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宣传,是新闻工作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的最重要的内容。近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宣传报道的实践中,我体会到,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市场,才能写好市场,报道好市场。 深入市场,才能认识市场,拓宽经济报道的领域。过去,我们的经济报道长期受计划经济宣传框框的束缚,报道面窄,题材雷同,内容单一。报道农业往往是“夏熟大丰收”、“秋熟夺高产”;报道工业常常是“首季开门红”、“六月双过半”、“年终产值、利润超去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经济报道的内涵不断扩大,也要求新闻工作者从老一套的经济报道模式中跳出来,深入市场,拓宽经济报道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怎样才能使经济报道跟上这一新的形势?我认为,新闻工作者必须走进市场,观察市场,研究市场,到市场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去捕捉新鲜丰富的新闻题材,增强经济报道的时代感,开拓经济报道的新局面。首要的是能“跳”出来在新闻改革中,经济新闻的改革之所以成了攻而难破的“顽固堡垒”,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经济报道往往囿于计划经济的旧模式:以生产为着眼点和出发点,就生产论生产,内容单调,路子狭窄,年复一年,老调重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  相似文献   

3.
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怎样才能使财贸报道跟上这一新的形势?从我们葫芦岛日报财贸报道的实践看,新闻工作者必须适应市场,观察市场,研究市场,到市场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去捕捉丰富的新闻题材,增加...  相似文献   

4.
《孝感日报》近几年来对市场报道作了一些开拓性的尝试,收到了一定成效。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市场不仅是商品经济的大海,同时也是内涵丰富,魅力无穷的新闻之海。走进市场关注市场拓宽报道领域大有可为我们报纸的经济报道长时间受产品经济宣传框框的束缚,内容单一,题材雷同,报道面窄。新闻改革,尤其是搞活经济报道的要求迫使我们打破框框,走向市场,尽可能地拓宽报道面,寻找与读者的接近点。1987年我们提出“三贴近”(贴近市场、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思路后,报纸上市场新闻逐渐多了起来,1988年对彩电市场、冰箱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开始,报业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经济类报纸,不但其市场环境随着整个报业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它的报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人们的经济活动,更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巨变。知识经济、WTO,已使人们的经济活动具有迥然不同的性质和方式。对报业经济来说,一个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就是: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经济报纸? 这样,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乘着新世纪之势而推出的一份全新概念的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也就特别引人注目了。本文试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的读者定位、报纸风格、报道了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新世纪经济类报业市场的变化和办报方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在浩瀚的商海中,如何找到有价值的电视经济报道并做得有人看。一直是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在思考的问题,笔者在近几年的新闻实践中体会到,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同样市场也是经济报道的富矿,我们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完全可以做市场的嘹望者,围绕市场做出大文章。  相似文献   

7.
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使经济报道逐渐成为媒介特别是报纸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据笔者在日常的读报办报闲暇时统计,在目前林林总总的报刊之林中.经济报道在整个报道中所占的份额一般达6O%以上,有的甚至更多。而以经济为主的报纸如《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市场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经济类报纸,经济报道无疑是其赖以成名的主体。探讨经济报道的进一步改革,对于提高报纸的办报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在报业的品牌效应日益凸现的今天,显然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不太轻松的任务。就综合性的党报而言,搞活搞好经济报道,在很大的程度上直…  相似文献   

8.
提高经济新闻的服务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报道比重不断加大,经济新闻的服务性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则报道说,一个经营木材的个体老板状告某媒体。因为,他根据该媒体多次报道的木材紧张的市场信息,倾其资本进了一批木材。结果市场却是木材供大于求,使他大折其本。问原因,原来该媒体炒作的竟是半年前的迟到信息。此事说明了在市场经济中各类信息对经营活动的重要影响,也反映了经营者对与经济有关的信息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现在不少经济报道还没有实现从“生产型”报道方式到“市场型”报道方式的转变,它们游离经济“内核”,见现象不见本质,削弱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引导力。其深层次原因在于这些报道缺乏经济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撑。世界经济竞争的加剧,国内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落实“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的要求,使新形势下的经济报道面临严峻挑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经济报道提供了进入经济“内核”的新机遇。记者、编辑应增强时代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提高经济报道水平。为此,要结合经济报道实践学好经济理论,打好经济理论知识功底,这是经济报道由经济“外围”进入经济“内核”、提高质量、增强引导力的关键前提。  相似文献   

