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6 毫秒
1.
高等院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上网的大学生高速递增,网络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人际交往、价值判断、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为了加强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并在高校校园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网络视野下大学生“触网”情况作了了解,分析了大学生“触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出了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因特网的迅猛发展,标志着一个新文明的兴起,它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里程碑。作为“网络新生代”的大学生上网具有尝试、猎奇、减压、娱乐、价值、情意表达心理特点,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也产生了积极和负面的双重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让大学生上网倡导“有序”、“有节”,“有益”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瘾”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互联网以其便捷性、交互性、丰富性、广域性等优势,备受大学生的青睐。它开阔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了大学生的求知手段和交往时空,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不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可以使有些大学生对网络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形成“网瘾”,从而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的培养中,应高度关注和正确认识“网络成瘾”现象,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网络社会思潮之所以产生并形成巨大影响,从宏观背景来看,是互联技术构建网络社会的必然产物;从社会层面来讲,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密切相关;从微观层面来说,与大学生自身的“个体化”趋势紧密相连。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大学生“个体化”这一基本事实,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体化”的积极内涵和合理边界,才能防止大学生因对“个体化”的错误理解而陷入错误思潮,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网络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进而实现大学生“脱嵌”后的“再嵌入”。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以其便捷性、交互性、丰富性、广域性等优势,备受大学生的青睐。它开阔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了大学生的求知手段和交往时空,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不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可使有些大学生对网络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形成“网瘾”,给自身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面对网络,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仲崇宏 《文教资料》2009,(14):228-230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网络为背景的社会化环境对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互联网作为传播信息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以及“三观”的重要途径.加强网络的管理和建设.积极疏导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提高大学生网络自控力,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网络议政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独特现象,实质是基于网络赋权而产生的大学生自主政治观念表达。大学生网络议政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课题,当前引导大学生网络议政规范化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就是要把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结合起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上答疑”与“网下办事”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网络议政舆情预警与系统应对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首的“微时代”,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教学载体提出了挑战.因此,为了适应“微时代”的发展,更好地运用网络沟通媒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建设“微队伍”、树立“微理念”、打造“微平台”、营造“微文化”等多方面入手,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9.
乔亏  张琳 《文教资料》2009,(32):213-214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中隐藏的风险伴随着大学生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对我国大学生道德产生了负面影响:易受不良信息影响:道德价值观易受冲击;失控极易沉迷网络;滋生违法犯罪现象。网络环境下对当今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家校互动,充分发挥家长监管和引导作用;完善网络技术、强化网络市场管理。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网络道德构建与教育势在必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的迅猛发展对大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领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如果把握不好也会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一、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网络社会是基于现实社会但又不同现实社会的 ,它有其自身的特点 :作为开放性 ,网络信息的传播无国家和地域的约束 ,人们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交往 ,由此 ,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等冲撞与融合也成为可能性和必须面对的事实 ;作为自由性 ,“无政府”、“个人至上”、“绝对自由”等口号充斥着网络社会。人们在网上可以自由选择信…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之一,网络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除了积极的影响之外,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其中网络双重人格就是一个方面,有些大学生深受其困扰,因此,探究大学生网络双重人格的形成原因以及解决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无网不在、每日必网的生存状态对大学生的认知意识、价值认同、角色身份、文化观念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学生群体建构是网络德育的新途径,它能够为扩展网络信息源、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积极作用。建构大学生群体,要完善基本组织形态,使群体组织结构“固态化”;要创新德育教育形式,使群体活动内容“液态化”;要探索信息挥发途径,强化组织作用“气态化。  相似文献   

13.
把握大学生上网动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产生的影响也在日益加大。高校如何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教育和管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是摆在学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大学生上网动机入手,分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大学生数字身份对其外语学习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采用 问卷方式对398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中国大学生的数字身份包括“友谊信息驱动”、“新媒体素养”、 “网络公共文化”、“兴趣驱动”四个因子;2)“友谊信息驱动”是影响大学生数字身份最重要的因子;3)“新媒体素养” 对“新媒体外语学习”产生直接显著的影响;4)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外语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仍然有待拓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已经产生很大影响 ,本文就高校教育面临的新挑战阐述了“两课”教学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无孔不入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进行着多元文化的渗透,互联网在推动人类进步的同时,所带来的“黄色风暴“”病毒传播“”网络犯罪“”人际疏离”等道德失范问题也不容忽视,这给“三观”尚未完全形成、自控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文章将从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内容入手,客观分析当今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提出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即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素质、道德观念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加快步伐让思想政治工作占领网络阵地,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发挥网络优势,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文献探讨、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编制了包含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二个维度的大学生不道德网络行为测量量表,并应用量表对大学生的不道德网络行为现状进行了实际测量。数据分析发现:编制的大学生不道德网络行为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运用量表对大学生的实际测量显示,目前大学生参与“网络抄袭”和“网络盗版”这两类不道德网络行为的情况较为普遍,亟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培育。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一日千里;作为一种工具,对我国社会各个领域产生的影响日甚一日,使我们进入了网络化时代。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网络化”发展的前沿,受到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深刻影响;网络对大学生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尤其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因而,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也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必须重视的内容,而如何面对和解决大学生因沉迷网络导致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从现阶段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分析出发,提出改进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网络游戏对女大学生诚信影响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女大学生对网络“偷菜’’游戏的参与情况、态度,分析了网络“偷菜”的负面效应,及其对女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影响。’结论是:第一,女大学生对网络“偷菜”持理性、谨慎态度;第二,“偷菜”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与现实生活的诚信规范不一致;第三,女大学生具有高度的诚信行为,诚信意识略低于诚信行为,体现出诚信意识的弱化;第四,“偷菜”的负面影响并不直接影响诚信观念,但其负面示范作用,潜在地影响女大学生“钻空子”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