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穆紫 《家庭教育》2004,(11A):40-41
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很多人都有过打架的经历。小孩子不谙世事。与玩伴、同学相处时,拌嘴、争吵,甚至动手,都属正常的事。问题是,我们的家长在碰到孩子打架时持什么样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当家长遇到孩子打架时,一般有这样几类情形:一是把打架的孩子拉开,避免更激烈的冲突,等孩子冷静下来时,再给他们讲清道理:二是劈头盖脸地把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2.
孩子与别的小朋友发生冲突,甚至动手打架,这样的事情谁家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但作为家长,在处理这类事情时一定要慎重,切莫怂恿孩子逞凶。家长这两种做法是不对的:一是家长看见孩子在打架,凶狠地对别人家的小孩说“你再敢欺负我的孩子,我揍扁你”;二是家长怂恿自己的孩子去打别人家的孩子“,狠狠地打他,打不过咬也要咬他一口,我给你撑腰”。这就容易使孩子形成残暴、凶狠的性格。历史上,极端的例子也是有的。墨索里尼是世界上臭名昭著的法西斯战犯之一,他在统治意大利期间,对外侵略扩张,对内专制独裁,残酷镇压人民。他的残暴在历史上是出名的…  相似文献   

3.
看到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打架,做家长的最头疼了,必定要严加训斥,严厉教育。可在3月18日的《服务导报》上,笔者看到一则令人匪夷所思的消息,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心理老师刘某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告诫家长:孩子打架有好处。孩子间打架反而可以提供人生成长所必须经历的挫折环境,让他们成熟起来,过度保护反而易让孩子产生自私心理。  相似文献   

4.
接送孩子时,大多数家长都能够和值班老师打招呼,叫孩子问老师好或向老师说声“再见”。但也有一些家长在早上送孩子来园时,旁者无人地把孩子推进教室转身就走,或把孩子拉进教室,毫无顾忌地替孩子选座位,挑凳子,甚至有因为昨天自己孩子和某个孩子吵嘴而大声训斥后者;在接走孩子时,对教师的满脸微笑视若无睹,冲进教室拉起孩子就走。有的教师见此也很生气;“白浪费了感情!以后对这种家长的孩子咱也象他们那样,不问不闻。”这当然是一时的气话。不闻不问是不行的,一方面师德不容,另一方面良  相似文献   

5.
鲁杰 《顽皮娃娃》2008,(15):I0009-I0010
纠纷现象:越是在一起玩的小朋友越窖易发生纠纷。 孩子间相互争吵、打架是家长最头疼的事。孩子们不见面时想得不得了,刚见面时亲得不得了,可没过多长时间就打起来,同龄的孩子打,年龄差很多的也要打。家长呢,一方面怕争吵时打架,伤害孩子;另一方面怕伤了和气,所以往往以训斥自己的孩子而结束争吵。  相似文献   

6.
某校一小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课,动辄和别人打架。老师常常“数过”,训斥他;有时甚至罚站,或拉他找家长告状,家长便痛打孩子一顿。以后这个学生在学校有了错误,怕回家挨打,便在外游荡,几天不归。家长把孩子找回来后,又是一顿毒打,甚至用绳子拴在家里。但这个学生并没有转变好。  相似文献   

7.
我是从去年开始接任一年级班主任的,班里调皮的孩子一大堆,这些孩子大都聪明好动,爱打架。学校上早自习检查纪律扣打架分的有我们班学生;间操时广播上点名批评的有我们班学生;乘坐通勤车时表现不文明,甚至打碎玻璃的有我们班学生,似乎什么坏事都能和他们沾得上边。为此,我找家长,家长说:“我正想找你呐,我们那孩子可没少挨打,有时被打得连凳子都不敢坐,你帮帮我管管这个孩子吧!”我也找学校领导,我也采取了“群起而攻之”的方法,让他们知道,打架骂人,会受到全体学生的反对。开始效果还可以,后来作用就不大了。没办法我把…  相似文献   

8.
目标性学习是针对孩子缺少学习动力、缺少人生目标而提出的.学习是为了什么?谁应当对学习承担责任?只有让孩子有明确的学习、生活和做人目标,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与发展有机联系起来,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并能积极地通过一系列目标性学习来解决生活中、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现在家长教育孩子,从是否有目标来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无目标,随意性进行教育.孩子考试不好,教育一通;孩子犯错了,骂一顿,或者父母心血来潮,就把孩子叫到跟前,滔滔不绝地教育一番,讲得孩子云里雾里,莫名其妙.第二种是有目标,但缺乏科学性,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家长的主观目标.例如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有些甚至是为了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而让孩子学这学那.正因为家长主观地安排孩子的各项学习活动,许多小学生比大学生上的课还多,孩子疲于奔命,而且根本消化不了.  相似文献   

9.
(接上期)听说六·二班的颜老师把那群跟六·三班打架的男生带回学校后,写检查请家长,一直折腾到晚上十点多钟。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回到家后,还不算完。  相似文献   