10.
经济问题十分复杂,经济活动无处不在,经济报道涉猎面颇宽。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商品的大流通,市场的多元化,经济活动越来越多,这既使我们的经济报道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又给我们的经济报道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报道如何更好服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是当前地方党报面临的突出任务。搞好经济新闻策划必须有全局观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大发展的经济格局日益形成,全国经济一盘棋,地方经济与全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搞好地方经济报道,不能不了解全国经济形势,要善于把地方经济发展放到全省、全国范围…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经济新闻园地里正悄然长出一枝新葩——市场分析性报道。市场分析性报道即指那些着眼于市场风云变幻,并发现其背后所隐藏的深层经济关系,并融记者分析手法与理性思维于一身的报道。譬如,去年9月以来,一些新闻单位对当今市场疲软、商品滞销问题的许多报道,象人民日报的《市场疲软面面观》;经济日报的《如何看待市场由热转冷》、《市场降温给我们带来什么》;工人日报的《潮涨潮落——关于当前市场问题的对话》;经济参考的《当前市场三题》等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一天天走向深入,市场分析性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由于新闻宣传是与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少新闻报道,不是从经济生产实际出发,而是从一些部门的一些指令性计划和目标出发。这样,不仅新闻宣传“一阵风”现象难以克服,尤其造成经济报道脱离市场,出现了报道面窄,报道题材受到限制,局限性很大的问题。而今天不同了,改革开放正在不断深入,计划经济体制正在被冲破,各类市场正在发育、发展。那么,我们的经济报道无疑就应大显身手,围绕市场做文章,要大力改进和拓展市场报道题材,扩大其报道面。  相似文献   

13.
两年前,常州日报社党组决定将原有的《经济信息》专刊改为《市场大观》,从1990年2月8日刊出首期,至今已办了110期。当时我们办这一专刊的宗旨是:着眼于生活资料消费市场,通过及时报道市场动向,来反映市场面貌,介绍市场知识,提供市场信息,预测市场趋势,积极主动地为消费者和生产者服务,努力使它成为生活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更好地使报纸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  相似文献   

14.
徐芳 《新闻实践》2001,(4):59-60
信息性和指导性的统一,是搞好党报经济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新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经济报道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毫无疑问,党报的经济报道要坚持指导性原则。另一方面,经济新闻的本质要求它要向读者提供他所需要的信息,尤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读者更需要这种含有市场信息的新闻。经济新闻的信息性要求经济报道要从市场出发,从市场角度理解新闻事实,挖掘事实的新闻价值。这篇由新华社记者采写的稿子,在如何体现两者的统一上给我们提供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的报纸,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在经济报道方面扩大了视野,开拓了思路,努力按照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向报道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以适应读者对经济发展和经济生活的需求,因此,报纸义不容辞地要把握报道的正确导向。然而,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进程中,由于经济法规的制订、实施不能超越经济规律的必然性,难免会发生某些方面接受迟缓或遇到阻力甚至有越规、违规现象,因此,报纸无以自解地要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经济报道的导向与监督是报纸经济新闻中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经济报道必须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转动。市场是商品买卖交易的场所,是商品交换的总和。市场经济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国际化这个客观需要,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的形式和方法,它不是一种特定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以公有制基础为特征)的现代化经济制度。经济报道就是反映市场、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进程中的客观事实。经济报道的导向在于促进市场的繁荣,促进市场经济走上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轨道,促进市场经  相似文献   

16.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资源由计划配置。经济报道是围绕计划这个中心展开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主体已从计划转向市场。市场是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关注点,是管理者(政府)进行调控的对象。市场及其调控将成为经济报道的中心。下面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中的经济报道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编辑记者要更新经济观念,改变活动方式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在这种体制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报道,是不是就是我们以往通称的经济报道? 应该说:是,也不是。说它是,是说它仍然是属经济报道范畴。说不是,是因为它在报道的内容上(新闻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新闻要求短、新、活),记者的活动方式上(由跑机关、跑工厂转向跑市场、逛商店),服务对象上(服务生产转向服务流通、服务消费),新闻的职能上(由单纯地报道经济工作转向报道经济信息;从单一地报道生产进度、经济效益转向反映市场行  相似文献   

18.
经济新闻是新闻报道中很重要的一类报道题材。那么,怎样让经济新闻变得有份量、有看点、有读者缘?笔者认为,作为第一线的新闻记者,应义不容辞地深入到市场中去,去“钻”市场。只有“钻”市场,才能跟上时代潮流,才能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才能发现、提供、采写出带有指导价值的经济新闻。具体而言,就是要注重经济新闻角度的个性化、形式的生动化、语言的平民化,赋予经济新闻生动、鲜活的特性,使经济新闻“活”起来。  相似文献   

19.
陈彤 《新闻实践》2010,(8):44-45
《市场导报》关注经济、关注市场,对于市场经济中存在的种种侵权行为,通过维权报道进行揭露和监督,维护消费者、劳动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是其一项重要的职责。如何把维权报道做好,使其以精准的“出击”吸引人,以透彻的说理折服人,以真挚的感情打动人,更好地为广大受众服务,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市场——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中,就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我们经济记者的视角必须转向市场,聚焦点也必须对准市场。在报道上要更注重经济新闻对受众的关切度、实用性及可操作性,竭力使我们的经济新闻报道更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发育壮大鸣锣开道。 1994年2月13日,《广西日报》在头版头条,用大号黑体字作题,刊登《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走向市场》的重头稿件,记者报道了容县采取“公司 农户”形式组织广大农民进入市场。文章说,这是县委、县政府苦苦思索探求的一条可行的路子,它有效的将能量大、产品牌子响的企业作为“龙头”,“龙尾”则摆向千家万户,充分利用了境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使农民产有所出、销有保障,从而空前激发了生产积极性,形成了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局面,取得了极为显著的经济效益。这种把经济政策的宣传与群众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