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这个价值取向多元化与追求精神独立性的时代,阅读毋庸置疑地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阅读,几乎就如同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福楼拜也在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与《聊斋志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在创作中驾轻就熟地掌握了一种变成小动物的方法,中国学中最能体现这一方法特征的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卡夫卡恰巧读过这部小说的德译本,他的创作有意无意地受到过这部小说的影响。卡夫卡的孤独与蒲松龄的孤愤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他们创作的差异又决定了他们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差异。卡夫卡选择了寓言作为他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方式;蒲松龄则选择了隐喻作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卡夫卡是以荒诞变形的手法来表现现实生活中人的异化问题;蒲松龄则是通过志怪变形将现实诗化,以寄托作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卡夫卡将小说当作生活本身,追求最高的真实、梦幻般的真实;蒲松龄则将小说当作诗来写,通过小说叙事来言志抒情,并为小说创作开拓出一片新的艺术表现天地。  相似文献   

3.
在这个价值取向多元化与追求精神独立性的时代,阅读毋庸置疑地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阅读,几乎就如同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福楼拜也在《致尚特皮小姐》中说,“阅读是为了活着”。那么,学会阅读便是我们生命历程的通关牒。[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在小说中以怪诞的笔法为人们展开了一个离奇诡异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对现代人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剖析和探讨。本文从其文本出发探讨了卡夫卡小说世界中各种形态的人的异化,通过危机蹲伏的生存、物质对人的异化、社会对人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等方面的分析对卡夫卡笔下的异化主题做出较系统的探析。  相似文献   

5.
作为文学大师,卡夫卡和张爱玲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植根于相异的文化土壤,但都以对人生与人性的剖析,揭示了在现实生活中,个体人由于受到来自社会的外在势力以及自身内在欲望的左右,使人生与人性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异化和扭曲,并因此而耸立于世界文坛。  相似文献   

6.
一、感悟其多面性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每一事、每一物、每一人又有其多面性、立体性,因此,我们在观察、感悟时,一定要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这个道理。据说,莫泊桑早年向福楼拜学习写作时,福楼拜要求莫泊桑以《牛车》为题写七篇文章,莫泊桑感到很为难。于是福楼拜对他说:“拉车的牛,早上和晚上的神态不一样;赶车的人喝醉了酒和没吃饱,对牛的态度不一样;牛饿着肚子上山与饱着肚子走平路明显不同……这些不同的细节举不胜举,如果仔细加以观察,就是写出一百篇也不难。”…  相似文献   

7.
19世纪西方文艺思潮不断涌现,以李劼人为代表的一些中国作家广泛地受到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的影响。李劼人接受其中的"客观性""、典型性""、史诗性"等特征,受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影响,他结合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创作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现实主义小说,塑造了典型人物——蔡大嫂。  相似文献   

8.
卡夫卡作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日渐冷漠,加上战争的混乱和政治的腐败,使得卡夫卡的作品往往表现出荒诞离奇、孤独冷漠、阴郁困惑的艺术特点,真实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和心理状况。其长篇小说《城堡》就是一部能代表卡夫卡文本内涵和艺术特征的典型之作。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的“原罪”观主要是来自于犹太文化传统。犹太教的“原罪”论与基督教的不同,体现了两个宗教信仰体系之间的差异。卡夫卡主要在家庭生活中形成了犹太化的情感心理结构。对于人的本质、人的历史和世界图像的理解,两个宗教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卡夫卡对于自身的犹太文化底蕴的自觉有一个逐渐明晰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赵盼盼 《文教资料》2007,(34):163-165
《城堡》作为卡夫卡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家在其中倾注了更多与他的前期创作思想截然不同的东西。尽管表达得十分隐晦,但卡夫卡通过《城堡》确实是发出了不同的声音。通过文本分析并结合卡夫卡的一些箴言,笔者认为《城堡》蕴含了卡夫卡的希望之思,是支持卡夫卡生活并创作的深层人生热情。这种热情在小说中表现为具体的精神品质——耐心,而这也是卡夫卡灵魂的硬壳。  相似文献   