10.
家访时,一些家长总要唠叨一阵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顽皮。你看,他把小闹钟给拆散了,又把原子笔给拆断了,开录音机又把音乐磁带给洗掉了……当家长发现孩子的这些行为后,孩子就被狠狠地训一顿,甚至遭受皮肉之苦。其实,孩子的这类“破坏”行为,是幼儿期孩子好奇、好动,并有极强的探究欲望的一种表现。人类飞向  相似文献   

11.
心晴 《中华家教》2012,(2):28-29
孩子淘气,一个家长河东狮吼,甚至愚昧地痛下毒手.另一个家长则理解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在淘气中发挥聪明才智;孩子胆小害羞,一个家长心急火燎、强迫孩子多社交多应酬,另一个家长则接纳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权利;孩子笨手笨脚,一个家长忍不住上前帮忙代劳.另一个家长则允许孩子犯错、平静地等待孩子自己摸索……  相似文献   

12.
幼儿园放学后,孩子们在花园里玩,几个孩子刚才还一块儿玩得好好的,可一会儿就吵闹甚至打斗起来,这时候,有的家长赶快过来把自己的孩子带走,不让他再玩;有的家长则不问青红皂白地责骂自己的孩子;也有的家长骂别人的孩子,护着自己的孩子。其实,这些做法都不取。孩子们在这个年龄,考虑问题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  相似文献   

13.
家庭教育需要有计划吗?回答是肯定的。现在家长教育孩子,从是否有计划来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无计划,随意性进行教育。孩子考试不好,教育一通;孩子打架了,教育一通;或者是家长忽然心血来潮,想给孩子“上上教育课”,于  相似文献   

14.
我们做家长的一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自己正聚精会神地思考问题,或专心致志地进行构思时,突然思路被打断,这时会感到特别恼火。然而,我们却经常看到,孩子在全神贯注地看书,或是精力非常集中地进行某项智力活动时,家长们则随随便便地打断他们的思路,甚至武断地让他们停下来干这干那。殊不知,这种干扰往往掐灭了孩子灵感的火花。孩子正处在智力开发期,他们是通过具体的思考来判断是非,增长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体系的。作为家长,千万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思考。有一位朋友,他的孩子上幼儿园时,常把画画的作业带回家,一开始,父亲总是坐…  相似文献   

15.
鲁智才 《中国教师》2013,(14):78-79
1995年,我担任电子中专班的班主任。我班学生小李智力较好,但打架成性。入学第一个月,他就打架三次。作为班主任,我有责任帮他改掉打架的恶习。一、中学生个性养成分析小李为什么打架成性?通过调查研究,我总结了三个原因。1.家长的不正确观念小李7岁时,父母离异,他随种地的父亲生活。父亲没什么文化,缺乏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在知道孩子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教育投资在不少家庭所占比例逐步增加,浪费惊人。其主要原因是:(1)望子成才心切。不少家长片面地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智力开发完全决定于幼儿时期,于是就在早期教育中花大力气,下大本钱。(2)攀比心理。有的家长盲目地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类比,认定别人的孩子办得到的,我的孩子也一定能办得到,这样,人家没有的我要有,人家有的我要比他好。(3)炫耀心理。少数家长甚至把孩子能认几  相似文献   

17.
王美玲 《成才之路》2012,(18):98-I0015
关爱孩子,应从家庭起步。现在有些家长自己缺乏理想和追求。却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意愿转嫁到孩子身上,让孩子不停地上各种补习班,甚至将成人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要知道,孩子想要的,不是一个超前而早熟、承载了过多成人要求的童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大人的引导不可少,但更多的是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需要家长放手让孩子在生活中历练,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相似文献   

18.
一位家长在来信中说:“近几年来,我们夫妻常常因生活琐事吵嘴怄气,甚至大打出手,有时也把这种不快迁怒到孩子身上。后来我发现自己上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强强,经常无故地冲我们发脾气,有时还威胁我们说,他要离家出走。老师和邻居也经常来告状,说强强又在欺负小同学。我们不知道这是不是与我们夫妻经常打架有关,请心理咨询中心的同志帮助我们摆脱困境。”这位家长在信中谈到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一个人在暴怒或烦恼之中,极容易伤害周围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当自己处在悲哀或烦恼之中,纵然是山珍海味也难以…  相似文献   

19.
<正>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抓住孩子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让孩子在"我能行"中前行。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让孩子觉醒,每一个生命觉醒的力量都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赏识教育是助孩子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一、赏识发自内心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奖,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行,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其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学校心理教师和家庭教育教师,我接触过很多因为孩子教育问题感到头疼的家长,有的孩子上课坐不住、好打架,经常不完成作业;有的孩子在学校不和任何人说话,不愿上厕所,不想上学,甚至割腕自杀等.接触过这些孩子和家长,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成绩真的不是孩子的全部,对孩子而言,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