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北京残奥会与我国残疾学生体育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探究北京残奥会的和谐社会文化特色入手,分析北京残奥会对推动我国残疾学生体育和谐发展的作用.并找出我国残疾学生体育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在和谐北京残奥会的启示下,我国残疾学生体育必须加快实现教学理念的和谐,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制定残疾学生体育保障政策,更多地举办残疾学生体育活动,进一步促进残疾学生体育与普通学生体育全方位融合,加深深层次人文关怀的渗透,实现学校体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阐述我国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根据当前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现状,提出适合高校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目标和安全第一、情感驱动、注重练习、全面性、多元化等教学原则,为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开展残疾学生体育活动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残疾学生体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过程,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开展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有其特殊的社会意义。本文对学校开展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学校体育对残疾学生的功能,以及对残疾学生实施体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要重视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残疾学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当然也享有受体育教育的权利。然而,由于在普通学校里残疾学生的人数很少,残疾情况又各不相同,再加上多数体育教师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问题缺乏研究,班级学生人数又多,在体育教学中对残疾学生难以照顾,因而往往忽视,甚至放弃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严格说来,这实质上就等于侵犯和剥夺了残疾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   残疾学生一般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自卑心理。适宜的体育运动,不仅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体质,帮助他们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还能使他们享受到…  相似文献   

5.
残疾学生体育活动态度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就残疾学生体育活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提出了六种体育活动态度的七种选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残疾学生对六种体育活动态度的认定符合他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对自身价值的判断以及他们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对休育活动态度的认定水平更趋于平稳和务实.  相似文献   

6.
残疾学生体育教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百宇 《福建体育科技》2002,21(5):57-58,64
本文就学校在残疾 (身体部分肢体残疾 )学生的体育教育方面较为普遍存在着不够全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从中发现对残疾学生进行体育全面教育的意义 ,并提出对残疾学生进行体育全面教育的组织方法、运动锻炼的教材内容和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城市,残疾学生大多进了特殊学校,而在农村,健康学生和残疾学生是混班学习。对在混班学习的残疾学生如何进行体育教育,这是摆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面前的又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应为农村学校的残疾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以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一、树立自信心,战胜自卑感,消除心理障碍教育残疾学生面对现实,树立自信心,战胜自卑感,消除心理障碍,是对残疾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首要因素。农村学校的残疾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的环境中,社会交往较少,思想不开放,尤其因为生理上的残疾,产生心理上的…  相似文献   

8.
体育权利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残疾学生体育权利对其发展自身、立足社会和融入社会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借鉴美、英国家残疾学生体育权利保障立法的经验性成果并与我国"以法护权"系列立法进行比较研究,总结保障残疾学生平等体育权利在立法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平等体育权利,完善立法形式,建立特殊教育法,加强配套法律建设和完善救济制度等建议,来完善我国残疾学生体育权利保护立法,以期对残疾学生平等体育权利提供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融合体育教育是国际残疾人体育教育发展的主流。维护残疾学生融合体育教育权对其康复身心、健全人格、增强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对残疾学生融合体育教育权的概念及国际法渊源进行阐释,通过对美、英、澳3国残疾学生融合体育教育权法律保障的考察,并与中国残疾学生体育维权法律保障进行比较,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提出完善立法形式、完善残疾人教育法规、加强法规配套建设和建立多元化救济机制等建议,以期建立健全融合体育教育法律保障体系,使残疾学生充分享有公平的体育教育权。  相似文献   

10.
鼓励残疾学生上好体育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残疾学生上体育课大多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有的担心参加体育课后考试不及格;有的担心参加体育锻炼后引起身体不良反应;有的担心因生理缺陷或因动作做不好被人笑话等等。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是想上体育课的。如果教师能主动地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身心情况,向他们说明教师会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安排不同的内容,让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锻炼,并告诉他们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对其功能恢复将起到有益的作用,就有利于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积极参与到体育课中来。 近几年来,我在鼓励残疾学生上体育课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安排残疾学生上体育课时,我主要做了如下两点: 一、残疾学生跟班上课,必须加强区别对待,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1.
高校学生自发体育社团的现状与体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大学生自发体育社团现状的调查 ,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设想 ,旨在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行为习惯 ,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常规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满足学生们的身体需求,因此,在体育教学模式上,应不断探索,找到一种更有效、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以学校体育课堂学习为主的同时,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和空间,从而达到"自主锻炼"的目的。本文围绕着体育课堂中怎样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做出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体育锻炼是残疾人康复、健身和融入社会的有效手段,本文以18-23岁的腿部残疾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了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腿部残疾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腿部残疾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参与心理;学校为残疾人提供的特殊场地器材及专业体育指导人员较少;供腿部残疾学生可选择的体育项目也较为局限。提出以下建议:加强残疾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思想引导;培养改善教师的特殊教育方法;学校为腿部残疾学生提供适宜的场地和器材等,为其提供体育活动锻炼的帮助,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调查法,采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分析了大学生体育行为产生、行为激励的基本过程及体育行为的现状,提出激励大学生体育行为的9种方法,旨在调动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5.
分组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既可以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以及运动技术水平,又可以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文章根据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能力及水平的差异进行分组教学的探讨,研究如何充分发挥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力,提高其运动水平和能力素质,使学生可以充分享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并为其终身体育观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张旗 《搏击·武术科学》2014,11(12):121-122
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水平情况呈下降趋势,究竟原因,体育课程内容安排的紧密程度和学生锻炼水平的提高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较深,文章从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和体质健康测试内容相结合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安排运动项目和课程内容,旨在为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水平的同时,对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体育教学的课程中,学生会因为身体素质差、基础训练不足和疲劳等多种原因造成运动损伤,这些运动损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常的体育锻炼。本文通过教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应用运动医学损伤的理论知识和体育教学相结合,研究体育教学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应对措施及其预防的方法,并进行归纳总结,为体育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徐利平 《当代体育科技》2020,(12):156-156,158
学生在初中阶段正处于走向独立的过程,这一时期学生的意志力普遍比较薄弱,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户外体育运动中得到充分的身体锻炼,思维放松,同时培养自身意志力。本文将从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改善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交流、树立体育课堂模范榜样等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相似文献   

19.
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在体育运动中,体育锻炼的习惯对运动效果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体育锻炼习惯的内涵、学生锻炼习惯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对学生个体、学校、老师以及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分析,探讨影响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各种因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其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对武汉市洪山区初中生的身体锻炼、身体自尊等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男初中生与女初中生的身体自尊差异不显著,男生高于女生;锻炼强度对"运动能力"、"身体状况"和"身体素质"维度上的作用比较显著;锻炼时间对"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维度上的作用比较显著;锻炼强度和锻炼时间的交互作用对身体自尊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