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广惠 《当代传播》2012,(5):106-107
随着全球自然灾害的剧增,环境风险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其中,社会力量不仅参与环境治理,还通过议题设置影响政府决策。不可否认的是,环境风险议题设置中的确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在传播实践中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2.
环境风险冲突在我国日益突出,迫切需要政府改善公共决策模式,增进风险政治沟通.本文以厦门PX项目和广州南沙石化项目的迁址议题为案例,分析大众传媒的风险传播过程、话语特征及其对政治沟通、公共决策的影响,揭示转型社会背景下媒介、公众与政府协商、冲突与互塑的政治过程,为我国社会风险的善治探寻实践经验.研究显示,大众媒介的风险传...  相似文献   

3.
环境问题带来日益严重的风险,成为传媒与公众共同建构的议题.传媒散播与公众、环境受害者回应引发了当代公共参与运动.这种运动虽由传媒引导,但其背后却与深刻的社会转型密切相关.传媒带动的公共参与运动能够增进公益意识和实际参与,最终促进公民社会的成熟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关注风险与安全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议题。本文从风险社会视角出发,以微博疫苗信息传播作为医疗风险的内窥镜,对比传统媒体微博和网络原生微博对公共议题的风险呈现样态。通过风险主题、风险共振、风险散化和风险信息传播能力等方面的参照,探究微博平台上社会风险议题的传播特征,以期实现对社会风险网络传播样态的预测和舆论方向的整体把控。  相似文献   

5.
尹瑛 《青年记者》2016,(5):24-25
近年来,高发的环境群体性事件体现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公众高涨的权利意识和不健全的权利实践渠道间的冲突.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各类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更多开放自主的表达空间,受到传播学者普遍关注,被视为具有“底层赋权”效用的媒介力量.①但事实上,借助新媒体成功建构传统媒体报道议程的议题多具备显著性、冲突性等可见要素,同时又关联到转型社会中公众具有共识性认知的社会问题,易于引发网友的共鸣和参与.而环境风险决策后果的不可预测性、隐匿性,决策影响的地域局限性等常限定了此类议题在新媒体上的舆论号召力,传统媒体在此类议题的民意表达中仍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当下中国已经处于风险社会。在一些环境风险议题中,出现了民众的感知风险高于技术风险的现象。本研究以西方"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为理论出发点,以山东民众反对建设荣成石岛湾核电站和乳山红石顶核电站事件为案例,探讨在中国语境下环境风险放大过程中的公众认知与舆论特征。通过深度访谈和内容分析,发现环境风险主要经由信息过程、制度结构和个体反应等三重机制的影响而得到放大。具体而言,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专家和意见领袖的意见争夺决定了风险的信息过程。利益相关方的暗箱操作、信息控制和社会团体缺失等制度结构因素,导致民众对信息缺乏信任而进行"对抗性解读"。另外,民众接收信息时的愤怒情绪及对风险项目的 "污名化"过程,也促进了风险放大。  相似文献   

7.
一年内台塑六轻炼油厂相继发生七次大火事故,引发台湾当局、地方政府、当地民众以及社会各界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本文通过对台湾三大报纸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台湾报纸并没有充分发挥危机报道中媒介应有的预警功能、协调功能和教育功能,而是始终将焦点集中在“政治议题”与“冲突议题”上,这给风险社会背景下危机的有效解决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但同时因其相对开放的言论环境,台湾报纸又具备了促进公众参与危机管理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社会的文明演进过程中一直遭受着各种风险与危机,尤其是"舆情"与"疫情"引发的风险与危机,使人类社会面临着一幅复杂多变的风险图景,由此,加强危机预警机制建构显得特别重要.在"舆情"与"疫情"风险传播中,通过"焦点事件",找准舆情危机的"阈值",利用"耗散结构"进行议题阐释;重视议题的公开、公正与透明,把握传统媒体与...  相似文献   

9.
邓静秋 《新闻世界》2014,(5):302-303
在风险社会中,媒介的责任不只是单纯对风险事件本身的传播,更应该处理好对风险议题呈现方式,对突发事件风险性的界定,引导受众正确理解风险,树立风险意识以及后续对风险的管理与预防。本文对2013年4月"复旦投毒案"电视新闻专题栏目进行分析,反思在风险社会中媒介对校园犯罪议题呈现的得失。  相似文献   