11.
教前聚焦: 《变形记》是奥地利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暴露了西方社会家庭关系的虚伪性及其利己本质。小说这一主题,生动地通过格里高尔与家人关系的描写,逐层深刻地揭示出来,从而撕破了笼罩在家庭关系上面的温情脉脉的面纱,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理解这一主题并不难,关键是作者如何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步一步深刻地把生活幽暗处这个令人惊悸的真相展现在读者面前。所以,教学时,抓住格里高尔与家人矛盾的冲突点,层层剖析,小说的主题便水到渠成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相似文献   

12.
石慧 《教师》2013,(35):127-128
鲁迅与卡夫卡生活于不同的国度,但两人都遭遇到各自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压制,他们同样处于黑暗和孤独的抗争之中,在穿透黑暗的过程中成为了书写黑暗的伟大作家兼自由主义思想家。在我国,人们都以不同角度去吟咏和礼赞长城,但鲁迅和卡夫卡(逝世于1924年的卡夫卡从未到过中国)却对长城表示了负面的态度。两位作家的精神世界,何其相似!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的生存是为了创作,他的创作就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与创作是一个整体,他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他的孤独、漂泊、恐惧、焦虑在作品中得到了真实的反映。由于卡夫卡的心态代表了当代西方人的生存境遇,所以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  相似文献   

14.
《邢台学院学报》2018,(1):149-150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作者用寓言的方式概括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异化,表达了一种生活现象的认识。作者通过这个人变成甲虫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在现代社会中,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以至于被"异化"的现实,以及现代人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从卡夫卡的生活经历和作者个人内化的角度对《变形记》进行探讨。从而了解卡夫卡对人生意义的执著追问以及对现代人的生存价值、生活困境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5.
回归朴素     
潘文彬 《江苏教育》2013,(10):56-56
朴素,是一个颇为寻常的词汇,在追求时尚生活的当下,回归朴素似乎有些不合时宜。然而,朴素.又是一个意蕴丰厚的词汇,在追求科学发展的当下,回归朴素也正合乎时宜。的确,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起来了,衣食住行的品质也愈来愈高了。这本属时代发展的必然。其实,朴素,不只是外化为物质的多寡丰简,而应该是人所具有的一种最基本的生活态度和道德情怀,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品性和价值追寻。丰富的物质生活与朴素的生活情怀应该是相生相伴、并行不悖的。  相似文献   

16.
侯朝峰 《考试周刊》2008,(16):171-172
卡夫卡是表现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中以独特的"卡夫卡式"风格,展现了现实世界的荒诞性和非理性,西方世界的法律等国家机器的本质和强权的不可超越性,揭示了西方现代人人性被物质、金钱所异化,以及在荒诞的社会现实面前的无奈、痛苦和危机感,诉求人类自然人性的复归和对人生真理的孜孜追求,显现了表现主义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卡夫卡曾说,陀斯妥耶夫斯基是一个流血的童话。其实这句话完全可以形容他自己,唯一不同的是,也许卡夫卡的伤口更深。他的那些童话或者寓言,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如《城堡》《变形记》《地洞》等等,无一不在昭示着苦痛、绝望和孤独的命题,这些东西被卡夫卡从人类几乎不可能到达的深处挖了出来,很多年以后,人们被卡夫卡的发现震惊了。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人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被动性、依赖性上,因此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削弱消失。正确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而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9.
2007年,经过媒体的宣传报道,青海省湟中县下麻尔村小学回族残臂教师马复兴的形象愈来愈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开始认识了这样一位在平凡的岗位上从事着不平凡业绩的人。  相似文献   

20.
偶像的力量     
在物质生活愈来愈丰富的今天,拜金族、追星族已成为青少年的时尚生活。如何教育孩子已经成了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那么怎样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呢?作为一个母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回想女儿十多年的成长历程,我启迪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