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问"一词,道出了"学"从"问"来,也说明人们的一切认识从学会"问"开始。"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明了问题意识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当下语文课堂学生缺少问题意识的现状,周一贯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现实的课堂中,学生没有‘问’的机会,‘问’成了教师  相似文献   

2.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许多老师都曾发出这样的追问。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听、说、读、写、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涵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3.
一、调动全员参与 ,培养主动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需要教师的大胆放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轻松、和谐、主动地学习。一位特级教师上的《草船借箭》一课 ,博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新课伊始 ,有个学生质疑“我觉得课题上的‘借’字用得不妥。原因是 ,借要在征得别人同意的前提下 ,使用后归还 ,而文中的箭既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 ,也不需归还 ,这不是‘借箭’是‘骗箭’。”话音刚落 ,课堂上举手的一大片 ,学生跃跃欲试。此时 ,这位老师便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仔细地读课文 ,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 :…  相似文献   

4.
<正>"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效’很重要。这个‘效’,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生发的高效能。"只有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实现高效率学习,得到了高效益的回报,这样的课堂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一种方式。它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体现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  相似文献   

5.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许多老师都曾发出这样的追问。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听、说、读、写、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涵养学生的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润泽学生的情感;现以《孔子游春》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一直苦苦探寻,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乐趣,提升语文素养,进而爱上语文呢?唐山市教研员田贺书老师在文章中说:"初中语文课堂上要‘教有意义的语文’‘有意思地教语文’,当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而不仅仅是‘怎样教’。‘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一席话点醒梦中人,原来我一直是本末倒置,做了很多无用功啊!通过认真学习田老师的教育理论,我重  相似文献   

7.
记得有一位语文老师说:“课堂呈现的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高三是学生知识能力长得最快的时候,课堂是学生能力提高的主战场,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快速的生长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制造’过程".我国从上世纪后期开始,从课程改革目标、教学过程和教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大力提倡学习方式的改革,提倡"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与同学讨论和与老师交流,最终能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9.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是指老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系统把握教材和适当整合其他教学资源,灵活选择运用自觉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模块,建构促进自主学习,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程。学习习惯在"‘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理念中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位上初中的学生跟我谈起自己的学习情况时说:“现在学习没劲,我们的班主任从来都不敢批评学生,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总是张着嘴像个‘马大哈’,没有一点老师的样子。” 这位学生所提到的“样子”,实际上指的是作为老师所应具备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能使学生心理处于良好的状态的情绪。当然,也许他的班主任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持师生间较好的关系,以达到  相似文献   

11.
一次,我校的王老师上公开课。他沉着老练,胜券在握,一切都按照预先的课堂设计正常进行。但突然有个学生举手道:王老师,黑板上的“蘸”字写错了。王老师一面当即纠正,一面表扬了这个同学。事后,很多人都夸奖这个学生的严谨学风和敢字精神,也有的同志开玩笑地说:“这位同学真不应该在稠人广座之中‘将’老师的‘军’,‘挑’老师的‘刺’!”  相似文献   

12.
“牛”老师     
一走进教室,那群小家伙便围到我身边来。“刘老师,张丽南骂你是一头牛的牛老师。”“李明也说你是牛老师。”……顿时,我心中腾起一股怒火,“这两个讨厌鬼,太没教养了!”“张丽南、李明,你们俩站起来!”我大声叫道。这两个学生低着头,慢腾腾地站了起来,都不敢看我一眼。教室里静极了,学生们都一动不动地盯着我。看着这一切,我倒不忍心了,于是静下心,平静地问道:“张丽南,你为什么叫我‘牛老师’呀?”“我……我确实不知道你是‘牛’还是‘刘’……”眼里已噙满了泪水。“李明,张丽南是刚转到我们班上的,她不知道情有可原,而你,老师教了你三…  相似文献   

13.
新的教育方式,要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能力,让学生去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加自主学习,让学生体会做老师也是不容易的,让学生自己寻找学习和其教学方法,因此,我班开展了"今天我‘当’老师"这一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课堂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学生发展的主要场所,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学生舒展灵性的殿堂。然而,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机会存在着不均等的现状,对此,叶澜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课堂中学生参与机会不均等表现在显性参与机会不均等,也表现在隐性参与机会不均等。教师理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参与、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一、显性参与机会不均等学生课堂参与机会不均等是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高职财经类专业为例,总结分析了"翻转课堂"实施中存在"学生敷衍了事现象严重"、"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进度较难掌控"等问题,提出了"增强‘翻转课堂’内容的趣味性"、"制定课堂激励措施、提高学生参与‘翻转课堂’学习积极性","加强对学生课下自学效果考核"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讲授,忽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基本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是什么’的知识,对‘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3月23日,笔者在第三届全国中学语文名师成长课堂展示研讨会上,观摩了刘恩樵老师的研讨课《柳叶儿》。这节课的基本流程如下:(1)教师朗读文本,学生听读。(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话题——"你觉得,在《柳叶儿》中作者对‘那年月’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课堂得出结论——"文本中的‘苦’、‘乐’、‘涩’可以概括作者对‘那年月’的感受"。(3)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活动一:引  相似文献   

18.
倡导"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方式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课堂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学生发展的主要场所。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学生舒展灵性的殿堂。然而。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机会存在着不均等的现状,对此,叶澜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课堂中学生参与机会不均等表现在显性参与机会不均等,也表现在隐性参与机会不均等。教师理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参与、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  相似文献   

20.
课堂上,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位老师,布置学生回家预习有关公民权利的课文内容。第二天,他让一位同学说出十项公民权利。那学生没有回应,老师说:‘那就列举五项好了。’学生仍不出声。老师只好无奈地说:‘你只要讲出一项权利就好了。’学生回答道:‘公民有权保持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