也仅做到洛阳尉。然而他的诗歌产生于整体水平很高的盛唐时期,所以自有特色,殷璠称他“词翰早著”,很早便有诗名。《次北固山下》乃是他的名作。  相似文献   

10.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他以描绘边塞风光的诗歌而著名,所以文学史上称他为边塞诗人.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 有一年,他正在浙江一带做官,要到台州去巡察,路经杭州的清风岭.这时正是秋季,秋高气爽,风景宜人.在傍晚时分,高适缓步出游,只见岭上松柏青青,苍翠欲滴,天高云淡,白鹤翱翔.那红墙黄瓦的寺庙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显得格外幽静.他迎着扑面的秋风,抚摸着被露水沾湿的衣衫,顿时感到有些凉意.他转眼一看,只见寺庙前竹房的石凳上一些僧人正在闲谈,谈兴正浓哩!  相似文献   

11.
谈高适、岑参和他们的边塞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适、岑参早期生活贫困,求官不达,仕途失意,但强烈的功业愿望和以身许国的爱国激情,使他们走上了从军之路,在边塞屡立战功,不断升迁。军旅生活、人文景观、大漠风光、官兵疾苦、战争的残酷,使他们受益匪浅,加之他们对其又有深刻体验及细致的观察,使他们写出了大量的高水平的优秀诗篇。如《白雪歌》、《燕歌行》等等,那丰富的内容,完美的艺术,使他们登上了边塞诗的顶峰。  相似文献   

12.
赵鼎臣是北宋后期的一位文学家,所著有<竹隐畸士集>二十卷传世.其人当世即有文名,后世却寥落无闻.<四库全书·<竹隐畸士集>提要>对其评价颇高,而各种史籍、文献对赵鼎臣籍里、家世的介绍或众说纷纭,或付之阙如.文章从赵鼎臣<竹隐畸士集>原文入手,并辅以相关的资料,对赵鼎臣的籍里、家世予以廓清,以纠正史籍之误;同时也可以使后人更好地了解赵鼎臣其人其作.  相似文献   

13.
高适、岑参与盛唐边塞诗的人性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作家的盛唐边塞诗是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现象,是"盛唐气象"的重要表征。盛唐边塞诗这种文化现象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突出体现为人性的张扬。盛唐边塞诗的意义可归总为三个方面,即边塞情怀、边塞风物和边塞战事。边塞情怀的核心是功业情怀。功业情怀具有两面性。边塞风物的特点是雄奇壮伟。高、岑的战争诗并非纪实,他们的战争观可概括为胜概和非战。  相似文献   

14.
高适作为盛唐时代边塞诗的重要代表,生前未入“文章憎命达”的怪圈,身后虽与岑参齐名,然不若岑氏之多入选家法眼。今仅就《河岳英灵集》所选13首诗,与它本比勘,发现异文若干。前贤时俊多出校记而鲜有按断,现从诗人之际遇,诗歌之意境,古体诗之音韵,近体诗之格律诸方面加以分析,给出“各从其长”的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5.
在唐代诗人中,高适与岑参同属边塞诗人,都有从军边塞的经历,都有一种报效祖国的豪气,但一个仕途“通达”,一个生性“好奇”,他们用他们的真性情与极富魅力的妙笔写出了或悲壮或瑰丽的诗篇。  相似文献   

16.
大慧宗杲是两宋最杰出的禅师,他的成就离不开对苏轼的接受。通过结交受苏轼影响很深的惠洪、唐庚、李彭、张商英、韩驹等,宗杲实现了对苏轼的间接接受;而通过对苏轼人品的称赞、置苏轼像于佛殿、对苏轼作品的熟悉评述,宗果实现了对苏轼的直接接受。  相似文献   

17.
史浩的王府教官身份对其应制诗的创作有重要影响。首先,品学老成、政治可靠是王府教授选拔的两个重要标准,史浩的老成催生了他精粹练达、雍容和平的应制诗风,高宗的亲擢则令其所作多有感戴之语;其次,教授内容上的重德轻艺的特点使得作诗不被提倡,故史浩应制诗的数量较少,且少声色之娱的描写,语言也不涉华丽奇险而略显质朴雅淡;最后,与教授方式上的寓诫于读相一致,史浩的应制诗也能委婉箴讽。在出任建王府直讲期间,其所作应制诗中,抒情言志有所加强,对建王与皇孙皆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浅论高适与王昌龄边塞诗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适和王昌龄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他们的边塞诗作代表着当时边塞诗的最高水平。但因为个性、经历、时代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二的边塞诗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高适入仕前长期流寓宋州,怀才不遇,发而为诗,多愤世之作,风格苍凉悲壮.流寓宋州时期是高适一生中诗歌创作成就最高的时期.  相似文献   

20.
钟嵘《诗品》把鲍照列于中品,钟嵘认为鲍照有张协、张华的长处,又有胜于谢混和颜延之的优异之处,“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这种评价是允当的。钟嵘还看到因为鲍照地位低下,因而“取湮当代”,这也是正确的。但他认为鲍照的诗歌“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险俗”,这种评价就有些限于评价者的个人标准和当时的时代环境。而从整个诗歌发展史来看,这种评价就过于片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