10.
环境议题传播维系着环境领域的信息互通、意义共享、对话协商与共赢协作。本文从话语分析的视角切入,采用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分别对呈现政府环境议题构建的传统媒体和表征公众或社会组织环境议题构建的新媒体进行抽样分析,在评述了两类媒体中环境文本在议题选择、话语结构、叙事策略和主体角色等方面的差异、问题的同时,进一步论述了环境议题传播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1.
环境风险事件多发的社会背景下,政府管理部门、企业和公众如何搭建对话平台和协商渠道,是环境传播链条中接合实践的关键问题。在理论框架下,通过对几个案例的详细分析,整合关键因素,提出建构互动式环境传播体系的研究结论。其本质是最大限度赋予公众参与环境风险议题传播的机会,提高环境风险沟通的有效性和整合性,促使政府提升环境风险管理的根本能力。互动式风险沟通体系的提出,是环境传播研究中理论接合实践的关键节点,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探索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风险社会,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社会风险加剧,这对行政单位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并有效应对这种新变化成为行政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可谓风险社会,而风险的形成除了自然原因外,更多的来自于科学与科技的发展。同时,媒体中含有大量科学风险相关的信息,一般受众大多无法直接经历风险,对其认知多有赖于媒介的信息提供。因此,研究以基因改造食品议题为例,通过实证方法以检视媒介信息曝露、议题争议性感知和自尊因素等与受众第三人效果间的关联性;藉以了解青年群体对科学风险议题信息接收过程中产生的效果及背后的可能原因,为科学传播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随着环境风险的高涨,环境传播日益成为学界识别风险社会的一个直接而醒目的议题;同时,在新媒体呈井喷式的发展态势之下,其在环境传播中的公众动员力亦不断凸显。本文基于对昆明PX事件发生地及其周边的实证调研,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环境传播视阈下新媒体动员机制呈现深刻的内在逻辑:新媒体对底层群体的认知、态度与行为的搅动为底层环境参与带来了新的契机,而其中民众情感的宣泄则将三者黏连成系统的动员过程,最终促使了环境风险的进一步外显。  相似文献   

15.
建构和谐社会际遇着风险社会来临的现实背景,我们面临的风险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四个方面。风险社会构成了传媒新的媒介生态,也赋予传媒新的社会角色。新闻媒体要勇担责任,做到:呈现风险景象,提供风险预警;进行风险报道,参与风险定义;设置风险议题,搭建沟通平台;开展风险批评,监督风险决策;传递风险知识,塑造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兰刚 《东南传播》2012,(4):37-39
气候变化报道中涉及大量的风险传播。本文从商业尺度、价值尺度、媒介素养尺度和公共危机尺度四个方面对气候变化报道中的风险传播视角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有效的风险沟通与传媒对风险的呈现与建构、将环境中的个人困扰转化为公共议题、恪守报道原则等紧密相关,因此,只有将气候变化报道与科学知识普及、媒体的瞭望功能、社会价值的塑造和民主决策的开展相结合,才能保证气候变化报道中的风险传播得到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各地的电视节目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节目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平安怒江》是怒江广播电视台的一个电视栏目,其主要宣传报道怒江政法系统开展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和政法队伍建设工作的情况,以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典型案例,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鞭挞社会丑恶现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8.
王威  姚敏 《青年记者》2017,(21):31-32
社会学认为信任是一种依赖关系,信任是研究风险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德国当代社会学家卢曼认为,信任是为了简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德国风险社会理论学者贝克和吉登斯都把信任作为风险研究的核心变量. 风险沟通中的信任问题 在传统的风险沟通过程中,非专业公众必须理解既定风险议题大量信息背后的含义和相关关联.公众通过判断信息的重要性和准确性、来源渠道的真实性,来理解信息的全部含义.  相似文献   

19.
曹林 《青年记者》2020,(10):96-96
看到一篇评论,观点挺好,批评很多年轻人对时事冷漠,但语言让人觉得很别扭.比如这句话:“何以漠视和逃避成为了青年人对待社会公共议题的态度?”为什么不能直接说“青年人何以漠视和逃避公共议题”?多简洁明了.还有这句:“我们并没有储备下应有的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敏感度与处理能力.”不知所云,为什么不直接说“我们缺乏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处理能力”?还有这句:“理智的青年一辈应该学会将自己从充斥着安逸而无意义的娱乐性议题的环境中抽离出来.”为什么不能用汉语的语态语序好好表达“青年人应该远离无聊的娱乐议题”?  相似文献   

20.
目前环境问题成为社会一项突出议题.相关制度缺失、社会认知误区、传统媒体失语等原因激发了公民个人的环境参与热情.他们通过公民写作、采访调研、网络呼吁等方式扩大了公民干预的影响.在具体行动中,公民表现了“主张权利”的公共参与意识.这种初步的尝试留下了有益的启示,在引领公共参与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