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齐援朝 《长治学院学报》2007,24(1):46-46,57
文章用例证阐释了“假”、“伪”二词的词义演变过程。“假”的本义是“借”,引伸为“凭借”,再引伸为“非真(包括非正式、非血缘、非原生)”;“伪”的本义是“非原生”,引伸为“虚假”,再引伸为“非法”。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荀子"伪起而生礼义"的学说,认为荀子之礼不同于孔子以仁为本的"克己复礼",也不同于孟子的作为仁义之端的"恭敬之心"之礼,与"祀神致福"的礼的原初本义更相去甚远。在荀子"伪"为礼的本质。礼之"伪"是人为努力的过程和结果,"伪"作用于人的性情和本能欲望,通过对情性的"矫饰"、"扰化",对欲望的节制,形成礼义文理,最终达到"文理隆盛",即把完备的礼节仪式应用在日用生活、人际交往、生产劳动和治理国家中,因此荀子之礼具有修身和治理天下的双重功效。  相似文献   

3.
<正>新课程苏教版教材在"选修1-1"和"选修2-1"的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中,通过具体的例子给出了命题的否定的概念:设p是一个命题,对命题p进行否定而成的新命题.在逻辑中常用"非"来表示,即命题"非p",可记作"乛p",连接词"乛"表示命题的否定.命题p与其否定乛p的真值关系如下:若p为真,则乛p为假;若p为假,则乛p为真.由于逻辑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和自然语言有些差异,并  相似文献   

4.
刘金玉 《考试周刊》2008,(16):56-57
对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质疑一直伴随着现代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笔者以为,目前对造成语文教学低效的原因的探讨忽视了一个重要原因,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大量的"非语文"现象.本文由此出发,考察了语文教学中"非语文"现象,并把它分为"泛语文"、"伪语文"、"反语文",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警惕.  相似文献   

5.
雷州方言中的"囝"的用法非常复杂,其本义是"儿子",后来引申为"小称"标记,又由"小称"标记引申出其他多种用法。雷州方言"母"的词义逐渐虚化。雷州方言中的"母"本义为"母亲",引申为"母的、雌性",后来发展为表"大的、重要的",有发展为"大称"标记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表示"非真"义,先秦多用"伪",现代汉语则说"假"。"假"对"伪"的替换是逐步完成的,南北朝时期,"假"已经在口语中替代了"伪";在书面语中的替换要晚一些,大致在宋代完成。  相似文献   

7.
"针锋相对"一词在发展变化过程中至少拥有本义和引申义两个义项:本义是"比喻双方言辞、感情、行动、能力等正好相对应",突出一致性;引申义是"比喻双方言论或行动尖锐对立",突出对立性。大多辞书只列"针锋相对"的引申义,而未列其本义。本文对此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8.
<论语.雍也>"虽欲勿用"句中的"勿"字原为"物"."物"字本义指杀牲牛,引申指杀牲,又引申指供宰杀的牺牲,后来再作引中,泛指万物.<论语>"虽欲物用"原句所用的是"物"的第二次引申义,指供宰杀的牺牲."勿"本义为屠杀,后来音近假借为否定副词.<论语>在流传中."物"同声假借为"勿",后世误将"勿"作本字流传.  相似文献   

9.
一、关注字理,传承文化的生字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中,黄亢美老师非常注重生字的教学,生字学习,或是介绍字的本源。如"源"的教学,先介绍古文字的"原",它的本义是山上流下的泉水。有了这样的知识铺垫,再学习"源",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源"的意思。再如"斑斓"一词的学  相似文献   

10.
说“孚”     
关于"孚"字的本义,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它的本义为"卵孚",另一种认为它的本义为"俘虏"。综合各家学说,参照具有"孵卵"义的"伏""抱"二字的引申途径,"孚"的本义应为"俘虏","卵孚"是它的引申义,而"信"义则是它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11.
"假朋友"现象存在于词汇、句子和非语言交际三个层面.分析"假朋友"产生的原因,探讨避免或减少外语学习中"假朋友"的方法策略,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前沿观点     
《广西教育》2014,(12):37-37
正小学数学教学忽视"证伪"应予改变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科研信息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费岭峰在《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12期上撰文认为,小学数学教学需通过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来改变忽视"证伪"的教学现状。科学需要"不断提出假说,证伪,再提出假说,再证伪",小学数学教学同样需要在"证伪"的基础上"去伪",从而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与方法。针对现今课堂无"伪"可证、有"伪"不证、证"伪"不实的现象,可从以下三方面尝试改变:(1)改变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的发生,不必担心"伪结论"生成。(2)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目  相似文献   

13.
<正>荀况《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的"致",人教版教材解释为"达到",这个解释不准确,万泉源在《〈劝学〉中的"致"和"至"》(《语文学习》1997年第5期)中解"致"为"使达到",非常恰当。现行苏教版教材依然解"致"为"达到",张忠森先生撰文《释义应从原始义出发》(《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年第5期),由《劝学》中的"至"和"致"的释义教学而提出文言文字词教学应该尽量从字的本义出发。张先生在文中引用了《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14.
"无为",语出《老子》。《老子》三千言,其核心思想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本义是脚下的道路,引申为方法、途径、规律等意义。"无为",不是  相似文献   

15.
"赤子"的本义是"初生的婴儿",其命名理据是"一尺长的小孩","赤"通"尺"。后来指"百姓"。"丈人"的本义是"成人",其命名理据是"一丈长的人",后来专指"岳父"。古代各个朝代的长度单位不一样,理解词义时,既不可一概而论,也不可以今律古。  相似文献   

16.
释"各"     
谢培培 《现代语文》2008,(1):128-128
"各"的本义并非如《说文解字》所言为"异辞也",从甲骨文字形上可以考出它的本义是"止、至".文献中"各"多用"格"来表示,通过本文考察, "各"正是"格"的初文."异辞也"是"各"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17.
错误论和非事实论是用语义方式表述的两种不同形态的非实在论,当中涉及"真"、"假"、"指称"、"真值条件"这样的语义概念.布高西昂认为,针对真值条件内容概念的错误论和非事实论是内在地不一致的,从而可以先验地予以拒绝.本文详细分析布高西昂的论证,揭示其论证的缺陷,以及分析布高西昂与其批评者达维特之间的争议,消除他们对用于表述非实在论的语义概念的误解,尝试为真值条件内容非实在论给出一致的表述.  相似文献   

18.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一文中对当前语文教学进行了剖析,呼吁要还语文本色。他在这片文章中列举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五种现象,一是"虚",即弱化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扎实,不到位;二是"闹",即为体现学生主体,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而造成"假主体行为";三是"杂",即过分张扬语文的"人文性",让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庖";四是"碎",即零敲碎打,置语文内容的整体性于不顾;五是"偏",即轻视"双基",完全否认接受学习,弱化教师职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讲的"伪科学"为广义概念,包括"伪理论""伪命题""伪科研""伪文化""伪实践""伪经验"等等。之所以为"伪",原因在于其在"科学"名头的美丽光环下充斥着虚假失真、胡编乱造、乏善可陈、了无新意、文牍主  相似文献   

20.
判断文言文词义的方法技巧孟苏英要准确地判断文言文中词的意义,既需要平时的多读、多记、多积累,还需要掌握判断文言文词义的方法和规律。一、看字形汉字是表义文字,根据字的形体来推知字的本义,再进而推知它的引伸、比喻等义。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