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论蔡元培科学教育思想的内涵及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元培作为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前驱,他的教育思想及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乃至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对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杜亚泉是中国近代一位科学教育和思想启蒙的先驱。他秉持科学救国的理念,毕生通过各种途径,尤其借助编辑科学用书和主办学术杂志,传播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促进了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和民风转移。他所留下的科学教育思想,对于当前“科教兴国”和现代化建设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影响很大的思想,分析这个思想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不应一概而论给予否定。就它与中国近代教育的关系而言,“中体西用”论在构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上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促进了中国教育向近代化的全面转型。这种作用表现为它为中国新式教育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成为其发展的动力;它为新式教育注入了崭新的教学内容,并带来了近代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特殊的社会背景孕育了教育民生思想,确立了教育功能的民生向度,形成了民族特色的教育民生思想体系,并呈现出一定的逻辑性。其中救国强国、改善民生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社会现实矛盾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依据,大教育观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中枢,民主与科学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主线,精神生活是中国近代教育民生思想的逻辑延展。  相似文献   

5.
杨昌济是中国近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近代社会教育思想观念的产生与发展,与日本社会教育思想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关系,日本社会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影响着我国社会教育理论与事业发展的范围与程度。回顾日本社会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对于我们认识社会教育,重视社会教育的研究,发展社会教育的理论与事业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他认为教育是改造世界,振兴中华的重要手段,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格局,并对尽快摆脱应试教育,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杜威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影响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已有许多研究,但其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影响的研究还不够。其实,从近代中国高等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教学制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其管理者等方面考察分析发现,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很显著的。全面认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对把握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转型及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的梅贻琦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通识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大学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大学的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梅贻琦所著的《大学一解》中的通识教育思想,并从人文精神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了梅贻琦通识教育思想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其对于当今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颇具中国化特色。他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并指出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离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教育现代化"既是当下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焦点,这种"热度"体现在政策文件、文献数量、教育实践改革等多个方面。中国教育现代化有着百余年发展的时代背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教育现代化经历了传统教育的危机、西方现代教育的嫁接、民国时期的短暂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就,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实现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同样有着深刻的学理背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新现代化理论和后现代主义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严复是中国近代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的先行者,其英语教育理念的形成,除时代影响外,还与其独特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其英语教育理念是在争辩中形成的,他反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从日文转译西学的做法,力主通西学必先习其语言文字,必求之初地而后得其真。面对守旧派的各种质疑,他据理争辩,反复论证中国人学习外语是正确而必要的选择。他善于从中西文化比较和交流的高度审视外语,对于近代外语教育具有导向式意义。“会通中西”是其语言文化观的核心和灵魂。严复英语教育理念独具理论深度,在英语教育及整个外语教育史上皆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意义,应在语言文化学大视野中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the problem that an instrumentalist mode of thinking dominates China’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practice and suggests that the dichotomy between the “small self and big self,” a notion that has been present throughout modern Chinese history, exacerbates this instrumentalism. It parallels the loss of China’s tradition of self-cultivation in the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cultivating the inner self by releasing talent unique to each individual as well as energy for creatively making meaningful connections with others may represent a new means of moving past the dichotomy of the “small self and big self.” The paper examines this issue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u Shi and Liang Shuming’s thoughts on individuality.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孙中山和熊希龄教育思想的异同。指出他们两位是我国近代史上两位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十分注重中国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实践。通过对孙、熊二人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虽存在差异却有着更多的共识。同时对比他们的教育思想对我国今天的教育事业改革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其中包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通过综合性地为学生讲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中国近代的衰败和西方崛起的经过等内容,是对学生实行潜移默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一系列难题。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和党史教育,加强高校师资培训,拓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和途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努力寻求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长沙百年老校创立发展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教育界的奇葩,对其创校、治校、办学、育人等经验或模式的学习和探索,也一直是教育界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长沙百年老校大都创立于清末、发展于民国、大成于新中国建立之后,历经坎坷却又成绩斐然,特别是其创立之初的师资聘用和教育经费问题,对近现代教育事业仍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私立学校的发展有极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发展,一些研究开始关注近代中国母亲问题。研究这个问题,能够反映出女性在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的境遇。现有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女子教育、生育育儿、国家干预和文化建构四个方面,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现能够推动新妇女史研究的发展。但目前缺乏将母亲作为直接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研究成果在整体上呈现零散状态并且存在研究意识、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近代中国母亲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倡导者 ,而且还是历史教育改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本文从历史教育的目的观、内容观、历史教材的编纂和历史教学方法四个方面 ,对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改革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孔教大学和孔子学院是中国近现代对外教育交流的重要媒介,二者的性质存在巨大差异,但均与孔子、汉语教学相关联。历史上的孔教大学是民族文化危机的产物,其对外教育交流活动扩大了儒学文化的影响。当今海外孔子学院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适应了中外文化交流发展的需要。从孔教大学到孔子学院的办学演变表明:主权独立是平等开展对外教育交流的政治基础,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严重制约了中国对外教育交流与文化传播,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济持续发展是海外孔子学院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