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中国的现代教育经历了百年的发展.但今日的教育问题仍与陶行知生活时代的教育问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陶行知融会中西教育哲学,针对中国的社会现实所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改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开放的,有生命力的大教育观,也应该成为现代社会的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2.
正自1979年4月正式出版至今,《教育研究》已经走过了35个年头。作为改革开放后创办的第一本学术性和理论性的教育刊物,《教育研究》在众多教育学术刊物中有如"长子",被寄予了引领中国教育研究发展的厚望与责任,有着特殊的地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四个现代化"和"两个文明"建设,到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国现代化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科教兴国"战略由此具有了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现代教育经历了百年的发展。但今日的教育问题仍与陶行知生活时代的教育问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陶行知融会中西教育哲学,针对中国的社会现实所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改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开放的,有生命力的大教育观,也应该成为现代社会的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4.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曲折发展的结果和产物.这一错误理论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因而不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范畴.这一错误理论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带来了重大损失,对新时期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历史工程有着深刻的借鉴和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5.
活跃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舞台上的卢作孚,针对当时中国的发展问题,提出了一整套经济现代化理论。这些理论对当今中国现代化事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教育对经济与社会发展起什么作用?教育的发展应该摆在什么地位?教育怎样才能最有效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怎样依靠教育?这些问题是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于改变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思想,摆正教育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使教育成为现代化取胜的关键,加速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我国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的战略目标,都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发展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促进经济的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的崛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表现是增强了人们的综合素质,改善了民生,对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基础性、先导性和全面性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确掌握邓小平教育理论中的素质教育理论,对理解和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鲜明的目标论   素质教育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质量标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评价学生素质的依据。邓小平教育理论在这方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首先,邓小平针对国际新技术革命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针对我国教育同现代化建设严重不适应的实际,在1983年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刻揭示了教育在服务现代化建设、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开拓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历…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教育创新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邓小平教育创新理论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在:实现四个现代化,教育是基础;全面推进教育、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必须依靠科学和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邓小平教育创新理论的理论特色在于: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崇高地位;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战略思想;确立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改革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10.
面对当前经济、科技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党的十六大在提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同时,提出了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入研究在我国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理论、发展战略、实践经验和制度建设等重大问题,对我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根据时间顺序和对教育作用和影响的不同,民国教育家可以大体分为三代:清末民初时期,第一代教育家开拓奠定了近代教育的基础,为我国教育现代化起步起到思想先导作用;20世纪20年代前后,第二代教育家承袭上一代教育家的路线并拓宽了具体的教育领域,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层面进行了创造和突破;30年代左右,随着教育学科的不断完善,第三代门类教育家出现并活跃,他们成为了我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学科泰斗和权威。三代教育家的教育经历不同,知识结构不一,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发展中,承担了不同的历史使命,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治理的内涵与外延随高等教育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并服务于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走过了波澜壮阔的70多年发展历程。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之治"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追求",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国探索"的发展果实,彰显了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中国优势"。高等教育治理的"中国之治"是对现代世界高等教育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凸显了中国优势。高等教育的"中国之治"是中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卢作孚是近代中国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一生投身于教育事业,形成了一套全面、系统和独创性的教育思想。教育救国是卢作孚教育思想的核心,普及基础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是卢作孚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为推动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和当今教育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可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也是近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的著述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对于加速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对于我们当前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龚自珍的教育思想是探索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发生机制的重要切口。他借助豪杰话语,以天人相分为前提预设,以人的主体意志为存在基础,倡导教育对象多样化、价值多元化、内容实用化与方法个性化,试图构建一种有别于传统主流圣王教育范式的豪杰教育,既奠定了近代国民塑造的本土雏形,启迪了一批现代教育的推动者,一定意义上也为西学在华传播提供了理论接应。立足新时代,豪杰教育不仅是宝贵的本土教育文化资源,也是不断延展的民族教育传统,为当代中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资源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刘正伟 《学科教育》2013,(6):102-111
20世纪80年代末,在教育史学界,田正平吸收了史学界的现代化理论,提出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理论范式;此后,他一方面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内涵、理论体系及框架进行不断阐述;另一方面又与全国教育史学界同仁一道致力于中国教育近代化相关专题研究。25年来,这一理论范式不仅是田正平认识与探索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基本理论和重要工具,他在留学教育、近代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中外教育交流,高等教育、乡村教育早期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富有创新性的成果,为国内众多中青年学者所认同与使用,引领和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中存在着"突变论"倾向,即认为当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是落后的、传统的、急需改变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使命就是要通过"突变"方式促进"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或是转向"后现代教育"。然而,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是深化、调整和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而非通过"突变"另创一套新体系,"渐进论"应是改革的方法论选择。  相似文献   

18.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的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教育改革是法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实现了教育的世俗化、普及了初等教育、抛弃了初等与中等教育的双轨制 ,建立了统一的、梯式的现代教育体系 ,初步实现了教育现代化 ,在巩固共和制和发展国民经济中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丽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6):123-128
近些年来,我国一直都在进行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心,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如今的教育现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如"有教无类"、"重在育人"、"因材施教"等。通过对孔子几个重要的教育思想形成原因的探析,可以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从而为当代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孙中山和熊希龄教育思想的异同。指出他们两位是我国近代史上两位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十分注重中国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实践。通过对孙、熊二人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虽存在差异却有着更多的共识。同时对比他们的教育思想对我国今天的教育事业改革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